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棣爲何要將都城由南京遷到北京?

雜牌歷史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公元1403年朱棣正式遷都北平,並且將北平改為北京,就此北京成為明清兩代王朝的都城。朱棣遷都北京的結果是有利有弊。但他遷都的目的主要由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點就是南京作為都城本身就不合適。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多次派太子朱標前往西安,洛陽去查看是否可以遷都。但由於西安和洛陽過於破敗而作罷。可見,朱元璋也知道南京作為都城並不適合。這是朱棣遷都的原因之一。

第二點就是朱棣得位不正。由於朱棣是篡位登基。而南京是朱允文所在之地,朱元璋的孝陵也在南京,朱棣的心理難免有些‘’忐忑‘’和‘’懼怕‘‘ 所以希望遷都到自己的潛邸。龍興之地。也就是說,朱棣遷都就是要鞏固自己的帝王之位。當然,南京的氣候和生活氣息朱棣也不適應也是原因之一。


第三點原因就是出於軍事戰略佈局考慮,朱棣作為一個大軍事家馬上皇帝,深知大明的威脅來自北方。而南京距離太遠。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指揮和調控。而遷都北京就相當於親臨一線。所謂天子守國門就在於此。朱棣也知道北京離‘’前線‘’太近,所以設立九邊防禦蒙古和異族的入侵。

第三點原因就是出於打壓南方。當時南北經濟不平衡。國家經濟的中心在南方。如果再定都南方,勢必造成更大的反差。而且朝廷之上南方人佔據大多數。出於政治平衡的考慮,以及經濟平衡發展遷都北方是必要的。


以上三點是朱棣遷都的主要原因,但遷都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每年必須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通過漕運將南方的物產運往北京。造成巨大的浪費,而北方的經濟始終沒有發展起來。都需要南方接濟。 再就是北京地處‘’邊境‘’有一個朱棣這樣的強勢皇帝固然是好。但後世的皇帝未必都是朱棣。從明英宗開始,瓦喇幾乎年年犯邊境。導致後來北京戒嚴。到崇禎年間,九邊防護破壞殆盡。北京幾乎就是不設防的都城。這也是大明亡國的原因之一。



清水空流


這個問題先前“靜yes”曾做過相關回答,概括起來,明朝之所以遷都北京,有兩個原因:

一是朱棣個人的意願,二是出於國防和平衡內部勢力的考慮。

舊文分享補充如下:

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率領群臣自南京浩浩蕩蕩來到北京,完成了明朝最大規模的遷都行動。從此,北京成為明帝國的都城,成為名副其實的帝都。

放棄暖風和煦的南京,執意走向飛沙走石的北京,朱棣的行為顯得匪夷所思。但當我們明白這對蒙古有多大的震懾時,就能明白這一舉措對帝國未來的偉大意義。而後世的人也多從這一刻開始,將明朝奉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硬的王朝,所謂“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等讚譽不止。朱棣遷都,將帝國的都城遷到了打擊蒙古的第一線,將天子主動置於敵人的打擊範圍之內,是名副其實的“天子守國門”。

但是,“天子守國門”真的是明朝的有意而為之?還是另有隱衷?

1、朱棣,南方缺乏安全感, 北方更舒適

朱棣出生在南方,但是自從被朱元璋封到北平當藩王,朱棣就慢慢成為一個北方漢子。

1402年,烽火四年,朱棣打進南京,終於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進城的時刻,本來是回家的熟悉感,朱棣卻感受到了深深的窒息。這不是常年在外的水土不服,而是身處敵營隨時被人幹掉的恐懼。是的,自己推翻的建文帝雖然是自己的侄子,但是最是無情帝王家,叔侄的爭鬥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派系,兩個集團的死磕。最後,朱棣贏了。

此時的建文帝下落不明,隨時有可能突然出現將自己趕下臺,這把龍椅是坐不穩的。所以,此時的朱棣對南京是沒有什麼歸屬感的。暖風醉人,於我何加焉?

