智慧財產權護航五金業創新

深度觀察

□ 邵 白

近年來,五金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屢遭知識產權案件侵撓,遠有打火機遭遇美國337調查、歐盟重啟CR法案,近有拉鍊行業與日本YKK公司打起的拉鋸官司,不論案件結果如何,曠日持久的應訴、爭論,對行業和企業本身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導致這些訴訟案件不斷出現的主要原因,在於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知識產權保護不利是五金行業發展中的一大短板,屢屢發生的侵權問題,使企業難獲提升,不敢創新,在一定程度上令行業陷入低水平重複競爭的困境。

令人欣喜的是,得益於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行業的支持以及企業自身的努力,這種現狀正在發生改變。

相關政策撐起保護傘

今年年初,中國政府網發佈《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要求加強知識產權運用,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該計劃首次提出了“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新目標,並要求發揮知識產權的保障服務功能,通過支持銀行、證券、保險等機構參與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引導企業拓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範圍。

2014年12月,中國五金製品協會在南京發佈的《中國五金製品協會2015年工作思路》中明確指出,五金行業要充分利用好國家出臺的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和技術進步的支持政策;要針對擴大內需政策下相關產品的市場及其使用、國內外新產品新技術發展、行業有關外資併購問題、反壟斷反傾銷、知識產權保護等情況,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行業、企業訴求,提出政策建議。

積極應訴促產業轉型升級

中國五金製品協會拉鍊分會秘書長王智吾說:“積極應訴知識產權案件,做好產權保護,使企業提高了對知識產權的重要性認識。過去,中小企業對此根本不關注。”他的這番感慨來自於一場歷時4年的中日拉鍊專利訴訟,該案件進行了7場訴訟,終於在去年7月以中方的階段性勝利告終。

該專利案件訴訟的勝利,直接體現在了經濟效益上。據悉,2014年年,我國拉鍊業銷售額達40億元,比2013年不到20億元的銷售額翻了一番。其深層次的意義還在於,我國企業將全面介入國內外中高端拉鍊市場,並實現轉型升級。

類似的情況在打火機行業也曾發生過。2006年,美國知名打火機公司——芝寶製造有限公司和芝寶商標公司提交起訴申請,要求對4家中國打火機廠商進行知識產權侵害調查,即“337調查”,並請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布永久性普遍排除禁令:永遠將被認定的所有侵權產品擋在美國海關之外。針對此,相關組織鼓勵涉案企業聯合起來,共同應對,維護自身權益。然而,當時被調查的4家企業中,只有1家站了出來,應訴此案。最終的結果峰迴路轉,芝寶公司主動提出和解談判,簽訂和解協議,並將這家應訴企業列為成為商標保護範圍內唯一能向美國公司出口的供應商。

專利保護納入常態

目前,國內五金製品企業在國內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已經邁入了相對成熟、常規化的操作階段。

“我們每年在專利維護上就得花費100多萬元。為了預防別人搶先註冊了專利,對產品後續發展產生侷限性,我們往往‘產品未動,專利先行’。也就是說,在新產品入市或者需要參加展會之前,公司就會根據外觀設計、材質、技術等要素申請專利,來保護我們的產品和市場。”浙江愛仕達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部的一位負責人表示。截至去年,愛仕達已擁有專利技術1600多項,為企業創新提升提供了豐富的技術儲備。而三環鎖具在2012年就通過了“海關總署知識產權總擔保”審批。此外,公司每年投入1000萬元用於打假,不僅挽回了大量損失,也令“三環”這個延續了百餘年的老品牌、老字號持續增值,愈發光亮。

據瞭解,在2013年底國家知識產權局發佈的第一批國家級知識產權示範企業和優勢企業中,超人、新海、方太、海爾、華帝等10餘家五金重點骨幹企業上榜,為全行業樹立了標杆。

眼下,五金行業重點骨幹企業、知名品牌都成立了專職的專利運作、打假維權等辦公室,積極利用知識產權護航產業創新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