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嚴重低估的清代帝王,竭盡所能救國,卻背負罵名

談起歷史上被低估的帝王,人們往往會想到劉禪、楊廣之類,雖然成為亡國之君,千年以來在民間享有罵名,但正史上卻客觀的評價了他們,將他們的功過羅列,劉禪治蜀,楊廣鑿運河,這都是鐵證。

然而今天要說的這位皇帝,在位之時卻實實在在的有著讓國家蒙受屈辱的鐵證,他割地賠款,還貶戍忠良,然而卻不得不說的是,人們因為他的能力和處境太差而忽略了他的努力,後世只是一味的指責他,卻沒有體會到他已竭盡所能,失敗的根本不在他,他卻不得不承擔罵名,這個人就是道光皇帝。

說道光皇帝被低估,倒不是因為他有多高明,而是因為他很努力。

被嚴重低估的清代帝王,竭盡所能救國,卻揹負罵名

道光皇帝一生主要的汙點莫過於鴉片戰爭,然而在當時的情況下,清朝與英國在各方面的差別如同天地,這是屬於時代的差距,絕對領先的優勢並不是一個皇帝所能夠改變的。莫說道光皇帝,就是把他的聖祖太爺爺請來,也是無能為力的,就從整個歷史來看,當時的情況縱然是秦皇漢武在世,也是枉然。

有人說當時清朝的GDP佔世界的30%,這純粹屬於胡說八道,且不說英法等國生產力遙遙領先,就問一句清朝何曾統計過GDP?晚清末年真實的情況是,西方列強經過了一系列的近代改革,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尤其是英國,總面積340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接近5億,工人們使用蒸汽機進行生產,效率是中國工人的幾百上千倍,GDP會比清朝低?

被嚴重低估的清代帝王,竭盡所能救國,卻揹負罵名

道光皇帝所統領的國家,是一個全面落後的國家。很多人喜歡用俄國沙皇彼得一世與中國清代的幾位皇帝相比較,但實際上清代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曾擁有彼得一世的改革環境。我國數千年留下的封建儒家傳統積弊,根本不存在改革的可能性,就算是道光死後100多年,學習西方的改革還在糾結中踟躕,哪怕時至今日,仍有人認為諸葛八卦陣可以困住八國聯軍,中國功夫真氣隔山打牛,中醫遠勝現代醫學,他的稱只是高手隱世了。

因為數千年來,無數人依附在這些傳統技術上生存,根本不想俄國那樣與歐洲相鄰,對現代社會發展看的真切,且不說道光皇帝根本無法接觸這樣的視角,就算他心裡明白,有心去做,也根本做不到改革。

事實上他是一個優秀的守成之君,生活簡樸,諡號為“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只為了把江山治理好,只可惜世界已經不是舊世界了。一個不貪圖自己享受的人,無論做錯了什麼,都很難懷疑他的初心。

道光的第二個汙點是發配了林則徐,起因是鴉片戰爭的失敗。琦善等人要求與英國媾和,懲治了林則徐,而道光皇帝晚年也不願意見林則徐,認為林則徐虎門銷煙誤國。實際上,這種解讀非常偏頗,要說是誰成就了林則徐的千古美名,道光皇帝當仁不讓排名第一。

被嚴重低估的清代帝王,竭盡所能救國,卻揹負罵名

道光皇帝大臣們徵求禁言看法,林則徐等人力主強硬,而溫和派更在多數,道光皇帝力排眾議並且委任林則徐,這表明他本身更傾向於禁菸。而道光皇帝晚年不願意見林則徐實際上有別的解釋,因為如果他那麼厭惡林則徐,當初一早就把他咔嚓了,更不會晚年重新啟用林。這標明他心底有數,只是力不從心。

抑鬱而終的道光臨死前重新啟用了西陵,原本清廷已經決定不再啟用西陵,有人說,道光自己感覺沒臉去見康熙和乾隆,所以決定把自己埋在西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