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卻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非常茴香豆


這問題其實很簡單,李唐是家族企業,朱明是個人創業,企業的根兒不一樣,權力結構自然就不一樣。

李淵在隋末群雄中,其實屬於反叛較晚的,一直到大業朝末期,他才以河東留守的隋官身份背叛,這個時機抓得很準,也很巧,等於是坐看群雄互相消耗,而他一直坐山觀虎鬥。

當然,不要相信什麼李世民是起兵主謀的鬼話,那都是李世民自己給自己貼金改的史書,在李淵親近舊臣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裡寫得很清楚,整個反叛的謀劃,李淵是一直有譜的,他本人在得天下後也和群臣說過,早在大業九年他就和宇文士及討論過謀反的大事兒,哪兒用得著一個18歲小青年給他拿主意。

不過,正因為李淵反叛晚,他的核心團隊沒有經過“歷史的考驗”,實際上就是他自己的“親友團”,所以,他分三軍之後,就自統一部,讓李建成和李世民分任左右都督,讓李元吉留守太原。

基本上,就是創業公司,以仨兒子做核心團隊。

等到佔領關中之後,統兵的將領把持方面軍隊,其上必以諸王領軍,如淮安郡王李神通、廬江王李瑗、趙郡王李孝恭、任城王李道宗等人,都是李淵的堂弟、堂侄,形成了李淵兒子之外的領兵族人群體。

而朝堂上,則是李淵自領的一群“親友”,比如裴寂、宇文士及,以及後加入的丘和等人,這些是李淵本身就有的老面子拉來的隊伍,還有武德十七功臣,裡面還有劉文靜、殷開山、長孫順德等人。

不過整體來說,唐朝的創業團隊,就是用家族親疏構成的遠近圈層。

這個團隊,李世民初起時優勢並不明顯,他的優勢真正發揮是在平薛仁杲之後,他在高祖三子中的軍事能力脫穎而出,而李建成長期留守關中,此消彼長之下,李世民的功勞越來越大,指揮的軍隊勝利也越來越多,只能在秦王之外,任命天策上將,並允許開府。

這就等於是在創業團隊中凌駕於除了李淵和李建成之外的一個大山頭,而李淵的山頭,本身又與李建成共享,當二人沒有嫌隙時沒有問題,偏偏在武德七年發生了所謂的“太子李建成暗通慶州都督楊文幹”謀反案,李建成奮力自擲,險些把自己摔死,終於得到了李淵的諒解,這也造成了父子的嫌隙。

這種嫌隙越來越大,最終被李世民利用,用他手下的800勇士,完成了以小博大的大業。

而需要注意的是,李世民賴以完成政變的軍隊,實際上是李淵允許他畜養的,同樣,太子宮有長林兵2000人,齊王府也有近1000人。

這種情況,也和剛剛入定關中後李淵本人對於家庭的愛護有關,甚至三個兒子都在宮中分殿居住,也沒個上下尊卑,使得太子之外的倆兒子有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可以說,李唐是成也家族,敗也家族。

反觀朱棣,他在明太祖取天下的時候才出生,生下來就是個“權二代”,也無所謂定策征戰之功,日後由於與徐達家族的結親,出鎮北平參與幾次戰爭,也無非就是跟著打打,在諸多功臣宿將中間,也不會讓他真的大放異彩。

所以,他的一切都是明太祖賜予的,包括王府,包括將領,包括他的三護衛。

而相對於掌握整個王朝的明太祖來說,他的那點護衛兵馬就是九牛一毛,如果他謀反,不用大兵壓境,就是一道聖旨,恐怕就都下馬投降了。

更重要的是,朱棣在南京城中沒有力量,就算想搞事情,面對整個南京城厚集的兵力,尤其是宮城、皇城的軍力,他的那點兵馬,根本不夠看,想斬首也沒戲。

而在玄武門之變中,由於李世民動作迅速,滲透得也深,皇城周圍駐紮的8萬府兵宿衛根本沒有反應,只是在玄武門與北門屯營的部隊有過照面,當然,從事後給殉國的北門屯營將軍的追封來看,這支部隊也已經被李世民滲透了,反過來對攻來的太子、齊王軍大打出手。

綜上所述,朱棣在明太祖朝,要力量沒力量,要資格沒資格,要膽子沒膽子,怎麼敢玩兒玄武門?他配嗎?


