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寻师踪

今天,计划多日的曲阜游玩终于实施。听说三孔面积很大,怕一天看不完,所以天一方亮我们一行三人就开始出发。一路风驰电掣,八点钟我们就来到了曲阜,随着导航的提示音望去,一座四周高墙,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古代建筑群出现在视线里。顺着路边景点导向标志,我们把车开进城墙内侧的停车场。向路人打听三孔售票窗口及路线时,才知道我们是在古城东门,售票窗口已经迁至孔庙附近。吃完早点我们由东向西沿街向售处徒步前行。


这条街道不是特别宽敞,但明亮,干净、整洁,来往的行人和车辆很少。街道两旁的建筑也不完全都是仿古建筑,右边古建筑多些,左边几乎都是低矮的瓦房,看上去应该是七八十年代的样子,虽然有些陈旧但整齐有序,倒也没怎么影响街容街貌。街的尽头便是鼓楼北路,顺着路人的指点继续沿鼓楼路向南行走。走在车水马龙的鼓楼路上,不时有人上前搭讪询问要不要坐车或导游,他们不厌其烦的追着你讲解坐车的便利和请导游的好处。在一次次婉拒后我们来到孔庙前。

走出检票口,“金声玉振”四个大字赫然出现在视线里。这里就是孔庙第一座石坊“金声玉振坊”,坊后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是二龙戏珠的石阶 。据说,当年桥下流水呈半圆绕过,所以称之泮水,现在泮水被石块封盖,只有泮桥独存。桥后东西各有一幢石碑,人称“下马碑”,过去文武官员,平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下轿以示尊敬。

脚刚迈进柃星门,就被眼前这些几人才能合抱过来的参天大树惊呆了,我搜肠刮肚想不出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些千姿百态、千奇百怪、遮天蔽日的古柏,一棵棵如龙如虬,气势似蛟龙出海,猛虎下山,云起龙骧。“快快快!拍下这棵、那棵,还有那边……”当家的也是刚走进林间就被震撼到了,便迫不及待地催促我赶紧拍下照片,唯恐晚了就没有了似的。很多游客也不停的按下快门,或留影或拍下奇树壮观。

看三五成群的游客大多都有导游陪同讲解,我就提议,跟随旅游团后面,听听导游讲解每一处的历史典故及背景,但当家的不同意,他说跟导游走只能看看重点不能全面了解,就像走马观花,游三孔就是来看历史的不是看热闹的,虽然这些庙宇和古柏也是历史,但要了解一个人或事件的真相只能看史书的记载和为此所立的碑文。典故可以去网上查看。不用听导游讲。也是,他出去游玩总是不走寻常路,他去地方大多是游人少的、别人忽略的,他总是寻找自己想要的想看的。

于是,一对喜欢历史的父子俩没有跟随人流,而是专注观看那些锈迹斑斑、布满岁月沧桑的石碑。仔细阅读着碑文,虽然很多碑体已经残缺不全,字迹模糊不清,但丝毫不减他们的热情。


每当看到有特别历史意义的石碑,他们都会趴在围栏外仔细阅读反复观看,不时发出唏嘘,感叹碑体的宏伟厚重与碑文的深厚不凡的功力。俗话说: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我这个看热闹的只能一知半解的听他俩不时的探讨议论。最让我和儿子折服的是当家的对一些篆体和象形字的辨认,我们都不知道他还有如此了不起的本事,用儿子的话就是:“出乎意料,刮目相看”


就这样,我跟着他父子俩稀里糊涂的来到几株杏花盛开的地方,抬头看到看到“杏坛”两个字时,才知道这里就是杏坛。对于杏坛,我略有耳闻,是孔子讲学的地方。看着绽放的一树树杏花,忽然想起乾隆皇帝为此赋的诗句:“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穿过杏坛,一座金黄色的大殿在双层石栏的台基上突兀凌空,海蓝色竖匾上群龙紧护三个金色大字“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和故宫的太和殿岱庙的宋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大殿结构简洁整齐,重檐飞翘,斗拱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四周环立雕龙石柱,石龙造型变化万千栩栩如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的结晶。


