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是怎样产生的

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女子哭嫁乃是整个婚礼过程中一道不可或缺的仪式。在广东,有些嫁女之家在迎亲前三天特意请来会哭嫁之妇,指导女儿啼哭,哭的时候有腔调、有“唱词”,称为“开叹词”。

在上海,新娘子从拜别父母兄嫂、告诫弟妹,直到“上轿饭”都需哭唱一番,称为“哭上轿”。其它地区尚有“哭嫁囡”、“啼惨切”、“哭出嫁”、“作歌堂”等。

“哭嫁”是怎样产生的

哭嫁图

那么,“哭嫁”习俗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四川,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个后娘嫌弃前房留下的女儿,便给她找了个婆家。出嫁那天,本来娘应该给女儿说些吉利话。可后娘偏偏哭道:“女儿呀,你红鞋去,白鞋来,出去莫到我家来。”女儿知道后娘是起歹心咒骂自己,于是也哭着说:“娘啊,我小轿去,大轿来,麒麟送子抱儿来。”后来她在婆家吃苦耐劳,夫妻和睦,一年后生了个大胖小子,日子越过越好。不久,后娘的亲生女儿出嫁。临上轿前,母女俩喜笑颜开,说了许多吉利话。谁知女儿在娘家娇生惯养,到婆家好吃懒做,婆媳不和,夫妻吵架,闹得鸡犬不宁,日子过得一团糟。有如此对比,人们认为女儿出嫁时,哭比笑好。哭嫁的习俗就这样形成并流传下来了。

而部分学者则认为哭嫁习俗与古代的掠夺婚姻有关。《易经•屯》:“屯如邅如,乘马班如; 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等,就是这种习俗的写照。不难想像,被掠夺的女子是如何的惊恐万状,痛哭流涕。此后,“哭”与“嫁”结下了不解之缘,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形成了后世的“哭嫁”习俗。

“哭嫁”是怎样产生的

上轿图

也有人认为哭嫁习俗源于男权取代女权的变革时代。在经历了漫长的母系社会之后,男子在社会中逐渐占居优势,处于主导地位。这种状况对曾经处于支配和统治地位的女性来说,自然难以忍受,而眼泪是女性抵抗的最后“武器”。启程去夫家应是她们最为悲恸的时刻,呼叫哭喊,既是对女性有着辉煌业绩母系社会的留恋,也是对男性剥夺女性固有权力的愤懑。

另外,还有人认为哭嫁习俗是发乎亲情的自然产物,因符合儒家孝亲伦理观念而得到提倡。如《礼记•曾子问》:“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 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这种表达和要求,不仅从个人感情角度出发,也符合一个出嫁前一直生活在父母兄姊身边的为少女特征。

“哭嫁”是怎样产生的

新娘图

盘点现有的一些哭嫁歌的歌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表达离别姑娘时代的忧伤; 二、诉说对男性为中心社会的不满; 三、控诉家长制家庭; 四、反映掠夺婚的遗迹; 五、反映包办婚姻的买卖性质; 六、咒骂“媒人”。可见,哭嫁有比较复杂的涵义,折射出历史上不同婚姻制度的印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