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本書像《挪威的森林》一樣,讓你讀不懂卻還想再讀一遍?

A:你最喜歡的一本書是什麼?

我:《挪威的森林》

A:能告訴我這本書講了什麼嗎?

我:……

很久之前看過書還有電影,但是過去太久記憶已經模糊,只記得大片的綠色,安靜陰鬱的氛圍,還有主角矛盾痛苦的內心,為什麼一定要選擇死亡的木月和直子。《挪威的森林》太出名了,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村上春樹、沒看過書或者電影,但每一次都不能夠完完全全理解書中的世界,所以需要一次又一次補課。 它就像一首未讀完的詩、一部未看完的電影、一個沒有理解清楚的人,等著我再一次伸出手去觸摸。

有沒有一本書像《挪威的森林》一樣,讓你讀不懂卻還想再讀一遍?

這裡就《挪威的森林》這個故事把書和電影混合談論了,不要太較真區分。

先不說電影版本拍的成功與否,首先要感謝陳英雄導演在2010年把《挪威的森林》搬上了熒幕,是因為他我們才得以有幸看到精彩的文學作品到視聽的藝術形式的轉換,一種不一樣的表達方式。相信有一部分觀眾是在看過電影后又再去尋了文字版,這無疑讓更多的人瞭解到了這個作品,擴大了《挪威的森林》的傳播和影響力,從這一方面來說,陳英雄他還是有功勞的。

也許你會說,村上春樹這麼優秀,《挪威》這麼出名,人家才不屑於一個二三線導演替他做宣傳,別搞笑了!

這麼想未免太功利了,也未免想多了。

陳只是以一個導演編劇的角度去尋找合適的題材、喜歡的故事,去完成藝術形式的表達而已。作為一個導演,他也有表達出自己的電影風格的權利,每一個人對一部作品都有著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完完全全為觀眾而作,去迎合觀眾的口味。百分之百的完美是不可能的,在多個角度,多個側面中能選取一部分把它表達好已是不錯了,如果側重了此你們會說偏頗了彼,反之亦然。

有沒有一本書像《挪威的森林》一樣,讓你讀不懂卻還想再讀一遍?

但顯然很多人不會這麼想,自電影版的《挪威》面世,就一直被村上春樹的書迷所詬病,說他毀了原著,也毀了大家心中的“渡邊君”。可能你忘了,這部電影,村上春樹本人可是親自參與了編劇的,所以,電影之於原著的改動,作者本人是同意並且知曉的。

呈現出一部電影(兩個多小時的時長)的難度不僅僅在於村上這部“私人性質”的代表作之難以處理,還在於陳英雄已經形成的一貫風格:一種貌似一團和氣的清新暖調,身在西方的陳英雄帶著東方情結審視著東方文化。它是《挪威的森林》,或者說一切處理“青春”這一主題的作品首先要直面的芒刺。

雖然陳英雄較好地忠實了原著,保留了原著的線索與人物,將小說裡的“傷痛之美”用舒緩的影像風格表達了出來,但是,他並沒有能將村上春樹絕美的文字、細節和意境影像化,也沒有將原著裡年輕人對於生與死的思考,生命真諦的追尋,通過性來探究存在的意義,以及對於自我和愛情的誠實等意念,美好且發人深省地呈現出來。

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這些註定日本文學與中國文學是有差別的。

中國古代講究文以載道,勸世教人,一篇文章不說個理立個意就跟吃飯沒吃主食一樣,就跟我們小時候唸書總是要叫我們寫中心思想一樣,不管讀懂沒讀懂,主題是要搞清楚的。可是日本文學似乎不太講究這個,他們的小說很散文化,情節也很鬆散,比如雪國,失樂園什麼。它只是把事情說出來,把狀態鋪陳到讀者眼前,並不提供明顯的立場,很開放,是好是壞盡由讀者解讀,體會了就好,感受過就好,不一定要學會什麼,就是那種讀過之後無法複述出來的感受。

村上老喜歡說什麼超越,善與惡的存在,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類似的話。所以我覺得,日本文學更多的是哲學上的思考,村上本人活得也足夠超然。

有沒有一本書像《挪威的森林》一樣,讓你讀不懂卻還想再讀一遍?

“所謂成長,恰恰就是這麼回事,就是人們同孤獨抗爭、受傷、失落、失去,卻又要活下去”。

木月、直子、渡邊,他們三個就像一條線上的三段,界限分明,木月毫無猶豫的跳下了懸崖是一段,直子半截身子掉在懸崖邊上,讓渡邊拉著他的手想要掙扎著回到地面是一段,渡邊的身體則完完全全站在地面上的人這又是一段。渡邊並不是毫無恐懼的,得知直子最後還是選擇死亡時,他一個人在冰冷的海邊,撕心裂肺的痛哭,彷彿快被死亡吞噬了……但最後他能夠掙脫恐懼又回到現實中來,他和綠子一樣,選擇了堅強地活著。

《挪威的森林》,不只是一本小說,也不只是一部電影,更是我們已逝的信仰、青春和愛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