此时,正有香客在殿外摆供焚香祈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不知所云伸手去拿贡品,吓得一旁的家长赶紧从孩子手中夺下放回供桌上,惹得周围人哈哈大笑。

绕过大成殿,来到圣迹殿。圣迹殿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殿内迎面是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石刻,字下正中是唐代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左边是晋代画家顾恺之画的“先圣画像”。圣迹图所表现的是从颜母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弟子庐墓为止。是我国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此殿我们停留了很久,并一一拍照留念。



因受时间限制,不能在一地逗留太久。于是,出了孔庙直奔有着“天下第一家”之称的孔府进发。
孔府本命“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长孙的衙署。孔府大门匾上“圣府”二字为明朝严嵩所书,两边对联分别是:与国咸休安福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此对联出自纪晓岚之手。其中“富”字上面少一点,寓意“富贵无头;“章”字一竖通到立字,寓意文章同天。此联形象的说明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和气派。。

进入圣人之门,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屏门,屏门没有打开,据说只有在孔府大典、皇帝临行、宣读诏书和举行重大祭孔活动时才会打开。

步入大堂,正中悬挂着“统摄宗姓”匾,上面刻着清世祖顺治六年谕旨。堂内两旁及后部陈列着正一品爵位的仪仗。还有一些象征其封爵和特权的红底金字官衔牌,如“袭封衍圣公”、“光禄寺大夫”、“赏戴双眼花翎”、“紫禁城骑马”、“奉旨稽查山东全省学务”等等。

有件事稍提一下,观看这些陈列前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刚走进通廊就看见两条长长的红漆凳,有人坐那儿休歇,因为累了我也连忙坐了上去。不一会有导游给游客讲解:“……相传明代权臣严嵩,被弹劾将要治罪时,到孔府托其孙女婿衍圣公向皇帝求情,当时就是坐在这条板凳上,因孔府主人一直避而不见,故而称其坐过的板凳为冷板凳”。“冷板凳”?我的天哪!我怎么坐了冷板凳了?说笑间赶紧起身离去。

来到前上房,隔着窗子看到,室内家具精美,文物古玩,琳琅满目。东侧间,陈列着床、椅,桌上放有色彩鲜艳、花纹古朴的景泰蓝。梢间中间桌上,摆设着一大套餐具,说是满汉全席餐具,我们并不识得。

穿过前上房,过一道低矮的小门,便进入了前堂楼院。院内苍松挺拔,鱼池东西对列,恬静雅致,大有步移景迁之感。前堂楼室内陈设布置仍保持着当年的原貌。中间设一铜制暖炉,为当时取暖的用具。东间的“多宝阁”内,摆设着凤冠、珊瑚、玉雕、牙雕等等。里套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夫人陶氏的卧室,再里间是孔令贻两个女儿的卧室。衍圣公孔德成14岁时写的“圣人之心如珠在渊,常人之心如瓢在水”的条幅,原封不动地挂在壁上。

后堂楼院,是衍圣公孔德成的住宅。堂中陈列着结婚时的用品,以及当时友人赠送的字画和礼品。东里间为当时的接待室,摆设着中西结合的家具,里套间是孔德成和夫人孙琪芳的卧室。东墙上的镜框内镶有孔德成夫妇及儿女的合照,后堂皇楼西边的两间是孔德成夫人奶妈的卧室。

内宅后面就是孔府花园,又名铁山园。其实铁山园内并无铁山,只在花园西北有几块形似山峰的铁矿石。园内有假山、流水、、曲桥、、喷泉,还有水中石岛、乘凉的花厅、敬花神的石坛、赏月的凉台、焚香读书的坛屋。园内还有一株近400年的“五君子柏”,一树五枝,中生一株槐树,因此又名“五柏抱槐”。有诗称赞:五干同枝叶,凌凌可耐冬。声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龙。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 。

听说孔林离孔府有好几公里的路程,不想徒步前往,便租车过去。车还没到跟前,远远就看见两行苍柏,夹到而立,车夫告诉我们这就是孔林神道。道中巍然屹立着一座万古长青坊,石坊上雕有盘龙、舞凤、麒麟骏马、祥云等等,整个石坊造型古朴,气势宏伟。

