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反杀案后,人民用咆哮进行正当防卫

吐槽青年曹林

前天 16:29 · 中国青年报社知名评论员

摘要:能够理解法律人对激进态度的警惕,在判决上的保守,毕竟这涉及到暴力的合法使用,涉及对生命的合法剥夺。人民负责咆哮,法律负责冷静,还是请法律对遵守规则、捍卫规则的老实人温柔一点,一次这样的判决,事关道德人心,事关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信心。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宝马男砍人反被砍,昆山反杀案,用“咆哮”形容这两天的舆论的态度,一点也不为过。有网站调查显示,近9成网友称反杀者系正当防卫,舆论一边倒地支持那种情境下的自卫行为,不少法律学者也称此案应适用“无限防卫”:有同伙、带着黑恶性质、无故行凶、持凶器危及人的性命,这种情境显然属于法律所规定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很少看到舆论和公众对一个案件近乎咆哮的介入冲动,集体为一个“杀人者”辩护。以往很多类似案件,舆论在认定正当防卫上还有诸多争议,但这一次发生在视频监控场景之下,清楚地发生在人们的眼皮底下,产生了直播式的身份和情感代入效果:开车者霸道抢道,逼停骑车者,发生口角后,文身大汉冲出车中殴打骑车者,后又跑回车中拿出凶器砍人,刀不慎落地反被砍。正当防卫,有什么好争议的,这不就是现代版的“杨志卖刀”吗?那货比泼皮牛二恶劣多了,欺人逼人害人太甚,砍人的刀最终砍了自己。有评论说,不仅是正当防卫,还是为民除害。

舆论的咆哮,不仅是为正当防卫的骑车男咆哮,为正义和道德咆哮,也是为自身可能遇到的境遇所咆哮。这个案件太有代入感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陷于骑车男所遭遇的危险境地,他代表着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大多数身份”:老实人,遵守规则,遵纪守法,隐忍,不惹事。下班骑车回家的路上,老实遵守交规,被不守规则的人逼停,殴打中只能躲闪,被黑社会的人拿刀追砍?老实人都被逼成这样了,还能怎么样?就这样被砍死吗?最后在新闻的跟帖中被网友哀叹:守规矩的人死了,不守规矩的人滋润地活着?

不要这种无用无力的哀叹,必须让守规矩的人好好地活着,必须让不守规则的人付出代价。

那些跟帖咆哮为当事人辩护的人,就是这无数“老实人”中的一个。公众的咆哮,为骑车男辩护,也是一次集体在道义上的正当防卫行为。生命遇到威胁的骑车男,用砍向自己的刀反刃相反,防卫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而当法律可能判这个人有罪的时候,公众用咆哮进行正当防卫,防范可能出现的不公判决,防范道德和人心的因此受害。

人民担心自己的境遇,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老实力,遇到这种情况可能无所适从?是躲,是任人砍,还是去防卫?只要去防卫,就可能掉进“防卫过当”的陷阱,因为法律似乎对“防卫”有着非常苛刻的限定,稍不小心就可能“过”了,超过必要的限度。在那种生命受到威胁的高度危险和激烈对抗的情境下,人不是机器,不是电脑,没有精准的算法,人会紧张,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很难精准控制自己的行为。

人民也担心自己以后遇到这种危险时,没有人敢施予援手。当对正当防卫有着过于严苛的限定时,谁敢拔刀相助,万一不慎手重了一点,责任谁来承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路人的冷漠,很多时候就是那些“让人流血又流泪”的不公判决和寒心遭遇所制造的。法律如果保护坏人而不保护好人,谁还敢做好人,谁还敢路见不平一声吼?

人民更担心可能出现的不公判决会伤害这个社会越来越稀缺的道德血性。这里说的血性,不是那种没脑子的瞎冲动,非理性的乱沸腾,反规则的江湖气,而是面对威胁和危险时敢于捍卫规则的勇气,不惹事但不怕事,看不惯凌强欺弱,保护弱小敢于出头,不惜以血的代价捍卫朴素的民间道义。这种被传统视为美德的道德血性,在现代社会似乎越来越稀薄了,得不到法律的支持,被工具理性的精致算计所代表。扶不扶人,先考虑法律后果;帮不帮人,先考虑不利的可能性;出不出手,先考虑可能的代价。法律应该用公正的判决去阻止这种道德堕落,阻止社会的犬儒化、平庸化和血性的工具化,而不是去强化,让社会进一步失去可贵的血性。

人民在这件事上的咆哮,是出于对可能不利判决的焦虑。法律在正当防卫的判决上一直非常慎重,过去很少类似案件会被定性为“正当防卫”。能够理解法律人对激进态度的警惕,在判决上的保守,毕竟这涉及到暴力的合法使用,涉及对生命的合法剥夺。人民负责咆哮,法律负责冷静,还是请法律对遵守规则、捍卫规则的老实人温柔一点,一次这样的判决,事关道德人心,事关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