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高鐵爲何屢見不鮮?看看小時候的《上下五千年》就知道了

前段時間,合肥一位扒高鐵的年輕女士成為了網紅。在事情出來之前,這位羅女士都有著體面的身份和職業,在人前可能也是彬彬有禮、舉止得體的。她和他的丈夫有一個幸福的小家庭,也許是很多人羨慕的對象。

出事之後,她可能也早已悔青了腸子,如果知道這樣的後果,也許給她一萬個理由,她也會任由高鐵從自己面前呼嘯而過。

我不想對事件本身做什麼價值評判。羅女士犯的,可能是我們中的很多人經常犯的錯誤。在“適當的範圍”內違規,是羅女士也是我們習慣於做的事情,羅女士之前一定經常利用自己和丈夫的“小小特權”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一些額外的便利,在“高鐵事件”發生前,她不會覺得這有什麼問題。同樣,作為旁觀者,我們中的大部分人也不會覺得有問題。

作為有知識、有文化的80後,為什麼喜歡“適度違規”?

扒高鐵為何屢見不鮮?看看小時候的《上下五千年》就知道了

(《上下五千年》開啟了我對於歷史最初的興趣,但後來,我也用了很多年試圖擺脫其中的一些價值評判)

在讀到高鐵事件的第一時間,我想到了小時候在《上下五千年》中讀到的一篇文章《愚蠢的宋襄公》。故事是這樣說的:

宋襄公見齊國發生內亂,就通知各國諸侯,請他們共同護送公子昭到齊國去接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號召力不大,多數諸侯把宋國的通知擱在一邊,只有三個小國帶了點人馬前來。

宋襄公率領四國的兵馬打到齊國去。齊國一批大臣一見四國人馬打來,就投降了宋國,迎接公子昭即位。這就是齊孝公。

齊國本來是諸侯的盟主國,如今齊孝公靠宋國幫助得了君位,宋國的地位就自然提高了。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主事業。這次他約會諸侯,只有三個小國聽從他的命令,幾個中原大國沒理他。宋襄公想借重大國去壓服小國,就決定去聯絡楚國。他認為要是楚國能跟他合作的話,那麼在楚國勢力底下的那些國家自然也都歸服他了。

他把這個主張告訴了大臣們,大臣公子目夷不贊成這麼辦。他認為宋國是個小國,想要當盟主,不會有什麼好處。宋襄公哪裡肯聽他的話,他邀請楚成王和齊孝公先在宋國開個會,商議會合諸侯訂立盟約的事。楚成王、齊孝公都同意,決定那年(公元前639年)七月約各國諸侯在宋國盂(今河南睢縣西北,盂音yú)地方開大會。

到了七月,宋襄公駕著車去開大會。公子目夷說:“萬一楚君不懷好意,可怎麼辦?主公還得多帶些兵馬去。”

宋襄公說:“那不行,我們為了不再打仗才開大會,怎麼自己倒帶兵馬去呢?”

公子目夷怎麼也說不服他,只好空著手跟著去。

果然,在開大會的時候,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當盟主,爭鬧起來。楚國的勢力大,依附楚國的諸侯多。宋襄公氣呼呼地還想爭論,只見楚國的一班隨從官員立即脫了外衣,露出一身亮堂堂的鎧甲,一窩蜂地把宋襄公逮了去。

後來,經過魯國和齊國的調解,讓楚成王做了盟主,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宋襄公回去後,怎麼也不服氣,特別是鄰近的鄭國國君也跟楚成王一起反對他,更加使他惱恨。宋襄公為了出這口氣,決定先征伐鄭國。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成王可厲害,他不去救鄭國,反倒派大將帶領大隊人馬直接去打宋國。宋襄公沒提防這一著,連忙趕回來。宋軍在泓水的南岸,駐紮下來。

兩軍隔岸對陣以後,楚軍開始渡過泓水,進攻宋軍。公子目夷瞧見楚人忙著過河,就對宋襄公說:“楚國仗著他們人多兵強,白天渡河,不把咱們放在眼裡。咱們趁他們還沒渡完的時候,迎頭打過去,一定能打個勝仗。”

宋襄公說:“不行!咱們是講仁義的國家。敵人渡河還沒有結束,咱們就打過去,還算什麼仁義呢?”