劉三解


很簡單,李世民和朱棣水平差不多,但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如果朱棣敢在朱元璋在世時造反,信不信朱元璋能把朱棣打回他孃胎裡去。

先說李世民和李淵父子,兩人差距不大,所以李世民敢冒險一搏

歷史上,李淵被塑造成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皇帝,李世民則是唐朝第一明君,以至於有些不太懂歷史的會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這很可能當時史官為了吹捧李世民造的假。

李世民出生於598年,少年時就跟著李淵南征北戰,李淵晉陽起兵時,李世民20歲,心智體力完全成熟,和李建成、李元吉哥幾個一起輔佐父親,並肩奮戰,立下不少戰功。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在李淵的幾個兒子中當屬第一,這是毫無懸念的。

破薛舉薛仁杲,敗宋金剛、劉武周,鞏固唐朝後方,虎牢關一戰,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這兩個最大的敵人,後又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這些都是李世民實打實的功績,為唐朝統一華北立下社稷第一功,因此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其時已經是僅次於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的第三號人物。

626年,李世民29歲,秦王府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明著看是長安城內僅次於皇帝、太子府的第三大權力中心,實際上李世民的實力已在皇帝和太子之上。

由於長期帶兵打仗,李世民在軍中威望極高,心腹眾多,而李淵、李建成因為親自帶兵打仗少,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而軍隊是政變成功能與否的最關鍵因素。

李淵、李建成還有一處敗著,他們已經覺察到李世民勢力的膨脹,李建成甚至已經想要除掉李世民,卻遲遲沒有動手,也沒有迅速把他趕出京城,就讓他呆在身邊,才給了李世民冒險的機會,使得李世民可以在短時間內除掉對手,掌控局面。

李淵、李建成、李世民能力都不差,但李世民更佔據優勢,他的威望、能力、權謀比父親和長兄都要強,又掌握著主力部隊,住在京城,所以他敢冒險一搏,成功性很大。

再看朱棣和朱元璋,爺倆差距太大,朱棣不敢造次

當了皇帝以後的朱棣確實不比朱元璋差很多,永樂大帝的名號也不比洪武大帝差多少,但朱元璋在世時,朱棣的能力水平還是差的太遠,差到不敢有任何想法。

朱棣出生在1360年,他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正在帶兵打天下,等朱棣長到17歲,可以幫助父親的時候,明朝已經建立好幾年,沒有他發揮空間了,所以朱棣沒能在明朝開國過程中做出貢獻。

朱元璋是個明白人,他吸取其他朝代混亂或滅亡(包括玄武門之變)的經驗教訓,早早立了長子朱標為太子,並把其他兒子全都分封為王,幹出京城就藩,目的就是讓他們徹底死心。

朱棣到北京就藩後,經常和蒙古打仗鍛鍊身體,成績不錯,在軍隊中積累了人望,跟其他兄弟相比軍事才能是最強的,但相比李世民在唐朝開國過程中的貢獻,朱棣就太遜了。

李淵在世時,李世民在唐朝堪稱開國功臣之首,名義上的三號人物,實力上的一號人物;朱元璋在世時,朱棣對明朝開國屁毛貢獻都沒有,不用說朱元璋,那些開國將帥個個都能秒殺他,他哪裡來的膽子造反?

李淵跟朱元璋一比,能力上是天壤之別,李淵是養虎為患

朱元璋的江山是一刀一槍拼下來的,他本人就是軍隊最高統帥,親自帶兵打仗,對將領和整個軍隊保有完全控制權,不像李淵那樣靠李世民包打天下,把兒子給養肥了。

朱元璋有一個聰明之處,他不但把其他兒子趕到外地做藩王,還嚴格限制他們的兵力,並且禁止藩王進京,這相當於把藩王給閹割了,基本杜絕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即便朱元璋不停地殺功臣,但後來朱棣造反還是遇到了很大困難,甚至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光是靖難之役和朱允炆就足足打了3年。若是換成朱元璋在世,朱棣連造反的想法都不敢有。

如果李淵當初學朱元璋這一招,恐怕李世民也不能如此輕鬆奪取皇位。

試想,如果李世民像朱棣那樣早被安排到外地就藩,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得到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機會,即便他公開造反,李淵和李建成也可以從容應對,李世民絕不敢輕易冒險。

歸根結底,李世民和朱棣的水平或許差不多,但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若把李淵換成朱元璋,李世民絕不可能得到“玄武門之變”的機會。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說造反可能不太合適吧!

直奔主題,概括為一句話:條件不一樣!

