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留住「成都藍」環保界「最強大腦」齊獻策

头条|留住“成都蓝”环保界“最强大脑”齐献策

14 ● June● 2018

四川 成都

头条|留住“成都蓝”环保界“最强大脑”齐献策

峰會現場

14日,一場旨在匯聚全球專家智慧,共商成都科技治霾務實管用之策的盛會——2018成都科技治霾國際峰會正式開幕。這是成都首次舉辦以“科技治霾”為主題的峰會,現場可謂大咖雲集,國家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副主任於昆龍受邀出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遠航、賀克斌、王金南、賀泓、劉文清,以及美國愛荷華大學卡邁克爾教授等多名國際環境領域專家學者以“最強大腦”的陣容,圍繞大氣汙染成因、治理措施、環境政策等開展專題研討,41家國內外知名環保企業也在現場亮出了最新的大氣治理技術、裝備。

國家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黃潤秋:

头条|留住“成都蓝”环保界“最强大脑”齐献策

朋友圈裡看到了“窗含西嶺千秋雪”

作為在成都生活過37年的“老成都人”,國家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認為,以“協同創新共享藍天”為主題的本次峰會,開展大氣汙染成因及治理措施等研討,對於支撐和推動鐵腕治霾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黃潤秋笑言,自己雖然在北京工作,但不時能從朋友圈中看到朋友曬出的成都美圖,“古人所描述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萬里船我沒有看到,但是千秋雪看到了。”

但黃潤秋對成都空氣質量改善也有更加熱切的期盼。地處四川盆地,風速小、雨霧多、逆溫出現頻繁、大氣環境容量極為有限,加之汙染物排放仍處於高位水平,在他看來,成都的空氣質量改善的形勢並不樂觀,“道路是漫長的,工作是艱鉅的,任重道遠、難度很大,每改善一微克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很大的代價。”

黃潤秋希望,通過本次峰會的召開,生態環境科技界的頂尖人才和企業界精英共同為成都市大氣汙染防治獻計獻策,對成都市大氣重汙染成因形成深度認識,探討大氣重汙染的來源,燃煤、機動車、工業生產對大氣汙染的貢獻率是多少,有無汙染物轉化和汙染物的遠距離傳輸。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大環境科學與

工程學院教授張遠航:

头条|留住“成都蓝”环保界“最强大脑”齐献策

成渝地區大氣汙染聯防聯控,須綜合提出汙染治理方案

“四川既是天府之國,在歷史上也是能見度很差的一個區域,但這不僅僅是因為空氣汙染,也因為惡劣的天氣條件。”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遠航看來,在成都舉行科技治霾峰會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義。他認為,在大氣十條推動下,成都走過了從一次汙染防治走向二次汙染防治,從城市治理走向區域聯防聯控,從單純的末端治理走向科技治霾的快速創新的道路,在複雜地形、不利氣象條件環境下,取得了空氣質量的快速變化,成效可以與全國其他城市和區域相媲美,是非常了不起的進展。

在峰會現場,張遠航院士分析重慶和成都兩個城市的空氣質量狀況——顆粒物濃度下降非常顯著,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上升的趨勢,臭氧的問題在高位振盪,“成渝地區的氣象條件與其他地區相比較差,實施成渝地區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減少該區域臭氧汙染,需要按照綠色發展的思想,從地形、氣象、汙染、化學成因、人員結構、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綜合提出成渝地區大氣汙染治理方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研究員賀泓:

头条|留住“成都蓝”环保界“最强大脑”齐献策

柴油貨車汙染怎麼治?淘汰、改造、加強監管

賀泓在峰會上,形象地把霧霾的發生稱為“生病”,而“治病”過程中,環境催化則是非常有利的手段。

作為機動車保有量僅次於北京的城市,賀泓認為成都更應該重視柴油貨車汙染治理,並給出了“淘汰、改造、加強監管”三個方面的治理總體思路。具體而言,國一、國二車,甚至一部分沒有高壓共軌系統的國三車,基本上應朝限行、淘汰的方向發展。對於值得改造的國三車通過加裝後處理系統來提標改造。對於國四、國五車,後處理系統是可以很好工作的,重型卡車一般走SCR後處理技術路線,加裝SCR催化劑,添加尿素,排放也比較低,但是由於監管不到位的問題,造成高排放的問題。對於這類車就要加強監管,通過車聯網實時的監控,做到達標排放。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金南:

头条|留住“成都蓝”环保界“最强大脑”齐献策

大氣精準管理技術將成藍天保衛戰關鍵技術之一

在峰會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介紹了我國未來三年或更長一段時間裡,進行“藍天保衛戰”的關鍵技術。

他表示,有四方面技術。其中包括清潔低碳能源技術、工業超低排放技術、機動車清潔技術。而第四方面,就是大氣精準管理技術。

在大氣精準管理技術方面,王金南認為,包括了區域複合型顆粒物來源解析技術、區域動態大氣汙染源排放清單技術、“擴量、質量、佈局、敏感大氣分區技術”、基於PM2.5達標的大氣容量譜計算技術,以及空氣質量改善的費用效益分析和健康效益評估技術等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文清:

头条|留住“成都蓝”环保界“最强大脑”齐献策

對大氣汙染實施立體動態監測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劉文清在會上提出了大氣汙染監測治理的另一條思路:立體動態監測。

他表示,大氣汙染的形成、轉化、輸送,包括它複雜的物理化學過程,實際上是發生在空間中的,而不是在地面十來米的地方,因此,立體動態監測技術就尤為重要。

在他看來,當前空氣汙染的重點和難點,除了細顆粒物和臭氧濃度之外,還包括形成它們最重要的相關前體物,特別是VOC。但從大氣環境的形成過程來說,汙染還有很多來源,微物理的、化學的、輸送的、氣象的,包括大氣氧化性等等。他表示,正常空氣中不會產生霾,那麼什麼情況下會產生霧霾?這裡面除了有汙染源的問題,還有氣象的問題。

他表示,要更好地描述這些過程,預測這些問題,就需要一個完整的大氣環境監測系統,以及包括技術、設備、模型等一系列的相關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

賀克斌:

头条|留住“成都蓝”环保界“最强大脑”齐献策

參與成都治霾工作“現階段更需精準治理汙染”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教授賀克斌也來到了科技治霾國際峰會的現場。在接受採訪時,賀克斌表示,其實他一直在參與成都的科技治霾相關工作。一來為成都市有關部門在科學治霾的決策上提供智力支持,並提供技術手段。例如監測技術、數字模擬技術等。另一方面,在監測並找準成都的汙染成因的情況下,還會為成都的治霾提供精準的治理方案。

在賀克斌看來,成都在先天氣候條件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在治霾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而現階段成都更需要對汙染進行精準治理,這就對科技手段有了更高的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