所以朱棣登基後,就著手在原有基礎上在北京大興土木,他要回到北方去!因為北京才是自己的地盤,在那裡,遍地都是自己的爪牙,朱棣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

朱棣不是明朝第一個遙望北京的人。早在朱元璋時代,老人家就意識到南京雖風水最佳,虎踞龍盤,但終歸不適合做一個大帝國的都城。太過靠南的位置對於遙遠的蒙古、遼東等地鞭長莫及,而這裡,又是帝國最為頭疼的區域。尤其是蒙古,自從退回高原後,常年南下搶劫,是明朝的心腹之患。所以將都城北遷是現實需要。朱元璋曾想將都城遷到鳳陽、西安、洛陽或者開封,太子朱標也曾考察過西安。但是西安不做都城好多年,早已經一落千丈,至於其他三個地方就更不值一提了。所以朱元璋最後不得不放棄遷都,將三個武力值最高的兒子封到北方抵禦蒙古,其中包括朱棣。

南京溫暖潮溼,地基不穩,宮殿地基不斷下沉,導致北高南低的情況,風水上已經不吉利。而且朱棣常年在北方喝風,對溼熱的南京早已無感,所以離開這裡,越早越好。

另外,朱棣時代的明朝朝廷,早已是南方豪強當權,這是朱棣很不喜歡的。雖然靖難之役後朱棣殺了一大批反抗的臣子,但是朱棣相信: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是口服心不服。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這些人一定是第一個站出來打擊自己的人。沒關係,玩不起可以躲得起,將都城遷到北京,讓這些個豪強們離開自己的朋友圈,沒有了狐朋狗友的興風作浪,朱棣相信自己可以搞定他們。

所以,遷都也是對朝廷中樞人員的大換血。朱元璋時代,朝廷是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當道。遷都後,朝廷中朱棣的北方士族比例大大上升,南方豪強的勢力一落千丈。

北京,就在長城的南邊。而明朝在放棄了開平衛等長城以北的衛所後,國界退至長城一線,北京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門。此時的明朝天子,無論是否願意守,這裡都是國之根本,不得不守。

2、國防考慮,平衡統治集團內部勢力

安土重遷是多數中國人的習慣。平頭百姓如此,廟堂之上的士大夫也一樣。

如果你告訴他,幾年前辛苦你們跟著來北方喝風,現在咱們從哪來回哪去吧,相信他們會找你玩命,因為你玩了他們。

這是朱棣兒子朱高熾要乾的事。雖是朱棣的兒子,但是朱高熾卻與父親的作風格格不入,頗有堂兄建文帝的仁慈精神。遷都三年後,朱棣駕崩,朱高熾繼位。繼位後的朱高熾第一時間給建文舊臣平了反,然後朱高熾就盤算著將都城遷到南京去。

和父親相反,朱高熾出生在北方,是北方爺們,但是他在做太子時,一直在南方生活,對南京的山水還是非常留戀的。

而且朱高熾認為:“天子守國門”雖然高大上,但是卻要押上皇帝的性命,實在玩的有點大。雖然北京離蒙古近,方便打擊蒙古,但是自己沒有父親的神勇,一旦蒙古南下,北京必定是最先受到蒙古攻擊的城池。很不幸,這一想法在1449年“土木堡之變”中得到驗證。

而且朝中很多遷來的南方豪強真的不習慣北京的風沙,所以夏元吉等臣子積極鼓動朱高熾遷都南京。雖然大多數人反對,但朱高熾去意已決。

但是眼看就要成行,朱高熾駕崩,朱瞻基繼位。朱瞻基和爺爺朱棣更相像,因此也是偏愛北京的。所以遷都南京的行動就隨著朱高熾的駕崩而不了了之。

朱高熾的駕崩改變了歷史進程。如果這是偶然事件的話,那麼明朝中期後士大夫的鬧騰就是“天子守國門”的最大推手。

遷都北京後,南北方士大夫勢力得到了平衡,在北方士族的堅持下,北京都城地位再也無法撼動。

和朱元璋的時代的南方豪強當道不願意北遷一樣,後期的士大夫習慣了北方生活後,再也不願意離開北京的一畝三分地。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代宗朱祁鈺想要遷都南下,被名臣于謙阻止,在於謙領導下,明朝擊退了瓦剌部也先的進攻,保住了北方國土。

