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的這些老地名,隨著發展改造你還知道幾個

近些年,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改造,貴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而在歷史進程中,許多屬於老貴陽的記憶也逐漸消失不見......

比如說歷史上的貴陽老城牆已不復存在......

曾經的“九門”如今也只剩下名字,“四閣”也僅遺留下文昌閣......

而在貴陽的歷史上,除了九門四閣,還有十四關,以及十八個坡坡.....

“過橋不見橋”、“過廟不見廟”、

“十八個獅子對面笑”

更是衡量老貴陽的標準......

貴陽的老掌故,感受一下老貴陽的魅力......


貴陽的這些老地名,隨著發展改造你還知道幾個


貴陽九門:

北門:

明代稱柔遠門,明代稱佈德門。

在今噴水池,是舊城與新城的分界線,也是連接舊城和新城的通道。1927年周西成主政貴州,修城內馬路,城門被拆除,南北遂貫通。1929年毛光翔在此築臺塑周西成銅像一座,俗稱“銅像臺”,解放後改建為街心花園,如今成為各民族節日的慶典場所。

在修築外城後,北門已起不到什麼作用,逐漸成了集市的場地。

“笙歌十里市中市,冠蓋千家城外城。”對聯點出了當時北門的場景。

次南門:

明代稱德化門,清代稱廣濟門。城門在今都司路西端,原古城牆上建有回龍寺、關帝廟,解放後寺廟改建,牆長雜草,一片荒涼。因居南偏西,名曰次南。次南門有聯:“排闥雙峰青對峙,繞城二水翠交流”。

大南門:

南門稱為迎恩門,在今新華路上的南明橋頭處。

大西門:

明代稱聖泉門,清代稱振武門。在今交通街與瑞金中路交匯處。舊時門外多為菜地,市西一帶只有幾戶人家,河岸皆為稻田,城門不很熱鬧,但到市西的桂月寺、華家松山、後期的慈母園等都要由此經過。有門聯:“近聽河聲宜洗馬,遠窺山意欲搏獅”。

紅邊門:

從此門出可通洪邊十二碼頭(今開陽),《黔詩紀略》載有一首題為《出洪邊門》詩:“重來下馬叩荊扉,半畝荒園蝶亂飛。橋北數家留過客,青山如舊主人非。”

老東門:

明代稱武勝門,清代稱昭文門。在今文昌巷,文昌閣就建在老東門的月城上,尚存一段古城牆,牆高二丈七尺,城門曾被毀,前幾年修復。城門有聯:“樓佇蟾光先人座,山隨龍勢遠穿城”。大南門:明代稱朝京門,清代稱迎恩門,這是通往貴州南部惠水、長順、羅甸等地古驛道必經之地。在今大南門南明橋北轉盤處,舊境不見,前幾年改建為大南街心花園,塑蘭花城雕。(清)王覆升《春日同人集飲文昌閣看桃李》一詩寫道:“花氣襲衣裙,晴光透林壑。郊原浮青蔥,桃李遍城郭。”描繪的就是東門的美好景色。

六廣門:

從此門出可通六廣(今修文)。“關雄北控三巴遠,江險西圍六廣深。” 這條路是明代通水西的要道。到後來,六廣門變為貴陽一個集中賣水場所。城門外原是一大片桑樹林,楊森任貴州省主席時,把桑樹砍了,建起了體育場,就是現在的六廣門體育場。

威清門:

俗稱威西門,在今威清路,即黔靈西路上端。因此門可通威清衛(即今之清鎮縣。清鎮系由威清衛、鎮西衛各取一字合稱得名),有門聯:“蜂挺獅形爭巽位,嶺穿龍脈演乾爻”。

新東門:

在今黔靈東路與餘家巷交匯處,因次於城內之東門而得名。城門有聯:“谷播元辰農待雨,花探上巳女如雲”。寫出了城門的田園景色。


貴陽的這些老地名,隨著發展改造你還知道幾個


貴陽四閣:

文昌閣:

貴陽原有兩個文昌閣,一個是原建在城內府橋上的文昌閣,已不存在,早被人們遺忘。另一個就是今天依然存在的建於老東門月城上的文昌閣,該閣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取文昌名,寓文化繁榮人才昌盛之意。閣為三層、三簷、不等邊九角攢尖頂木結構閣樓,風格獨特,巍巍聳立。立於閣上,可覽在半個貴陽城景。文昌閣分為三層,上層祭祀奎星,中層祭祀文昌,下層祭祀武安王(關羽)。

“文昌”原是指天文曆法中星官的名稱,後衍生為主管功名、祿位的神,在封建社會,成為讀書人崇祀的神。清朝康熙八年(1667)、三十一年(1692),雍正年間(1723—1735),乾隆六年(1741),嘉慶四年(1799),道光元年(1821)、二十二年(1842)多次對文昌閣重建維修,以培養文風、鼓勵讀書人走科舉取士之路。

靈官閣:

在普陀路側建國巷,清代建,祀王善,俗稱王靈官。原是二進四院大庵,拆毀時間不詳,地基上現建立幢幢大樓。

玉皇閣:

在貴陽城裡有兩座,一座在現今新華路,另一座在城基巷現城基路小學。城基巷的玉皇閣又名永福觀,是在清康熙時候建造的,原來有文昌殿在裡面。

皇經閣:

在現在的省府路上,建於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宣統三年(1911)、民國2年(1913)、民國12年(1923)都對其進行了改造,現在它已成為省府路小學。

貴陽十四關:

新添關:

新添關因其通新添衛(今貴定縣)而得名,新添關應該在今油榨街附近,因無足跡可尋,地點待考。

圖雲關:

原名油柞關、圖寧關。位於今油榨街東端森林公園,附近有圖雲橋,石壁上存留的幾幀石刻,使得關口尚存古韻。

鴉關:

俗名小關。原為貴陽通四川的驛道必經之處,舊有拱門一座,其旁有店鋪供往來客商食宿,在公路修通前,此處是貴陽北面門戶。

鳳凰關:

俗稱大關。原為貴陽至四川驛道所經之處,後來公路不經過此地,才冷落下來。現為貴陽市烏當區野鴨鄉大關村。

蔡家關:

蔡家關今位於貴陽市西面,1958年於此建貴州工學院,現為貴州大學之一學區,貴黃公路由此經過。

打鐵關:

打鐵關在今花溪區黔陶鄉打鐵寨,東靠黔陶,西鄰青巖,青巖至黔陶的公路由此經過。

白沙關:

白沙關在古代貴陽通往修文的要道上,今屬白雲區豔山紅鄉所轄。

百達關:

百達關在今之貴陽西面,其北為陽關農場,南為野鴨塘,屬於野鴨鄉渾水屯村。

六沖關:

六沖關原名鹿疃關,現在叫鹿衝關,在今茶店北面,屬雲巖區黔靈鄉。因上有童文獻修建的天主教小修院,後改精神病院而聞名,其側為貴州省植物園。

湯粑關:

湯粑關在今貴陽東南面,屬南明區雲關鄉,南接油榨街,東靠冒沙井,為貴陽東出口,貴新公路機場段由此經過,每日車流如潮,甚是熱鬧。

土地關:

俗名大土地關,即(弘治)《貴州圖經新志》中所說的梯嶺,舊時為省城貴陽通中曹司的要道,在貴陽東南部,今屬南明區後巢鄉。

小土地關:

位於土地關南面一里之處,舊時系省城貴陽通中遭遇司的必經之地,今屬南明區後巢鄉。

北關:

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在普定路(即今之雲巖區黔靈西路基督教教堂處)設北關,為徵收雜稅之所。

南關:

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在太平路(即今南明區新華路南明醫院處)設南關,亦為徵收雜稅之所。

貴陽18個坡坡:

貴陽的九門四閣就有很多人迷糊了,但如果告訴你貴陽還有很多坡,你會更迷糊......

大營坡、陳家坡、和尚坡、蓮花坡、蠻坡、團坡、望城坡、貓貓坡、石板坡、白泥坡、頭浪坡、二浪坡、三浪坡、公山坡、金沙坡、馬家坡、石洞坡。

目前還在叫名使用的只有10個:

團坡、蠻坡、望城坡、公山坡、石板坡、貓貓坡、蓮花坡、和尚坡、陳家坡、大營坡。

馬家坡是砍頭、槍斃人的地方。

過去貴陽有句詛咒人的話:

你這個上馬家坡的!

由於歷史因素早已換名,金沙坡也處於消聲匿跡狀態,少有提及。

石洞坡,是說新添寨往保利春天的那地嗎?有點遠了。

其餘的,更不用說,知名度本來就小,有的,連老貴陽都少有人知。


貴陽的這些老地名,隨著發展改造你還知道幾個


其他貴陽典故:

“十八個獅子對面笑”:

指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貴陽電影院門口,兩邊各聳立著九個大獅子相對而笑。

“過廟不見廟”:

指舊式貴陽有個叫孔子廟的地方,但其實並非真正的孔子廟,據傳“文革”後該地名就沒有再使用。

“過橋不見橋”:

指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貴陽小十字一帶,沿貴陽電影院往大十字方向20多米處的一條側巷。

雲巖十街:

一品泉(今龍井路)、二浪坡(在今小十字一帶)、三道坎(省府北路一帶)、四眼井(四川巷)、五顯廟、六座碑(民生路一帶)、齊(諧音七)家灣(今延安東路一帶)、八角巖(六廣門一帶)、九華宮(在東門外蓮花坡一帶)、大十字(今中華中路)。

南明十街:

餘家壩(貴陽方言將“餘”讀成“一”,在今箭道街一帶)、二戈寨、三板橋、四方河、五里關(今五里衝一帶)、六洞橋(今博愛路一帶)、七里衝(與五里關對街相鄰)、八里屯(今雲關鄉一帶)、九架爐(今二醫旁一條小巷)、石(諧音十)嶺街。

內容轉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