1、影響不一樣

(1)功績不一樣

於大唐而言,李世民有半壁江山之功。隋末天下大亂,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開創李唐王朝。在唐朝建立過程中,李世民一直統兵征戰,大唐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率部打下來的。因而,李淵特別給李世民設了一個官職:天策上將。並且給予開府置署的特權。

再看朱棣。大明王朝建立時,他還是個十餘歲的孩子,對大明王朝的開疆拓土功績基本可以說是沒有!

(2)地位、權力不一樣

李世民這個秦王,雖然比太子地位低,但是天策上將加開府置署的權力,基本可以和太子的東宮相抗衡了。特別是李世民又擔任著尚書令,百官之上。

朱棣除了燕王的封號,沒有其他朝廷官職。並且同等地位的還有其他兄弟,例如周王等。

(3)麾下人才不一樣

李世民秦王府麾下的人才,佔據了大唐王朝當時朝廷能人干將的一半以上。而且還個個都是不一般的人物。有政治人才,有謀略人才,更是不乏能征慣戰之將。

朱棣燕王麾下,那就沒法比了。人才少得可憐。要不是當時的南京中央政府當權者不行,否則朱棣絕對不可能從北京打到南京。

2、能力不一樣

李世民是個綜合型的統帥。政治和軍事都同樣出色。

而朱棣,最大的能力是軍事方面的。是一個征戰沙場的戰將型人才。在能力上和李世民不可相提並論。

3、老爹不一樣

朱元璋不是李淵。朱元璋除了對老婆馬氏不狠以外,對自己都狠的人,從一介要飯的,走到九五之尊的地位,那是李淵這個世家之後不能相比的。

所以,朱棣沒有那個條件。


志軍翔宇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是我國曆史上十分傑出的君王。他們都是戎馬一生,踏著親人的鮮血登上帝位,在位時勵經圖治,最終開創一代盛世。

唐高祖李淵是一個典型的官N代,其祖上為北魏王朝六鎮將領。其祖父李虎追隨宇文泰打天下而成為八柱國上將軍。隋朝時,李淵為太原留守。在創建大唐時,李淵曾因是否反隋奪天下而猶豫不決。在李世民的勸戒下才免為其難,下定決心起兵反隋,終成一代開國之君。在建立大唐和一統天下時,李世民出生入死,屢立奇功。在此過程中,李世民的實力不斷地強大,手下謀士眾多,名將如雲。如徐茂公,秦瓊,羅成,尉遲恭等都是名震天下的人。而唐高祖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堅持了嫡長子繼承製,立李建成為太子,而李世民則被封為秦王。而李世民手中的實力則令唐高祖李淵和太子李建成十分忌憚。李淵處處打壓李世民,不僅將最小,最邊遠的環境最差的宏義宮。李淵實施逐步瓦解龐大的天策府,回收李世民的兵權,並將李世民的心腹將領調離李世民身邊。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關係日趨惡化,到後來達到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地步。太子李建成欲置李世民於死地,這也是促使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主要原因。

相對來說朱元璋就強悍得多。作為開國之君,朱元璋從一介平民打拼成為萬萬人之上的皇帝,其成就遠非唐高祖李淵可比。在不斷征戰的過程中形成了以其為中心的淮西軍功集團,其權威無人可以憾動。而作為皇子的朱棣在朱元璋基登稱帝時都還沒有成年,沒有在建立大明的過程中建立軍功,就不可能像李世民那樣形成足以憾動朱元璋地位的政治勢力。


鋒楓2016


一句話,李世民敢於發動“玄武門之變”奪位是因為他有這個實力,也有這個野心。而朱棣不敢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發動“靖難之役”是因為他既不敢又沒有這個實力!