于謙是士大夫的楷模,是高尚和勇氣的榜樣。但是後世的士大夫實在是不敢恭維,嘉靖朝“庚戌之變”,嚴嵩等所謂士大夫無所作為,明朝都城被圍,差點淪陷;崇禎朝明朝在面對李自成咄咄逼人的氣勢,崇禎皇帝曾想遷都南京暫避鋒芒。但是此時以東林黨為代表的士大夫們卻強烈要求皇帝與江山共存亡,最後一次次失去東山再起的機會。1644年3月2日,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自縊煤山,實現了“君王死社稷”。而大多數喊打喊殺的士大夫卻早已跪在城門邊,迎接李自成的到來。

明朝中期後的士大夫強悍程度空前絕後,皇權受到嚴重威脅。此時的“天子守國門”不再是皇帝勇武的象徵,而是成為皇帝乃至大明帝國的桎梏。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你以為朱棣想遷都麼?其實他也不想遷,但奈何南京太不適合作為首都了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朱棣不得不遷。

現在雖然我們說南京號稱六朝古都,可是在古代它的位置太尷尬了,尤其是對於一統華夏的王朝來說,這點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就意識到了,他曾派自己的長子朱標去洛陽、西安考察,可惜朱標回來後因病去世導致朱元璋遷都計劃擱淺。

朱棣靖難成功後,也面臨這個問題,不過他與朱元璋不同的是,他在北京經營多年,北京是他的大本營,統治比較穩定,又是交易中心和軍事要塞,定都在北京的話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又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由南則可統領中原,是以朱棣有了遷都北京的打算。

還有一點南京是其父親和朱允炆長久待過的地方,或多或少留下他們的痕跡,全部肅清影響不好,自己的皇位畢竟是篡位得來的,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冥冥之中有一兩雙眼睛注視自己,倒不如去了北京遠離他們的注視。

總結起來就四點:南京位置尷尬不適合;北京是他大本營;定都北京可以防衛蒙古的入侵(天子守國門);擺脫前朝帝王或多或少的影響。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明成即位後,決定把政治中心移往順天府(今北京)

永樂元年(1403)正月,改北平布政使司為北京。二月,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八月,遷直隸蘇州等十郡、浙江等九郡富民實北京。永樂四年(1406)閏七月,正式開始營建北京城。北京城建置與南京相仿,包括紫禁城(宮城)、皇城和京城。

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明成祖正式定都北京,稱京師,原應天府為南京,稱留都。這就是王士性所說,南京為“高皇所創,文皇所留”。

明仁宗即位,兩京制又發生變化。洪熙元年(1425)三月,明仁宗決定徙北都南,仍以應天府為京師,北京稱“行在”。可是仁宗在位不到一年,還都南京的想法並未付諸實現。以後明宣宗在位十年,既不改變乃父時的兩京稱號,又維持乃祖時業已形成的兩京格局。

直到正統六年(1441),明英宗才恢復明成祖時舊制,再次明確北京為京師,南京為留都。從此,北、南兩京制遂成定局。

明成祖為什麼要遷都?

因為北京是他“承運興化之地”,又是遼、金、元的故都,“地勢雄偉,山川鞏固,四方萬國,道里適均”。當然,更主要的原因還是有益於防止蒙古貴族殘餘勢力捲土重來,“於巡狩駐守,實有便焉”。(以上來自孫承澤《天府廣記》)
上圖南京明故宮遺址

既然北京成為京師,為什麼還要保存南京留都的地位呢?其一是南京為明太祖建都興國所在,孝陵也建在那裡。所以遷都後南京機構有“開國衙門”之稱。其二是江南乃財富之區,江防、海防也十分重要,南京保持留都地位,便於對江南人民的控制。


上圖南京明故宮遺址

正如邱濬在《大學衍義補.都邑之建》中所說:“文皇帝遷都金臺,天下萬世之大勢也。蓋天下財富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戎馬盛於西北,而金臺為其樞。並建兩京,所以宅中圖治,足食足兵,無敵於天下。


鄧海春


朱棣遷都北京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1.朱棣靖難前是燕王,封地就是北平,也就是北京。朱棣在北京周邊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無論是地形,人文,朱棣都是瞭若指掌。中國人都有一種鄉土觀念,朱棣作為一代帝王也不免俗,對於朱棣自身來說北京是龍興之地,有著特別的親切感和安全感。

2戰略考慮。自古以來中原王朝的威脅都來自於北方,北京作為橋頭堡,無論是居中調度還是組織動員,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明朝的主要威脅瓦剌和韃靼都不是省油的燈,定都北京可以有效的連接九邊,形成區域聯防,對於高效的作戰反擊起著關鍵作用!