說著說著,全部楚軍已經渡河上岸,正在亂哄哄地排隊擺陣勢。公子目夷心裡著急,又對宋襄公說:“這會兒可不能再等了!趁他們還沒擺好陣勢,咱們趕快打過去,還能抵擋一陣。要是再不動手,就來不及了。”

宋襄公責備他說:“你太不講仁義了!人家隊伍都沒有排好,怎麼可以打呢。”

不多工夫,楚國的兵馬已經擺好陣勢。一陣戰鼓響,楚軍像大水衝堤壩那樣,嘩啦啦地直衝過來。宋國軍隊哪兒擋得住,紛紛敗下陣來。

宋襄公指手劃腳,還想抵抗,可是大腿上已經中了一箭。還虧得宋國的將軍帶著一部分兵馬,拼著命保護宋襄公逃跑,總算保住了他的命。

宋襄公逃回國都商丘,宋國人議論紛紛,都埋怨他不該跟楚國人打仗,更不該那麼打法。

公子目夷把大家的議論告訴宋襄公。宋襄公揉著受傷的大腿,說:“依我說,講仁義的人就應該這樣打仗。比如說,見到已經受了傷的人,就別再去傷害他;對頭髮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當俘虜。”

公子目夷真的耐不住了,他氣憤地說:“打仗就為了打勝敵人。如果怕傷害敵人,那還不如不打:如果碰到頭髮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乾脆讓人家抓走。”

宋襄公受了重傷,過了一年死了。

整篇文章,充滿了諷刺與嘲笑的口氣。在十多歲的年紀,我也曾經和文章作者持同樣的觀點——真是個愚蠢的人!

扒高鐵為何屢見不鮮?看看小時候的《上下五千年》就知道了

可是,有沒有想過,這個愚蠢的人,曾經還是春秋五霸之一,至少說明在一個時期,人們還是很敬重他的。

這個愚蠢的人,其實是一個最“守秩序”的人。他的失敗,其實是一位他講規矩、講道德,為什麼,我們在嘲笑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時候可以如此毫無心理壓力。

而宋襄公所說的“見到已經受了傷的人,就別再去傷害他;對頭髮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當俘虜。其實就是“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曾經是被歷朝歷代推崇的高尚品德啊。

同樣是《上下五千年》,還有一篇《范蠡和文種》,中間有這麼一段:

有一回,越國派文種去跟吳王說:越國年成不好,鬧了饑荒,向吳國借一萬石糧,過了年歸還。夫差看在西施的面上,當然答應了。轉過年來,越國年成豐收。文種把一萬石糧親自送還吳國。

夫差見越國十分守信用,更加高興。他把越國的糧食拿來一看,粒粒飽滿,就對伯嚭說:“越國的糧食顆粒比我們大,就把這一萬石賣給老百姓做種子吧。”伯嚭把這些糧食分給農民,命令大家去種。到了春天,種子下去了,等了十幾天,還沒有抽芽。大家想,好種子也許出得慢一點,就耐心地等著。沒想到,過不了幾天,那撒下去的種子全爛了,他們想再撒自己的種子,已經誤了下種的時候。這一年,吳國鬧了大饑荒,吳國的百姓全恨夫差。他們哪裡想到,這是文種的計策。那還給吳國的一萬石糧,原來是經過蒸熟了又曬乾的糧食,怎麼還能抽芽呢?勾踐聽到吳國鬧饑荒,就想趁機會發兵。

這種背信棄義,罔顧普通百姓生死的欺騙,在這裡也是被讚揚的。

扒高鐵為何屢見不鮮?看看小時候的《上下五千年》就知道了

總之,以上兩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為了達到目的,可以破壞規則、欺騙背叛,只要達到目的、取得勝利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那些都是戰爭時期,那麼在和平時期呢?這些文章並沒有告訴我們不可以這樣做。他們分明告訴曾經年幼的我們——這些都是聰明人做的聰明事。

羅女士似乎也是個80後,她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可能也和我一樣讀過《上下五千年》,也難怪,從對宋襄公的揶揄和對范蠡的佩服中,她會總結出自己的行為模式了。

也許很多網絡詐騙,也或多或少會從范蠡的故事中獲得靈感……

其實很多80後都是這樣,“精緻的利己主義”。

今天的網絡上,“廣場舞大媽”是經常被討伐的群體,人們說“壞人變老了”。可惜的是,40、50後大媽多半不上網,上網也是隻看不說。話語權還是掌握在80後、90後乃至更年輕的人身上。

作為一名80後,坦率地說,相比“廣場舞大媽”粗放式的無視規律,更可怕的其實是我們這代人的“適度違規”,因為它更難被發現、更難引起重視。

然而,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