所以,我們可以先總結一下,皇子奪位的兩個必備條件,一要有實力,二要有野心,兩者缺一不可。然後我們再來看看李世民和朱棣當時的實際情況。


首先來看李世民。李世民從李淵晉陽起兵開始,便被李淵委以重任,統帥三軍征戰四方,攻長安,破薛舉平定隴西,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山西,再滅竇建德,王世充收河北,河南,可以說大唐的天下多數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也因此大唐得以入主中原,伺機收取天下。統軍生涯不僅讓李世民立功無數,也培養了一批效忠於他的人才,而這些人也成為日後參與謀劃發動玄武門之變的骨幹。唐朝一統後李淵鑑於李世民軍功甚大封他為天策上將,準其開天策府,封他為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首府在洛陽,可能很多朋友不理解這兩個職位,這裡我解釋一下,在古代只有最高級官員如宰相,大將軍,三公可以開府,開府就是自行招納屬僚,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其實就是可以公開招募培養親信!在唐初,能自行開府的除了太子府便是隻有這個天策府了。而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說白了就是黃河以東歸李世民管,首府在洛陽。李淵這麼做明顯就是把大唐一分為二,讓他們兄弟倆分治。我們可以想想身為太子,身邊竟還有一個地位,權勢和自己不分上下,實力甚至比自己還大的秦王,再加上李淵也曾透露過想要立李世民為太子,李建成能不擔心,能不視李世民為眼中釘肉中刺嗎?而李世民得到李淵如此的重賞和允諾,再加上週圍聚攏了一大批人才,朝廷上下也多半是他的人,手中又有軍權,這樣的李世民能不心動,不渴望皇位嗎?

所以說李世民敢在李淵活著發動“玄武門之變”,而且事實上玄武門之變必須得在李淵活著時候發動,否則等到李淵死了,李世民再行動那就真的是謀反了,這“謀反”的罪名一旦做實,就真的洗不掉,而李淵活著性質就不一樣了,殺掉李建成,口中還苦苦唸叨“太子造反,早有謀逆之心,殺李建成實在是迫不得已”,然後逼迫李淵立自己為太子,再然後逼其退位,這一套下來不僅皇位到手,更是成功為自己洗白,真是一箭雙鵰!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朱棣。朱棣和李世民的皇位都是奪來的,但朱棣的情況和李世民大不相同!首先是他們的爹不同,朱元璋比李淵狠,比李淵厲害,朱元璋厲害之處在於,他的軍事能力強,戰略眼光遠,所以他會識人,會用人,明朝是在他的領導下建立起來的,而不是朱棣,明朝建立的時候朱棣才八歲,根本不可能帶兵打仗,所以明初的將領,開國功勳是絕對忠心於朱元璋而不是朱棣,還有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從很早的時候就被朱元璋教導培養,朱元璋對他寄予了厚望,且朱標生性仁孝,善良,對弟弟們也都非常好,在弟弟們的心中朱標也是很有威望,所以朱標被立為太子那是眾望所歸,連朱棣也是心服口服,甘心去北京為大明朝為他的哥哥守邊。而朱元璋的狠在於,他前期為了朱標,後期為了朱允炆,不惜大肆殺害開國功勳而不念一點往日舊情,要知道有時候一起共過患難的兄弟比親生孩子的感情還要深,連這些人都忍心殺,如果朱棣有謀反之心,我們有理由相信朱元璋為了朱標,為了朱允炆也一定會對朱棣痛下殺手,毫不顧念父子之情!

所以面對既狠又厲害的父親,面對仁孝,感情至深的哥哥,於情於理朱棣都不會也不敢有任何謀逆之心,事實上朱元璋死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因為為了向朝廷表決心,他連自己的王府部隊都交給了朝廷,那個時候他幾乎就是朱允炆的掌中物,只是朱允炆逼的太急,而朱棣也並不是一個聽天由命的人,把他逼急了,他不會繼續坐以待斃而會爭取最後的生機,所以他發動了靖難之役,在以後的四年時間,朱棣也曾多次差點命喪疆場,從這一點也能看出朱棣的實力比朝廷還是差很多,起兵那也是萬般無奈,和李世民一比,確實兇險萬分。



所以李世民敢在李淵活著發動“玄武門之變”而朱棣只有在朱元璋死後才敢發動“靖難之役”,這都是有自己各自原因的。


鹹魚閒聊


這個問題問得好。一方面,李世民和朱棣確實有不少類似的地方,比如作為非第一順位的接班人,他們都非常能幹,都贏得了天下,都開創了盛世。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很多不同點,比如李世民的江山是從父兄那裡搶來的,朱棣是從侄兒那裡奪來的。

那為什麼李世民敢在李淵還在世的時候就動手搶班奪權,可朱棣卻不敢呢?