神道尽头是一座牌坊,上刻“至圣林”三个字。至圣林为楼式木质牌坊,红墙绿瓦,彩画精细,十分精美。由至圣林向西为青石铺路的辇道,游人大多顺其道前往孔子墓。我们则打算向东,呈环状观看,但没走多远就发现都是现代墓碑,只好折返向北沿小道前往孔子墓。

小道两旁有刚入土的新坟有长满杂草的旧坟,有近代的有古代的,凡有墓碑的都清楚的记载着生卒。虽都是墓碑但有着不同的区分,有圆顶的方顶的还有戴碑帽的。之前就听说但凡做官的墓碑都会戴碑帽,平民百姓就不能戴帽,立圆顶碑者是德高望重的道德典范。

边走边看不一会就到了供奉孔子的享殿,殿前甬道旁有四对石雕。印象最深的是石人像翁仲,传说他是秦朝骁将,战无不胜,威震边塞。所以后人就把他雕刻成石像让其守护孔墓,为了对称雕了文武两像立于两侧。



享殿后面不远处是孔子之子孔鲤之墓,“孔鲤”的“鲤”字是因孔子得到鲁昭公赏赐的一条鲤鱼,孔子为了感谢赏赐之恩,给刚刚出生的儿子取名“孔鲤”。孔鲤墓西北侧就是孔子墓,墓前摆满鲜花,碑前有供案、拜台。大墓周边砌以花棂垣墙,墓碑篆刻着“大成至圣文宣干”几个大字,见游客疑惑,导游便解释其中缘由:“大家看到的“干”字,实则是个“王”字,下面还有一个“墓”字。正确碑文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墓”,说当年皇上来此祭奠孔子时看到墓碑上的“王”字很不高兴,孔子后人连忙用红布遮挡“王”字,这才消其不悦。后来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就加高了石台,所以现在看到的墓碑是“大成至圣文宣干”了。

观看完孔墓,沿着辇道来到一座刻有“洙水桥”的石坊前。听导游讲,“洙水桥,这三个苍劲有力,功底深厚的大字为严嵩所书。洙水河是秦始皇为破坏孔林的风水故而开掘的一条逆着自然现象的河流。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河流都是向东流,而洙水却流向西方。。。。。”

听导游讲完,我们顺着石道向孔林深处走去,林木渐稠密起来,放眼望去,古木参天,盘根错节,虽然这个季节树木刚刚吐芽却有诗云:“古墓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可见其遮天蔽日之茂。

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林间随处可见断毁的石碑,横七竖八躺在杂草丛中,我想这些应该是文革时期破四旧立四新所毁。感叹之余不免万分惋惜。每个石碑都是宝贵的考古文物也是一段历史的有力见证。墓地上厚厚的落叶足以埋没脚腕,走在上面就像走在厚厚的积雪里,发出沙沙的声响。“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是的,除了穿林而过的一条观光道没有其他路可走,我们只好穿行在碑林间,只要是有石仪的墓碑都会上前端详半天。平时我不愿意去墓地的,就怕惊扰到地下之人,会带来不祥之事。但此时游走在密密麻麻的坟冢间,没有丝毫的胆怯和不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我知道他们不会排斥我们的造访,所以为所欲为穿行其中。
不知看了多少碑走了多远路,此时,腹中早已饥肠辘辘,又累又饿又热的我便嚷着回去,他爷俩也知道,这三千多亩的孔林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见天色不早便同意换个路线往回看。


在孔林转了整整三个小时,只看了明陵一角,其他朝代的陵墓要等下次或下下次再继续探究。

三孔之行,耳闻目睹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及影响,也开启了我们探寻古文化之旅.

圣地寻师踪

圣地寻师踪

圣地寻师踪

圣地寻师踪

圣地寻师踪

圣地寻师踪

圣地寻师踪

圣地寻师踪

圣地寻师踪

圣地寻师踪

圣地寻师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