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前沿豎起綠色屏障——甘肅民勤生態治理紀實

沙漠前沿豎起綠色屏障——甘肅民勤生態治理紀實

防沙治沙成效-梭梭林

沙漠前沿豎起綠色屏障——甘肅民勤生態治理紀實

老虎口防沙治沙成效

在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有這樣一塊綠洲,她像一把鍥子阻隔了兩大沙漠的合攏。這就是民勤,全域總面積1.59萬平方公里,各類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達到2154萬畝,佔總土地面積的90.34%。

這裡生態區位極為特殊,是防止沙漠南侵的重要“綠色屏障”,關係到河西走廊大通道的安全,以及甘肅中部地區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生態安全。

多年前,“舉目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朝為莊園夕沙壓,流離失所奔天涯”,這首歌謠描述的地方就是民勤。

為守護家園,改善生態,一代又一代民勤人在惡劣的自然本底前沒有退縮,通過前赴後繼、持之以恆地戰風斗沙,努力讓這裡重現歷史上“水草豐美的濱湖綠洲”景象。

黃沙地重現碧波60年持續防沙治沙

“蘆葦晚風起,秋江鱗甲生。”望著眼前青土湖碧波盪漾、蘆葦搖曳的美景,唐代詩人劉禹錫描述的意境躍然紙上。

“不到10年前,這裡還是黃沙一片。”當地人的介紹讓頭一次來到這裡的人頗為驚異。

青土湖原名瀦野澤,位於石羊河下游,曾是民勤境內最大的湖泊。但因綠洲內地表水急劇減少,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於1959年完全乾涸。

水乾風起,這裡形成了長達13公里的風沙線,成為民勤綠洲北部最大的風沙口,加速了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牽手”進程。

曾經的碧波萬頃成為不毛之地一直是民勤人心中的痛。

怎麼才能重現青土湖的一湖碧水?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民勤人結合當地實際,在這裡壓沙造林、灘地造林、退耕還林、封禁保護……先後還有1.05萬名群眾為了減少青土湖生態壓力搬離家園。

2006年,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應急項目啟動。通過綜合治理生態輸水,在近30年的綜合治理下,2010年,乾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終於重現碧波。

眼前的青土湖水面達26.6平方公里,形成旱區溼地106平方公里,在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間劃出了一道綠色分界線。

青土湖的變化其實是民勤幾十年如一日進行生態治理的一個縮影。

有人這樣評價: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

從1950年民勤縣舉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群眾性植樹造林誓師動員大會起,一場堅持60餘年、不屈不撓的防沙治沙戰役在民勤大地上不斷延續。

如今民勤在408公里的風沙線上建成長達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50年代的3%提高到17.91%。據國家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2014年民勤縣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較2009年分別減少6.26萬畝、6.76萬畝,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呈逐年減少、減輕趨勢,整體處於遏制、逆轉趨勢。

一代接著一代幹 汗水扼住沙漠蔓延

位於民勤縣薛百鎮宋和村西面的龍王廟沙區是民勤綠洲西線最大的風沙口之一。如今,卻有一道長9公里、寬2.5公里的綠色屏障靜靜挺立,扼住了漫漫黃沙的侵蝕。

熟悉宋河村歷史的人都會說:宋和村的風,是用胸膛擋住的;沙,是用腳印蓋住的;樹坑,是用指甲摳開的;樹木,是用汗水澆活的。

這就是一代代民勤人治沙的真實寫照。

上世紀50年代,宋和村幾乎看不到幾棵樹。這個三面環沙的村子,每刮一次大風,都能上演“沙上牆,羊上房”的真實場景。

惡劣的自然環境深深刺痛了時任宋和村黨支部書記石述柱的心。他暗自下定決心:豁出一輩子,也一定要把沙患治住。

從1955年開始,石述柱就帶領鄉親們投入到“向沙漠進軍”的征程中。

在那個困難的時代,埋壓黏土沙障治沙是最實用的壓沙方法。沒有機械工具,石述柱他們就依靠人挑馬拉驢馱——

用木軲轆大車從一里外的地方把黏土拉到沙漠邊,再用筐子、抬笆一步一挪搬運到沙漠中堆成土埂。木軲轆大車陷進沙裡,人們就得鑽到車底下用脊樑頂著車軸一步步往前挪。

有人手掌磨破了,有人肩膀壓爛了,但治理的步伐卻沒有停止。

通過長期的治沙實踐,石述柱和村民們總結經驗,創造出了一套科學的治沙模式———將黏土壓沙與林木封育相結合,在草方格圍成的沙窩邊上種上樹木,中間種上莊稼。這種治沙模式,讓宋和村從沙地裡刨出了2400畝良田,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母親抱娃娃”。而黏土沙障與林木封育結合的“宋和樣板”被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命名為“民勤模式”。

隨著各村鎮治沙的不斷推進,民勤人發現,想要更有效地持續推進,治沙要喚起更廣泛的參與。

2008年,民勤縣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二次生態治理誓師大會,拉開了新一輪防沙治沙保衛戰的序幕———從“自掃門前雪”轉入全縣動員、全民盡責、全社會參與的“大兵團”作戰。

老虎口沙區是民勤綠洲西線最大的風沙口之一,全長37公里,沙漠面積達17萬畝,區內沙源深廣,沙層深厚,沙丘星羅棋佈,縱橫交錯,沙患嚴重影響沿線及周邊5個鎮、18個村群眾的生產生活、交通通訊、水電設施安全。

資料顯示,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老虎口大規模的風沙治理共有三次,但都以失敗告終。犬牙交錯的沙漠、飛揚跋扈的流沙讓當地群眾深受其害、談沙色變。