第一,李世民比朱棣更有本錢和籌碼——開國戰功。李唐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立下的功勞太大,幾乎是李唐的戰神,尤其是虎牢關決戰,以2500騎兵擊破竇建德10萬大軍,一舉奠定勝局。可以說,沒有李世民,就沒有李唐的江山。這一點,朱棣完全無法比。朱元璋驅逐北元和掃平天下群雄的戰爭中,大家記住的是劉伯溫、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人,朱棣還真輪不上。從這一點上說,朱棣比李世民差得遠。

第二,李淵在立儲問題上不如朱元璋有智慧,給了李世民機會。可能是出於皇帝維持平衡的考慮,李淵擔心李建成當太子時間過長,形成一套穩定的班底,對自己的皇權形成一定壓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他必須抬出一個人來制約太子,維持平衡,這個人就是李世民。李淵不止一次對李世民許願,想立他為太子。李世民也許本來沒和哥哥爭位的想法,但經不住李淵一次次誘惑,最終兄弟反目,手足相殘。反觀朱元璋,早早立下太子朱標,並輔之以名師猛將,更從未流露過換儲的想法。一早就斷絕了其他所有王子的想法。可以說,如果太子朱標不是英年早逝,朱棣也就只能一輩子在北京吃吃涮羊肉。

第三,李世民的身份和血統比朱棣高貴,搶班奪權更有合理性更容易得到支持。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一樣,都是李淵皇后獨孤夫人所生。所以,他們都是嫡子,唯一不同只是建成年長為兄,世民年少為弟。在古代,嫡庶之別大過天,李世民這個嫡子的身份,使他更能得到很多人支持,這也是他奪位的底氣之一。再反觀朱棣,他的生母到底是誰,可能是千古之迷。從明朝中期開始,就有很多人質疑其生母不是馬皇后,大文學家錢謙益也提出過疑問。甚至有人懷疑朱棣故意抹去了自己生母的歷史,只承認馬皇后,這更說明了嫡庶在古代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上說,無可爭議的嫡子李世民,完勝黑幕重重的“假嫡子”朱棣。

綜上所述,李世民在戰功、實力、身份、血緣等幾個方面都完勝朱棣,而朱元璋在對待接班人問題上的堅定也遠超李淵,所以,李世民敢對父兄直接動手,而朱棣根本不敢。

1.歐陽修:《新唐書》

2.張廷玉:《明史》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肯定會認為是老子與老子不同,兒子與兒子不同。

就是說,一方面,朱元璋殺伐果敢,大權在握,而李淵寬厚優柔,大權旁落,朱元璋比李淵厲害。另一方面,李世民手握兵權,心狠手辣,而朱棣穩重謹慎,持正守中,李世民比朱棣厲害。

(朱棣,圖片取其意)

此消彼長,因此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不敢向朱元璋造反。

不過,這樣的分析固然有道理,但是,忽略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朱棣為什麼要造反?李世民又為什麼要造反呢?

在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朱棣想都沒想過要造反。

朱元璋對大臣們很刻薄,利用了“洪武四大案”,處置了不少開國功臣。在所有開國皇帝中,他是殺開國功臣最厲害的一個皇帝。但是,他對他的兒子們非常不錯,把他的兒子們都封為藩王,給予他們很大的特權和優待。

從西漢開始,中央政權一直在打擊藩王的存在,一直在試圖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到了唐宋元的時候,可以說,藩王的問題基本上不存在了。皇帝當然要封自己的兒子、兄弟及親戚為王,但一般都只是讓他們當富貴閒王,不會讓他們管事,也不會讓他們去封國。所以唐宋元這些朝代,都沒有藩王作亂,都沒有削藩這樣的事發生。

朱元璋對他的兒子們很好,把之前廢棄的制度又撿起來(當然和西漢、西晉那時候的藩王概念有區別),目的就是,讓他的兒子們大家都享有坐天下的感覺。

而對於朱棣來說,他更不可能造朱元璋的反。因為他是朱元璋兒子中最能打的那個,朱元璋長期和他浴血奮戰,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朱元璋把他放在邊關,專門讓他對付蒙古人,對他寄予很高的期望。

可以說,朱元璋在世的時候,他從來就沒想過要造反。甚至後來,如果朱允炆不在大臣的攛掇下削藩,他也沒想過要造反。

(李世民,圖片取其意)

李世民的情況和朱棣不太一樣。

前面說了,唐朝的王都是富貴閒王,沒有明朝那麼大的權力,更不可能有自己的封國。因此,當李淵稱帝后,李世民就將面臨著一個巨大的落差。他在打江山時候擁有的一切,包括軍隊,包括那些擁戴他的集團成員,都會很快失去,他的未來,除了還有一個“王”的稱號外,其它都不再屬於他了。

