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那個年代的暑假生活

又是一年暑假期,看著兒子放假高興的勁頭和圈在家裡無精打采的樣子,不由的想起我們那個年代兒時的暑假生活。

那時放假也是在六月底七月初,最後一天在學校上午考完語文、數學,下午髮捲子、發作業,卷吧卷吧,放進書包,只聽下課鈴一響,撒丫子跑出了校園,暑假生活模式也就正式開啟。

回到家,書包一扔,來到村東頭的水塘,脫下褲頭、背心,光著腚爬到歪脖子樹上,狠狠地砸向水中,濺起大大的水花。接著,一個猛子沉入水中,再出來,手裡多了一條活蹦亂跳的魚。不會游泳的就在淺處可著勁撲騰,一下午喝足了水,也就撲騰會了。

月亮爬上樹梢很久了,這才想起回家。考的好的,走到家門口,故意弄出很響的動靜。這時一般老媽都會先從屋裡出來,悄悄地問“考的怎樣?”“好著咧,雙百,得了一個獎狀。”“好好,俺小子就是有出息,一會把獎狀糊牆上,我乘飯去。”老媽高興的進了廚房。老爸聽了,在鞋上嗑了嗑煙,從老棗樹下站起來,哼著小曲到村外乘涼去了。考的不好的,順著老屋牆角,夾著書包,悄悄回到屋裡,一看老爸正坐屋裡,沒開燈,很暗,嚇的趕緊退出來。“站住,考的怎麼樣?”“嗯,還那樣。”說完,杵著不吱聲。一會兒,就聽見屋裡傳出劈里啪啦的聲音和撕心裂肺的哭聲。

夏天的傍晚村西頭的打麥場應該是最熱鬧的。吃過飯,銀色的月光灑滿了村莊,勞累了一天的大人和不知疲倦的孩子拉著席子、帶著小板凳到這裡乘涼。大人聚在一起東一句西一句,山南海北的聊著。小一點的孩子滿場地跑呀、跳呀,盡情地歡鬧;大一點的孩子,騎上家裡的28大洋車,滿場繞圈,腿短夠不著地,就穿過大梁蹬。玩累了、玩夠了,就圍聚在看場的老艾爺爺周圍,聽他講《三國》《水滸》,那勁頭,惟恐錯過每個細節。最愛聽的還是《聊齋》,雖然每次聽完,讓我們這幫小孩回家總感覺後頭跟了個泥鬼,但這也成為我們夏夜乘涼的樂趣。

村裡組織放電影是最讓我們高興的,雖然放的還是看了不下十幾遍的《地道戰》《地雷戰》,故事情節也都倒背如流,但每次都還興奮地討論個不停,並組織分工製作各種武器,有去挖紅泥作手槍的,有劈樹枝作彈弓的,有削木頭作紅纓槍的……放電影當天,我們早早來到麥場,站好座位,學著李向陽、武裝隊的樣子,敞開懷,彆著槍,叉著腰,別提多神氣了,當然演日本軍官的那個是垂頭喪氣的。

村北頭是一片菜園,青的辣椒、紫的茄子、綠的黃瓜、長的豆角,長勢喜人,也經常勾起我們的味蕾。趁看園人睡午覺的空,我們經常光顧,摘下一個黃瓜,在褲子上擦擦,就脆吧脆吧的吃起來,正吃的起勁時,一又大手突然按住了我們的脖子,瞬間作鳥獸散,逃之夭夭,但總有一個倒黴的被拎到家長面前,除了笑臉、道歉,五個鮮紅的大掌印是必不可少的,想想現在都疼,但也只能留在了記憶深處。

快開學了,作業還沒有開篇,想起老師嚴厲的面孔,不捨晝夜的寫起來,這幾天也是村裡最安靜的,沒有了雞飛狗跳,沒有了滿村的叫喊,連上了年紀的老奶奶也敢邁著小腳在路上溜彎了。

我們那個年代的暑假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