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后,除了热,小益告诉你还需要注意这些!

入伏后,除了热,小益告诉你还需要注意这些!

即将进入了“三伏天”,“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此时气候闷热潮湿,最容易诱发各种夏季流行疾病。

小益建议大家关注以下问题:

入伏后,除了热,小益告诉你还需要注意这些!

“三伏天”养生原则

1、精神调养

入伏后,除了热,小益告诉你还需要注意这些!

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心静自然凉。

2、起居调养

入伏后,除了热,小益告诉你还需要注意这些!

避暑是总的原则,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午饭后,需安排午睡。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可恢复疲劳。酷热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夏日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不宜夜晚露宿。有空调的房间,也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夏日天热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换,久穿湿衣或穿刚晒过的衣服都会使人得病。

3、饮食调养

入伏后,除了热,小益告诉你还需要注意这些!

三伏天应以饮食调养为主,以清暑、益气、滋阴生津为主。特别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此外,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差,如果过食肥甘厚腻之物,易损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因此,绿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瘦肉、鳝鱼、鸭肉等,均是夏季很好的食品。

4、运动调养

入伏后,除了热,小益告诉你还需要注意这些!

夏天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空气新鲜处。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为好,有条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滨 地区去疗养。

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沐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等多种疾病。

5、防治“疰夏”

入伏后,除了热,小益告诉你还需要注意这些!

疰夏主要表现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使稀薄、微热嗜睡、出汗多、日渐消瘦。

预防疰夏,在夏令之前,可服补肺健脾益气之品,并少吃油腻厚味, 减轻脾胃负担。进入夏季,宜服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如鲜霍香叶、佩兰叶、滑石、炒麦芽、甘草等,水煎代茶饮。

入伏后,除了热,小益告诉你还需要注意这些!

夏季体质调养

不同体质人群在“三伏天”的表现和症状都不同。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等人群尤为难受,通过饮食、起居调理不能改善不适症状,需要去专科中医医院进行夏季的体质调理。和冬季养生调理不同,尤其注重以下三个原则:

原则一:益气生津

性质要平和、微凉,切忌滋腻、温热之品。这是因为夏天气候炎热,汗出过多,而耗气伤津,对于老人、体质虚弱之人尤应如此。

原则二:健脾和胃

一是暑湿之气盛,而湿邪困脾,易阻碍脾胃之阳气;二是夏季人们吃寒凉食品多,而寒凉伤胃;三是夏天喝水多,冲淡了胃液,降低了胃液的杀菌力,致使致病微生物容易滋生。

原则三:冬病夏治

中医养生学家发现,冬季常发的慢性病及一些阳虚阴盛的疾患,往往可以通过伏夏的调养,使病情得以好转。其中,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肩周炎、慢性腹泻、反复感冒、类风湿关节炎等疗效果最显著。

总的来说,在“三伏天”要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另外,要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还要结合自己不同的体质科学地度过烦恼的“三伏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