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陽泉蔭營名字居然流傳了2200多年,與一古代名將有關

山西陽泉蔭營名字居然流傳了2200多年,與一古代名將有關

韓信

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九月,韓信在平定反叛的魏國後,向劉邦提出:“願益兵三萬人,臣請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與滎陽(今河南鄭州以西15公里一個縣級市)”。當時劉邦在滎陽作戰,是主戰場,他採納了韓信的建議,給韓信增兵三萬,並派張耳協助韓信開闢北方戰場。

韓信帶領韓軍沿著汾水河谷北上,在現在的介休和代軍交戰,並在現在的和順生擒了想要逃到趙國的代相夏說,滅掉了代的主力。然後從介休北上榆次,想東出井陘一舉破趙。

井陘是太行八陘之一,以險塞著稱,“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但又是通往河北的重要通路。要想拿下趙國,就必須拿下井陘。

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到了榆次沿著早在春秋時期就開闢出來的運兵古道,一路偃旗息鼓到了陽泉的平潭古城,也就是當年趙簡子築的練兵古城。

在這裡,他沒有再往前走,而是在平潭古城往北10公里一個綠樹成蔭的地方安營紮寨。就是現在的蔭營,蔭,指樹蔭,營,指軍營。這個地名至今仍存,從未改過字,從未有過諧音,也從未改過名,一直叫了2200多年。

韓信之所以停下來,一是為了隱藏自己的行蹤,二是休整,三是順路。在這裡,大概呆了七八天。

然後他大張旗鼓行軍到平定縣城,把這裡當做大本營,不斷的推進到舊關。大戰前夜,韓信派兩千騎兵偷襲趙營,天亮後親率大軍出發,在井陘口設背水陣,誘敵出關,打敗趙軍。在泜水斬了成安君,擒趙王歇。

總體的路線就是介休,起兵之地;榆次,行軍轉折地;壽陽,運兵之地;蔭營,隱軍修整;平定,大本營;西郊,出師誓師地;柏井,前線宿營屯糧地;舊關,站前集結地;井陘口,背水破趙大戰。

韓信以數萬人馬,戰勝了號稱二十萬大軍的趙軍,一舉破趙,是中國古代以少勝多,以謀取勝的著名戰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