2008年以來,民勤縣再次將老虎口確定為全縣防沙治沙的主戰場,此後三年時間每年秋季在該區域舉辦聲勢浩大的防沙治沙啟動現場會,採取國家重點工程與幹部群眾義務投工投勞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新技術示範與傳統技術推廣的方法,完成工程壓沙造林10萬畝,實施封沙育林(草)2.4萬畝,建成防沙治沙技術展示區0.2萬畝,治理區植被蓋度達到36%。

同時,隨著不斷的探索創新,治沙技術也不斷更新。棉花秸稈方格、尼龍網方格先後出現,在老虎口、西大河、青土湖等區域建成不同類型的防沙治沙示範區6個,集中展示棉花稈、芨芨草、砂礫石、尼龍網、土工編織袋、黏土沙障、化學固沙等治沙新技術、新材料20多項。

點沙成金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在不斷的治沙過程中,民勤人越來越意識到:要確保防沙治沙持續推進,必須走好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之路。

為推進沙產業的發展,民勤縣相繼制定出臺了壓沙工程管理辦法、沙漠承包治理管理辦法、沙區及治沙生態林承包治理經營的實施意見,將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等風沙口營造的治沙生態林承包給個人、企業管護經營,鼓勵發展沙產業。

在西渠鎮制產村,村民何德榮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村民。

從2009年開始,何德榮帶領村民陸續開始在梭梭林試種肉蓯蓉。

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沙漠樹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味甘性溫,藥食兩用,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是中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長期食用可增加體力、增強耐力以及抵抗疲勞,被譽為“沙漠人參”。

幾番嘗試下來,村民們發現,原來為害一方的沙漠,通過科學治理,也能給人們帶來財富。

2011年,在何德榮的倡導和組織下,制產村10戶肉蓯蓉種植戶聯合成立了民勤縣芸豐蓯蓉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員戶均種植肉蓯蓉70畝以上,年戶均增收2萬多元。

“這確實是個雙贏產業。”何德榮說,肉蓯蓉寄生在梭梭根部,梭梭林管護不好,肉蓯蓉就無法生長,這就促使生態林承包者首先要做好梭梭林管護工作,林帶管護好了,也就有了生態效益;接種的肉蓯蓉再賣成錢,承包者就有了經濟效益。

2013年,嚐到“甜頭”的何德榮又在青土湖區域承包了2000畝的梭梭林,先後投資100多萬元,擴大發展梭梭接種肉蓯蓉產業。經過幾年的努力,2017年,他通過發展梭梭接種肉蓯蓉,收入達140萬元。

隨著梭梭接種肉蓯蓉規模的不斷擴大,提升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成為了新的課題。

為此,民勤縣著力推行“企業﹢技術﹢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積極培育中藥材龍頭企業,鼓勵發展“訂單種植”,著力形成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先後扶持天盛、成功農業等企業建設加工生產線,延伸中藥材產業鏈條,並組織成立了民勤縣肉蓯蓉產業協會,成功申報了荒漠肉蓯蓉有機食品認證,申請註冊了“天盛嘉蓯”“沙漠蟲草”等地方商標。

不僅是發展肉蓯蓉,民勤縣還探索發展以紅棗、枸杞、釀酒葡萄為主的經濟林,打造白刺接種鎖陽、甘草、黑果枸杞等沙生藥材種植基地。

2017年,全縣直接或間接從事壓沙造林和沙產業的群眾達到11.4萬人,實現總產值3.22億元,形成了治沙與增收的良性互動。

再次站在青土湖邊,回想著昔日飛沙走石、乾旱少雨、鹽鹼遍地的荒蠻之地,如今已變成綠色如潮、蘆葦叢生的塞北江南,心中不禁奏響了一曲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壯歌。

》鏈接

“一帶一路”生態治理民間合作國際論壇在甘肅省武威市召開

本報訊(記者 王碩)作為甘肅省武威市的下轄縣,民勤的治沙史是武威市生態治理的典範與樣板。

9月12日至13日,近200位來自聯合國機構、“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的相關領域代表齊聚武威,共同參加“一帶一路”生態治理民間合作國際論壇。

本屆論壇是我國首次在國際舞臺上搭建的“一帶一路”生態治理民間合作平臺,以“分享中國生態治理經驗,推動民間國際合作,促進生態共建共享”為主題,與會嘉賓們共話生態治理,共商沿線國家荒漠化防治和土地退化大計,共謀合作交流發展良策。

民間組織是促進國際交流合作不可或缺的力量,是連接政府與民眾的橋樑紐帶。為進一步調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間組織的積極性,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框架下全球生態治理民間共商共建共享,在本屆論壇上,與會各方建立了“一帶一路”生態治理民間組織國際合作夥伴關係。提倡按照平等自願、開放包容、互尊互信、互學互鑑、合作共贏的原則,發揮各自的資源和優勢條件,借鑑推廣生態治理的先進技術和典型經驗,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生態治理,促進民生改善和區域經濟發展。並通過創建合作機制,設立生態治理民間合作交流網絡平臺,交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政策導向、社情民意、合作需求等,為綠色絲路建設貢獻民間智慧和力量。

同時,論壇將啟動“一帶一路”胡楊林生態修復計劃暨生態治理國際合作基金。通過基金的啟動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曾經有胡楊分佈的重要地區和城市,建立若干胡楊林生態修復示範點。以點帶線,對“一帶一路”經濟廊道中的重要通道,開展胡楊林等抗乾旱的樹種進行生態修復和防護帶建設,最終建成3條“一帶一路”胡楊林生態修復帶。

此外,論壇期間還舉辦了治沙成果展覽、絲綢之路文化展示、綠色公益盛典等生態文明宣傳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