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甘肅,是中華民族開放精神所在?

為什麼說甘肅,是中華民族開放精神所在?

2018年年初,在做好各項準備後,終於開始了夢想已久的河西走廊之行。在出行前,將《河西走廊》、《敦煌》等系列紀錄片一一琢磨,雅尼的那首《河西走廊之夢》成了本次旅途中的循環單曲。這次路線是青甘大環線,甘肅作為了後半段,我們和歷史上的玄奘等眾多出塞者不同,我們走了一條相反的路線,爬山涉水,入塞而行。

為什麼說甘肅,是中華民族開放精神所在?

青甘大環線,大概是國內經典最豐富的一條線路了。除了沒有海,各種地質地貌都可以在這裡看到。高山、雪山、青海湖、草甸、草原、隔壁、沙漠、雅丹、丹霞,沒有哪個地方可以將塞上江南和西北隔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又不需忍受太多的高原反應。也許,只有新疆可以跟她媲美。

為什麼說甘肅,是中華民族開放精神所在?

在青海細細品玩翡翠湖、水上雅丹後,我們便沿著柴達木盆地的邊緣,向甘肅出發。過去也曾經穿越過柴達木盆地,沿著建設好的公路。而這次,我們走了一條不同尋常路,直接穿越盆地,翻越阿爾金山。大概很少人會選擇在冬天走青甘,因為大雪封山。當我們翻越山口時,不由感嘆,當年,玄奘是怎麼做到的?!

為什麼說甘肅,是中華民族開放精神所在?

過了雪山,遠遠就看到沙漠了,繞過沙漠,便是貧瘠的土地,在往前走,卻是綠洲。甘肅就是這樣,由一個個雪山之下,沙化土地中的綠洲明珠連接而成的河西走廊。站在陽關不遠處的山頂上,彷彿可以看到1000多年前的玄奘,偷偷越過城關,眼前,綠樹越來越少,沙山就在前方等著他。當歷經艱難萬苦走出沙漠,等待他的是巍峨雪山。今天的遊客,在驚歎陽關之美時,也在感慨玄奘之難,玄奘之壯!

為什麼說甘肅,是中華民族開放精神所在?

我最愛《河西走廊》紀錄片的第三集。常慧和置嗇夫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令我感動。常慧的功績被記載在了史書,而沒人知道置嗇夫姓甚名誰,家在何處,為何會來到此處,只知道他在此處度過了一生。有人說,他只不過是個當地的郵政局局長兼國營賓館的總經理。但是,當我們在蘇武、常慧、趙充國等歷史人物身上感受到民族之魂時,我們也同時在置嗇夫這些歷史小人物中,感受到了中華民族進取的血液在流淌。

為什麼說甘肅,是中華民族開放精神所在?

在這裡,你會不由自主地吟唱起“秦時明月漢時關”、“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你會盡情地感受“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豪情萬丈,你會說:我就是個中國人,我的魂在這裡。穿過敦煌的歷史,石窟中的佛像述說著一朝又一代的故事,那個說到董卓就想起的涼州,卻在一場場浩劫中保留了中華文化的種子。而據說日本人、韓國人很難理解“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因為他們看不到。 情不自禁矯情一次:

我本邊塞人,奈何生江南。

江南多風月,不及孤日圓。

雪連沙千里,長城鎖三關。

為什麼說甘肅,是中華民族開放精神所在?

當今天的遊客被張掖的五彩丹霞所折服時,應當想起,張帝國之臂腋,揚武功之軍威。 河西走廊,就如馬踏飛燕所寓意,開放進取的民族精神。在被吐蕃統治多年後,張議潮的義軍令朝堂之上的唐帝國統治者們驚喜萬分,臂尤在也!建城、屯田、設關,當你踏上天下第一雄關,看著險關扼守要道,你會感受到,長城不是保守,長城恰如中華民族的觸手。長城建到哪裡,農耕文化邊和遊牧文化便融合到那裡,中華文明如美酒一般,,愈加濃厚,倒入黃河,奔騰入海!

為什麼說甘肅,是中華民族開放精神所在?

河西走廊通,連新疆,中華興盛!河西走廊塞,絕西域,華夏喑喑!甘肅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輝煌史。遙想當年,漢軍和月氏國聯軍與匈奴的會戰,早已消散在民族大融合的塵埃中。而隋煬帝在河西走廊舉辦的萬國盛會,更是一場文化大交流的吟唱。讀懂中華民族的開放、進取之心,便在河西走廊,便在甘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