因此,李世民遲遲不願意放棄手中的這些特權,就是承受不住這樣的落差。

這個道理,太子李建成也是明白的。所以,他對唐朝已經建立後,四海之內已經太平後,李世民還手握重兵,還有那麼一大幫擁泵者非常不滿。他不願意等到李淵去世後,再向李世民動手。那時候,李世民已經坐大,動手也搞不定了。更何況,當李世民手握重兵,身邊又有那麼多人才的時候,太子之位會不會一直在自己屁股底下,自己將來會不會當上皇帝,都無法確定。所以,李建成不得不動手。

而李建成一動手,李世民便先下手為強,率先把李建成幹掉。

(玄武門之變)

幹掉李建成後,就面臨著要受到他爹處罰的問題。(李淵也不可能不處罰李世民,不處罰,完全無法向天下交代)。要想不受李淵的處罰,唯有讓他爹提前退休當太上皇,自己當皇帝。這樣一來,天下都由自己說了算,也不可能承擔啥責任了。

由此可見,朱棣不是不敢造他爹的反,是不會。李世民不是敢造他爹的反,是迫不得已。


張生全精彩歷史


文|佳文


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上臺,明成祖朱棣卻是在朱元璋死後發動靖難之役逼死侄兒朱允炆。那麼朱棣為何不敢在朱元璋生前搞事情呢?說到底李功勞太大,而朱元璋能力太強,父子間能力的差異造成了不同時間點的造反。


我們先來看李世民,從打薛舉、薛仁杲父子開始,當時的李世民就很懂得排兵佈陣,身先士卒取得了不錯的戰績。到後來奠定唐朝基礎的東進中原,大戰竇建德、王世充,李世民為父親李淵打下了半個江山。更厲害的是李世民聚攏了大批卓越人才,很早就開始謀劃大事,而早年的朱棣不具備這條件。



朱元璋是一個狠角色,說他狠不只是表現在殺戮功臣這一點,還有就是他對局勢精確的把控能力。當紅巾軍興起之時,他投奔郭子興建立功勳,藉助其他紅巾軍的阻擋,避免了和實力強大的蒙古軍隊正面交鋒,很快取得了自己的根據地。要是朱棣在朱元璋在位時期舉事,很大可能會死的很慘。



李世民敢動手是有利條件出現的比較早,而朱棣則不然。當時朱元璋的兒子裡,寧王朱權也是位驍勇善戰的人物,可以制衡朱棣的勢力,更何況打天下的將領們對朱元璋本人還是很敬畏的,在老子面前動手顯然是很不明智的。


歸根結底,朱棣動手是在等待一個好的藉口,所以打起了清君側的名目。而如果在老爹在世時就動手,會陷入不孝的罵名之中,削弱反叛的合法性。而李世民這一家族本身有很大的少數民族特性,對忠孝並不是很敏感,這也可以解釋唐代父子關係的持續緊張。



1、中國曆代戰爭史,中信出版社

2、明朝的政治變遷歷程,吳晗

3、明朝那些事,當年明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4、中國戰爭史,解放軍出版社


生猛歷史


實際問題實際出發,明朝建國是由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歷經艱險而建立的。而李唐屬於是權貴階級的奪權,這在本質上決定了朱元璋和李淵的處境。

李淵的天下靠的是幾個兒子的奮戰,尤其是李世民

隋朝末年群雄並起,李家作為當時的新貴,其背後由眾多的世族力量支持,而其中的原因是李淵的兒子娶了不少世族的女兒。例如李元吉的楊氏、李建成的何氏、李世民的長孫氏,這些在當時都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世族之女。

而李世民更是隋煬帝的女婿,擁有隋朝遺老的支持,加上李世民出色的軍事能力,這都使得李世民在實力上遠遠超過其他兩個兄弟,並且李淵確實沒有能力制衡李世民,只是依靠父子關係來左右李世民。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前,便早已經控制了長安城的防衛,其實當時就已經塵埃落定,假如李建成和李元吉沒被除掉,李世民也會逼迫李淵退位,而李淵無可奈何。

朱元璋建國之後,軍政大權在握,各個封王的權力也被其制約

朱元璋建國之後將兵權放到了自己幾個兒子手裡,例如燕王朱棣,就接手了他岳父徐達的兵力。並且在朝內,朱元璋廢除丞相,掀起了一陣陣宮廷流血事件。還不惜對藍玉下殺手,這都使得朱元璋將大權牢牢握在手中。

