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地產同行:我們都是未來的孩子

出品:萬房研究

執行:樓亮

“快要倒下來的克利斯朵夫終於到了彼岸。

於是他對孩子說:“咱們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誰呢?”

孩子回答說:“我是即將來到的日子。”

未來的日子很沉重,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摘自《約翰·克利斯朵夫》

2018年的中報期有點冷,各家房企開始造新名詞——“凍編”、“縮編”、“限編”、“瘦身”、“優化人員結構”等詞接二連三冒出,炎熱夏季難掩市場下行涼氣。

難道市場的週期秋天,真的要提前到來?當下的低谷是黃金底,還是遠遠沒有觸底?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有的房企開始新一輪招兵買馬,摩拳擦掌,挑戰未來。

一年是茉莉花開的週期。這一輪的行業週期又是幾年?我們如何穿越週期,等待茉莉綻放時刻?

在關鍵時刻,回顧過去20年,站在未來20年之巔,我們給市場提供幾個問號:

1.未來20年,中國經濟、產業鏈和消費者發生了哪些變化?

2.對企業的影響是什麼?

3.什麼是企業應有的戰略,它的突圍要點有哪些?

4.在佈滿鮮花的經營陷阱中,新業務與企業核心業務在發展不同階段和管理模式上有哪些差異?

5.如何通過對業務的檢查來判斷戰略是否迷失?

6.保證企業不死的風險控制和融資操縱戰略,又在哪裡?

7.標杆企業應對危機的成功經驗,對我們又有哪些啟示?

……

問號太多,問題太難。

在曾經“最好的時光”,有沒有人洞察到未來“陰暗一刻”,有沒有穿越週期的破解之道?

今天,我們分析跟蹤10年以上的公司—龍湖,探討它的週期生存之道。

股息王

剛剛公佈的龍湖半年報,有一個亮點:派息人民幣17.79億,去年同期是11.76億,同比增長50%。

致地产同行:我们都是未来的孩子

不僅僅因為今年是龍湖成立25週年,回顧龍湖上市後派息史(詳見上圖),高派息策略一直是核心戰略之一。

不過,投資者最關心的還是股票回報。龍湖的股票回報又如何呢?我們再來看下面一張圖表:

致地产同行:我们都是未来的孩子

這張圖表是龍湖自上市後的表現,一路平穩上揚(白色線條),遠高於恆生指數(黃色線條)。具體又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2017年前,表現穩定;一個是2017年後,股價上升明顯,上揚爬坡。

投資者等於賺了兩筆錢,一是股票上漲的收益,二是分紅的資本利得。股價走勢跟隨股息走勢。高股息有助提高股價。這樣的股票,是投資者的護體神衣,穿越週期的法寶,人見人愛,花見花開。

但是,有些企業同樣實施高派息策略,其股本回報率、資產回報率很好,但市盈率不及龍湖,這又是什麼原因?

答案是:是否長期高派息

從短期來說,上市公司大幅提升派息比率和大派高現金股息,自然可以討好股民歡心,也會令其股價急升上漲。但歸根結底,要長期維持派發高息,要靠營運/投資產生現金淨值支持,錢從哪裡來?

致地产同行:我们都是未来的孩子

如果上市公司派發高現金股息,完全依賴大量循環借貸、發行可換股債券和配股集資,資本負債率就會大大增加,削弱本身財力,市場會懷疑你集資的真正用處,沒有長遠投資意識,反而會影響持續的融資,不能進入正循環。

致地产同行:我们都是未来的孩子

換句話說,高派息率不代表高市盈率。

高股息率的背後,其實代表穿越週期的第一個法寶:穩定現金流。

這裡所說的穩定現金流,不是住宅銷售收入,而是投資物業的租金收入。

套利金手指

流動性風險是所有公司當前最大風險。房地產公司尤甚。

不同業務有不同的週期。幾乎所有地產公司也都意識到這一點,單一業務對公司有不良影響。

做到並且夯實者,寥寥無幾。

但是,龍湖做到了——堅持每年拿出物業銷售收入的10%作為上限,投放到投資物業,並且開花結果。

致地产同行:我们都是未来的孩子

龍湖首席財務官趙軼提到了三組數據:

今年商業整體租金收入可能會到36、37億左右,長租公寓也會達到5個億,兩部分相加跟利息之比是1倍,或在0.8、0.9的水平。未來趨勢肯定會接近1倍,甚至會超過1倍,這個也是我們對評級機構的承諾。

以2018半年報為例,融資成本21.99億,租金是18.5億。租金收入接近償還融資成本。

實際上,這是套利邏輯。

一方面,利用成熟業務板塊的低谷套利。

住宅市場的週期性震盪大,在其週期波峰,迅速囤下優質商業,積極運營,培養優質商業產品線,獲得低成本融資支持,帶動住宅板塊快速擴張。

這一點,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我們回顧一下龍湖的發展史,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國際資本市場的融資。國際資本持續不斷的現金輸血,幫助龍湖在住宅板塊摧城拔寨。

債券市場最看重持續的還款能力。而龍湖的商業租金恰恰保證了這一點。

所以,在過去數年時間裡,很多同行指責龍湖在商業上用力過猛,卻沒有看到另外一面,龍湖憑藉此功力,在國際資本市場融資頗豐。

正是憑藉業務板塊組合(高效的風險管理),龍湖成就持續的高成長神話。

很多人認為,龍湖習慣性儲備現金(今年上半年在手現金421.3億),對沖風險。其實,業務板塊組合的風險對沖才是“龍湖”抗風險增長的關鍵。

不同的業務組合,在低風險情況下,獲得的是高增長的“免費午餐”。

也正是不同業務板塊的風險對沖,龍湖得以獲得國際評級機構投資級(標準普爾BBB—、穆迪Baa3、惠譽BBB)。

“埋伏”性投資,等待時機

道理大家都懂。

但是,何時套利、套利標的物是誰,也是決策者最棘手的問題。

我們以新物種龍湖長租公寓為例。

龍湖冠寓從資本市場拿了多少錢?

今年3月和8月,冠寓完成發行國內首單長租公寓專項債,拿回來50億(首次發行30億,3+2年期,票息5.6%;第二次發行20億,3+2年期,票息4.98%)。

響應政策,提前佈局等風口,待時機成熟,迅速融資,完成長租公寓資金鍊閉環。

但是,憑什麼龍湖能拿到長租公寓發債第一單?

我們來看2018中報的披露:

致地产同行:我们都是未来的孩子

很多房企做公寓,是當年做酒店的邏輯。舉個例子,開發商想,我做酒店不賺錢,但住宅部分能把成本揹回來,大賬不虧。

同樣的道理,開發商持有自住型物業,改建成公寓。算長租公寓的賬不賺錢;但是算整塊開發用地的利潤,企業是盈利。

在這種心態下,很多房企無心大投入、大運營。但是反觀龍湖冠寓,走得更遠:

致地产同行:我们都是未来的孩子

在最短的時間內,打通了融資通道,不僅和境內國有大銀行聯手,並且和國際頂級投資機構合作。

所以,龍湖CEO邵明曉才有底氣說,去年開業15000間,今年還要再開出50000間。這50000間的拓店都已完成。今年拿的很多新項目,要經過幾個月裝修和籌備,開業落到下半年,全年累計開到65000間沒問題。

對龍湖穿越週期的描述,董事長吳亞軍在中報用詩意語言進行了精準描述:

至此,從新生代的租住、辦公,到全週期的居住、消費,再到老年頤養……龍湖踐行的空間即服務戰略閉環日益完善。

四大主航道業務既各有速率,又協同發展。

多元的業務結構,除了賦予公司在週期波動中更強的風險抵禦力,也令龍湖在行業下半場的競爭中,得以保持敏銳犀利的觸角和靈活多變的身段。

聚焦“空間與人”這一範疇,強化優選服務集成,全面鍛造格局與能力。

在投資者眼中的套利策略,不是投機行為,而是價值驅動下的選擇。

所謂套利,是“心有所向,又心有所惕;擇善同行、不負過往,無遠弗屆”(吳亞軍語),是一種格局和能力。這是我們穿越經濟週期低谷的唯一選擇。

我們也許不能夠在一個約定的時日裡到達目的港,但我們總可以走在一條穿越週期的航線上。

所有可能失去的,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