3朱棣也是個馬上天子。如果沒有燕王的經歷,或許他也就是個平庸的王爺,正因為在北京,可以和強敵有著緊密的接觸,惡劣的環境更能磨礪出堅韌不拔的性格,正因為能力的出眾和堅毅的性格,朱棣才能取得靖難的成功,來到南京的朱棣,一定敏銳的發現了南京的花花世界對心性的影響,他可能不會沉淪,但他不可能不為他的子孫後代擔憂!為子孫計,為大明將來計,朱棣也要遷都北京,這也是大明王朝的“天子守國門”!

歡迎大家就歷史問題交流,互相關注,我爭取用淺薄的知識為大家答疑解惑,一起去體會歷史帶給我們的震撼!





鄭寅礎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取得皇位之後,就立馬著手進行遷都,可謂勞民傷。南京作為N朝古都,為何朱棣執意要遷都北京呢?實際上,這其中有著一些不得已的苦衷的。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其中的原因。



一是老爹在旁邊睡著,朱棣自己睡不安穩呀!大家都知道,朱棣是發動靖難之役,取得的皇位,這個皇位得來不正,完全忤逆了朱元璋的意願。朱元璋可是一個狠人,朱棣內心肯定是怕他的。現在,朱棣定都南京,離朱元璋太近了,心裡感覺不爽,還是早走早安心,一心想著早點離開南京。



二是南京不安全,南京雖然號稱“龍盤虎踞”,還有長江天險,但都是紙老虎。不僅歷史上南京作為都城被攻陷了多次,而且他自己也很輕鬆佔領了南京,因此南京不適合做都城。還有就是南方有很多勢力還是心向失蹤兒童建文帝朱允炆的,在南京不安全,朱棣缺乏安全感。



三是北京龍興之地,北京本來就是元朝的國都,符合建都的條件,並且他自己也被封為燕王,既是自己的勢力範圍,也是自己的龍興和之地,可謂風水寶地。



四是軍事上和國防安全上的考慮,雖然朱元璋當年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將蒙元的殘餘勢力趕到了漠北,但一直威脅著明朝的北方。朱棣出於國防上的考慮,遷都北京,以天子守國門,這一點還是挺佩服朱棣的,並且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總之,朱棣選擇遷都北京是經過慎重考慮的結果,絕非一時興起。歷史證明是對的,明朝的皇帝們雖然大部分有點懶,但卻不失血性。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密探零零發


明成祖朱棣留給後世最有影響的兩件寶貝,其中一個是編修的《永樂大典》,另一個就是遷都北京。



那很多人會問為什麼遷都北京?歷史對朱棣的評價就是“生於戰亂,死於征途”他生來就是為戰爭而活的,所以他的童年沒什麼玩具,伴隨他的都是刀槍劍戟,戰馬彎刀。所以他很早就生活在北方,之後被封為燕王駐守的地方就是北京,為了防禦蒙古人。

所以他的生活習慣和性格多也隨北方人,而且南北方的氣候也不是太過相同所以朱棣也習慣了北方的氣候,其實這些也都是他自己所需要的,再說他的一些更深層的需要就是他始終認為明朝最大的威脅還是在北方的蒙古人,心想我辛苦打下江山可不想拱手讓人,所以他開始想“誰能夠去北京戍邊呢?”想來想去,他放棄了。因為沒有人是他能夠信得過的,更何況這個任務可能關係大明的將來,所以他開始想辦法,最後朱棣就定自己去。他最瞭解那邊的老對手,他也最相信自己,所以我也認為這是朱棣遷都的主要原因!當然在那個時候明朝的文管集團已經出現了。朱棣也是想讓他們活動活動筋骨,這也是朱棣整頓吏治的一種措施了。