朱棣在朱元璋未駕崩之時,自然不敢造次,畢竟朱元璋一句話就可以讓他失去一切。朱元璋駕崩之後,其實也對朱棣留了一手,那就是削藩。朱棣那一次還是選擇了接受,因為當時時機不成熟。

朱棣更類似像是雍正這樣的人物,知道老爹在自己沒有一點機會,但是隻要耗死了老爹,那麼誰也奈何不了自己。而李世民的話則是白手起家,這一切都是我打下來的,老爹這個位置也是我扶他上去的,自然我想讓他下來也是簡簡單單。


小司馬遷論史


很多人都說是因為李世民的資本比朱棣的大以及李淵比較窩囊的原因,所以擁有強大資本的李世民才敢於向自己的父親出手,而沒有那麼強大資本的朱棣才不敢向自己父親動手。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對比一下李世民和朱棣實力的話,就會發現在沒有發動玄武門事變之前,李世民造反成功的幾率並不一定會比朱棣大上太多。

首先以李世民當時的實力,如果他敢在正面戰場上動用武力叛亂的話,那他和自己的手下絕對會在李淵的鎮壓下死無葬身之地。

唐朝開國最大功勞非李世民一人造成

因為受到隋唐演義的影響,很多人都以為李淵之所以能打得下唐朝的江山是全靠李世民的幫助,覺得所有的功勞都是李世民自己建立的。

但是當我們仔細研究歷史的時候,就會發現歷史中李世民的功勞是沒有演義中所說那麼誇張的。

或許他有著非常卓著的功勳,但是唐朝的開創卻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我們之所以會產生唐朝開國絕大多數功勞是李世民建立的誤解,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對李世民手下將領們的熟知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唐朝初年很多我們熟悉的將領都是早年一起跟李世民打拼江山的功臣。

而李建成、李元吉、李淵等人手下的大將我們幾乎沒怎麼聽說過的原因,所以很多人把唐朝開國最大的功勞給安在了李世民的身上。

但實際上這些將領的出名與高官厚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在玄武門事變中支持了李世民,這隻能說明他們站好了隊,對李世民有著巨大的功勞,但是在唐朝開國的時候,他們的功勞卻不一定比其他名聲、封賞不如他們的人高。

其他人之所以會遭遇功賞不一的狀況,與他們處在李世民的敵對陣營以及在玄武門事變中沒有站好隊有很大的關係。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的原因

李淵是唐朝初年掌握最大兵權的人,在他自己掌握兵權的同時,他也給自己的三個兒子賦予了很大的權力。

在他的三個兒子中,長子李建成所擁有的權力是最為巨大的,雖然他主要掌管的是後勤統籌方面的權力,但是有不少大將都是效忠在他手下的。

其次就是他的二兒子李世民以及幼子李元吉,當時李淵劃給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權力都是差不多的。

在戰功方面雖然李世民比李元吉要強大不少,但是也不會強大得太離譜。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是站在同一個陣營的,因為權力的鬥爭,他們二人與李世民成為了仇人。

不過在實力的對比上,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的聯盟卻保持了對李世民的巨大優勢。

在這種優勢之下,他們也感受到了李世民身上所散發出的巨大危脅,所以在唐朝開國之後,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就開始通過各種手段對付起了李世民。


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李建成是沒有想過要把李世民置之於死地的,當時他只想把李世民的權力給剝奪掉,而沒有想過要把自己兄弟殺死的想法。

不過對於李世民來說失去權力無異於要了他的生命,所以他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準備動手鏟除自己手下勢力的時候,才會因為手下人的慫恿發動了玄武門事變。

玄武門事變的成功

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的時候,他在長安城外的軍隊並不會比李元吉二人多上太多,更不用說和李淵的軍隊相比了。

在長安城內,李世民的軍隊也不多。

因此,如果直接動用強攻的話,他是根本沒有機會篡權成功的,所以他最終採用了計謀行事。

李世民為了把李建成、李元吉、李淵彙集到一起一網打盡,他就在李淵面前對李建成和李元吉進行了汙衊,說他們和李淵的妃子有著不清不楚的關係。


雖然李淵對這件事情並不是特別相信,但是必要的詢問還是要進行的,所以他就決定在第二天召見李建成和李元吉到皇宮中與李世民當面對質。

就在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宮的時候,李世民動手了。

他首先買通了玄武門的守衛,帶著自己一部分的大將、親衛殺入到皇宮中直接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給除掉了,並在李淵措手不及之下把他給軟禁了。

