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聽·心聲」保持「不自是」的清醒

「悦听·心声」保持“不自是”的清醒

「悦听·心声」保持“不自是”的清醒

紅韻海州”專欄“悅聽·心聲”來啦!

與你分享時評、古詩詞、精美文章~

願這裡成為你心靈休憩的驛站,

願這裡成為你獲得成長的地方

……

今天與你分享的是馬洲兵

《保持“不自是”的清醒》

(點擊文末看往期回顧)

▾點擊收聽▾

「悦听·心声」保持“不自是”的清醒

古人有言:“人一生大罪過,只在‘自是自私’四字”。“自私”為百病之源,古人把“自是”擺在自私之前,可見其危害不可小覷。

現實生活中,以“自是”為是甚至為榮者有之,以至於自高自大、我行我素等現象時有發生。在有的領導幹部看來,有權就正確、有權就有理,不願問樵問漁,更聽不得批評意見。還有些“世人皆醉,惟我獨醒”的“憤青”,全然沒有“君子三畏”,似乎上級和領導都是“犯糊塗”,惟有自己“最高明”,對組織上的要求嘴上講服從、心裡不服氣,當面說堅決照辦不走樣,轉過身原先咋辦還咋辦。

「悦听·心声」保持“不自是”的清醒

我們說做事多動腦、勤思考,要有自信、有主見,但主見不是主觀、自信不能自負。有道是“自信是英雄的本質,自負是愚人的特徵”。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比較優勢,誰都不可能是“全能王”“萬事通”。也許你水平很高,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集思廣益更利於登高望遠;也許你讀書很多,但紙上得來終覺淺,拘泥書本也會有思維和認知侷限;也許你經驗很足,但一時比不得一時,面對新情況有可能“新馬”更識途;也許你閱歷很廣,但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共俗,西方的“月亮”到了東方未必還會“圓”;也許你研究很深,但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通往羅馬的大道會有好多條……人生在世,何時都需要謹言慎行,“與人共而不驕”“每雲有餘不敢盡”。

茅盾講過一個故事:古時有位先生學問高明、弟子眾多。一天他坐在無花果樹下乘涼,見斗大的西瓜生在又細又柔的藤蔓上,而無花果樹長得極粗,結的果卻極小,便感嘆“天公真是顛倒”。忽然一粒無花果落下來,不偏不斜打中他的鼻子,他頓時大悟:如果是西瓜砸下來,後果不會如此輕鬆,原來

天生萬物各有各的道理,“何必妄去議他”處於不同的時間、地點,站在不同的方位、角度,觀察事物的結論會有很大差異甚至截然不同正所謂“不自是,故彰”,許多時候滿以為真理在握、成竹在胸,實際上卻是坐井觀天、一孔之見。

「悦听·心声」保持“不自是”的清醒

因為甘處低位所以才成就大海,頭仰得太高帽子就可能掉下來。

徐特立先生曾把“自是”看作“思想生命的一種病態”,認為這種人“無法吸收新的東西,就是思想的生命斷絕”。青年人前途遠大,更當切忌自以為是,因為任何盲目的“自我感覺良好”,都會對真理產生排斥心理,使我們與真知灼見隔離,與成功無緣。謙沖自牧,低調謙和,才能避免落入自以為是的深淵,對人生大有增益。

為人處世,當有反躬自省、自以為非的精神。對於領導幹部來說,更當始終保持“不自是”的理性與清醒

錦屏鎮黨委組織幹事、團委書記

徐 躍

極心無二慮,

盡公不顧私。

今日誦讀

「悦听·心声」保持“不自是”的清醒

往期回顧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值班總編:王海鷗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2018年08月29日 04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