怪人童心


首先,從朱棣的江山是起兵造反從自己侄子手裡奪來的。而燕王朱棣的主要勢力集中在北京。而之前朝堂之上南方勢力太大了。所以打下江山後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權,也為了平衡朝堂的政治穩定,就索性把都城遷過來了。


其次,從北京的地理位置來看,屬於戰略要衝。明朝建立後對其威脅最大的是在北方的蒙古勢力,他們實力一天天在強大,隨時都可能捲土重來,給明朝強烈的衝擊。而北京“居高負險,有建瓴之勢”。佔住北京就控制了西北到東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條關口。

最後,其實朱元璋時期就考慮過遷都,南京城易守難攻,且地處東南一角,不利於王朝對中原的控制。所以朱棣遷都,也間接是完成父願了。


雜牌歷史


首先,在這裡,要感謝悟空問答小秘書的邀請,明朝作為華夏漢民族的巔峰時刻,可以說一直是國人的精神脊樑。在宋朝滅亡之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奴役了漢人長達百年之久。

在元末的農民起義軍中,安徽鳳陽的朱元璋以其文治武功,一一擊敗對手,最終笑到最後,在南京城建立了明王朝,延續二代至允炆帝。

根據歷史的記載,朱元璋建都南京之後,有感於南京城所建王朝皆短命且不得善終(比如東晉,比如南唐),在其有生之年,一直想另遷新都,備選的對象就有開封和關中,北宋王京開封汴梁一度被朱元璋稱為“北京”。而其安徽鳳陽老家則被稱為“中都”。

說了朱元璋,我們再勾回頭說說,朱棣,在元末戰爭中,朱棣統兵打仗,立下很多功勞,被其老爹封為燕王,安排在元大都(也就是後來的北平,北京)戌邊。

從中國曆代王朝的歷史看,北方永遠是最易被攻破的地方,所以才有了秦始皇修長城,才有了唐朝的安史之亂,才有了宋遼、宋金、宋元大戰,在元朝滅亡之後,蒙古鐵騎雖然被驅趕至大漠北側,但時常還是會襲擊明朝的北方,也就是朱棣駐軍的周邊。

從戰略角度來看,一個王朝但凡守住了北方(也就是今天河北北部張家口,內蒙古包頭以及遼寧瀋陽一線),這個王朝的存續時間就可以維持200多年左右。

由此可見,朱棣建都北平,更多是出於穩定邊疆,提升國運角度考慮的。


談古論今甲木生


因為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

明朝建立之後,大封藩王。朱棣被封為燕王,治所就在北平,也就是後來的北京。在北平,朱棣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在對蒙古的長期戰爭中,朱棣建立起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把北平打造成強大而鞏固的軍事基地。靖難之役,朱棣迅速控制北平,並以此為根據地大舉南下,攻破南京,登基稱帝。所以說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從心理上來說,朱棣肯定更喜歡北京。

明朝初年,面臨的主要威脅來自北方蒙古高原。

從地形途可以看出,北京地處燕山山脈南麓、太行山脈東麓,是遊牧民族進入華北平原必經之路。因此守河南必守河北,守河北必守北京。北京一失,則華北平原無險可守,中原門戶洞開。守住了北京,也就守住了華北,守住了中國。

朱棣久居北方,深知北京在國防中的重要作用。他知道如果蒙古殘餘勢力尚強,自己如果到南京坐天下,勢必要選一位得力大將鎮守北京,否則一旦北京有失,自己鞭長莫及,悔之晚矣。

但讓誰鎮守北京,朱棣都是不放心的,因為他自己就是在北京造反成功的,絕不能給別人這個機會。萬一此人心生異志,聯合草原民族起兵南下,那麼整個黃河以北頃刻之間就不屬於明王朝了。到時天下歸誰,就未可知了。

想來想去還是朱棣自己鎮守北京好了,這就是明朝有名的“天子守國門”。

朱棣定都北京後,以此為基地,五次北征蒙古,橫掃大漠,打出了赫赫威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