在整個帝國的老二、老四被他除掉,老大已經被他控制住的時候,他這個老三自然就成為了接下來唯一能掌握大唐朝的人物,於是從此之後他展開了自己的輝煌人生。

如果不是這三個可能會對他造成威脅的人物被他解決掉以及他及時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拋到皇宮外的話,那當時李建成等人圍在皇宮外的手下就會攻入皇宮中,直接把李世民以及他的手下們給除掉。

李世民擁有著朱棣所沒有的優勢

如果當時李世民直接在皇宮外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話,他肯定就會被皇宮中已經產生警覺、做出防備的李淵剷除掉。

如果他直接發兵控制住李淵的話,那他也會被李建成和李元吉直接帶兵給剷除掉。

所以如果不是李世民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時機,那他肯定是不敢對自己的父親動手的。

從這方面來說,李世民的成功帶著很多的偶然,稍有一個環節出錯,那他就必然會發生失敗。



要不是李建成等人把他逼到了一個絕境,他當時肯定是不敢如此冒險的。

朱棣的情況就是如此,因為朱元璋給他掌握了很多的軍權、給他分封了一塊很大的封地,所以他當時是沒有動機和膽子敢向自己掌握著滔天大軍的父親動手的。

如果真的被他找到了一個如同玄武門一樣的時機,沒有直接大軍對陣就控制住朱元璋的話,那他的其他眾多兄弟也不是吃素。


他那些兄弟中就有不少人的軍隊是不亞於他的,到時候勤王軍隊一旦來臨,他自己肯定也支撐不了太久。

從這方面來說,李世民佔據了一個兄弟少、並都聚集在京城的優勢,因為兄弟少,又湊在一起的原因,所以他才可以很快就把自己一大家子人全部聚在了一起,並把他們給除掉,使自己成為了唯一的正統繼承人。

如果李淵當時有很多兒子分佈在全國各地掌握軍隊的,那各種反對李世民的將領就必然以他們為首,蜂擁而起對李世民發出討伐。

朱棣造反的成功

而朱棣造反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呢?當時朱元璋為了給自己的兒子剷除障礙,所以他把跟著自己建立了很多功勞的絕世名將通通給殺的一乾二淨,只剩下了大貓小狗一兩隻輔助他因為兒子去世過早而成為太子的孫子朱允炆。

而即便在建文帝登位時明朝的名將已經被朱元璋剷除了大半,當時朱棣所遭遇到的情勢也是非常危險的。


在朱棣反叛進攻南京的過程中,建文帝的手下有幾次可以殺死朱棣的機會,不過因為建文帝不願意擔負一個殺叔的惡名,所以他給手下的軍隊下達了一個“不要殺我叔”的命令。

為了防止不小心殺死朱棣而被滿門抄斬,所以當時建文帝手下的很多士兵在作戰時都是非常束手束腳的。

因此在建文帝的神助攻下,最終敗局明顯的朱棣竟然一路勢如破竹殺向了南京,奪下了皇位,在這個過程中,建文帝的功勞不可謂不小。


朱棣消除自己兄弟們威脅的方法

在朱棣篡位之後,因為建文帝曾經的削藩讓各位親王已經心寒的原因,所以他們在當時並沒有聲討謀權篡位的朱棣。

並在朱棣為被抹除封號的幾位親王恢復了封號之後,他們對朱棣產生了極大的好感。

當然,他們對朱棣的威脅也是仍然存在的,朱棣為了消除他們對自己的威脅,他就通過改換自己兄弟們封地、一步步撤除軍權的方法,最終消除了他們對自己巨大的威脅。

在一切都妥當之後,朱棣還是有些不放心,於是他就把國都遷到了自己經營多年、軍隊中全都是自己親信的北京,這個時候的他才開始不再那麼擔心起來。

從這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朱棣連搶奪自己侄子這麼一個手中沒有名將的皇帝皇位都如此困難、危險,他又怎麼可能敢對自己的父親朱元璋動手呢?

所以說這就是朱棣之所以不敢向朱元璋動手造反的原因,首先在朱元璋年代因為朱棣的權力沒有受到威脅,所以他是沒有動機向朱元璋動手的,再加上他自己本身的實力遠遠比不上朱元璋的實力,如果真要造反的話,這個過程無異於蜉蝣撼大樹,純屬不自量力的行為,李世民所面臨的機會、所擁有的優勢他又沒有,因此他是不可能對朱元璋動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