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眼欲穿九甸峡:看定西人如何治愈世代山区群众缺水之痛

高石崖离洮河很近,近得似乎能听到洮河拍击九甸峡的水声。事实上,高石崖离洮河确实很近,卫星地图显示的直线距离也就二十多公里。

渭源西南部,高山峡谷深处。从九甸峡出来,沿着沈峡公路一路向北,爬上几座山,再下几道弯,很快就可以来到田家河乡所在的高石崖村。望着洮河水,用不上洮河水,是这个乡这样的村子老一辈人永远的遗憾。

望眼欲穿九甸峡:看定西人如何治愈世代山区群众缺水之痛

用不上洮河水,是村子老一辈人永远的遗憾。

望眼欲穿九甸峡:看定西人如何治愈世代山区群众缺水之痛

高石崖离洮河卫星地图显示的直线距离也就二十多公里。

2006年11月底,国家和省上启动引洮工程建设,田家河乡所在的专门为引洮工程拉运物资设备的沈峡公路忙碌了起来。沿线村民们成群结队到路边“观瞻”过往车辆,成为那几年里一件很有说头的事。

望眼欲穿九甸峡:看定西人如何治愈世代山区群众缺水之痛

放学后的小朋友走在新修的引洮封闭式干渠上。

2014年12月28日,引洮工程实现一期通水,这项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惠及定西、白银、兰州等市7个县区的154.64万城乡群众。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百姓半个多世纪的期盼成为现实,田家河人再也不为望着洮河水而用不上洮河水犯愁,更让他们值得一说的是,田家河是整个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最早用上洮河水的地方。

望眼欲穿九甸峡:看定西人如何治愈世代山区群众缺水之痛

田家河人再也不为用不上洮河水犯愁。

高石崖村老鸦泉,如今成为百鸟嬉戏的乐园。

水缸里的水快用完了,冯国勤走出屋子,在自家院子里拧开水龙头接上干净的自来水将水缸填满,虽然通了自来水,村民们也依然保持着用水缸储水的习惯。而在两年前,为了吃水,他每天还得走上近半个小时的山路,去挑山泉水。

早在2013年5月,虽然引洮工程还没有全线建成和通水,但冯国勤所在的乡因为主干渠1至4号隧洞的贯通而提前享用上了洮河水。

望眼欲穿九甸峡:看定西人如何治愈世代山区群众缺水之痛

就在两年前,村民还得走上近半个小时的山路去挑泉水。

50岁的冯国勤是渭源县田家河乡高石崖村贾家沟的农民,他家院子里的自来水,就是引洮供水工程直接从九甸峡水利枢纽调过来的洮河水,如今这个村子里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2014年12月28日,备受关注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面通水,项目为150多万陇中干旱地区群众提供安全生活用水。

高石崖村紧依桦林嘴山,桦林嘴山上有一眼泉名叫老鸦泉,这眼泉就是冯国勤和村民们早先生活用水的源泉,村里的牲畜则饮用村边沟里流出的碱水。有顽皮的孩子现在偶尔会爬上山去看这眼泉,回来报告说,老鸦泉已经成了百鸟嬉戏的乐园。

望眼欲穿九甸峡:看定西人如何治愈世代山区群众缺水之痛

孩子们说老鸦泉已经成了百鸟嬉戏的乐园。

冯国勤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老鸦泉眷顾村民们一年四季没有干过,冬天也不冻,但就是挑一趟水特别费力。全庄人守着一眼泉,长久的挑水生活也让大家慢慢形成了错峰担水的习惯,即使如此,为了能节约些时间早点回家干农活,村民们之间偶尔也会为之争吵。

望眼欲穿九甸峡:看定西人如何治愈世代山区群众缺水之痛

年轻村民终于明白为什么老人从不在村里挖井。

后来,庄里人陆陆续续出去打工,几年后回来的人就吆喝着打井,挖掘七八米,汩汩的地下水喷涌而出,逗引着挖井的人们争相尝用。年轻的村民终于明白,为什么老一辈的人从不在村里挖井。

“井水碱性大,特别难喝,也不健康。”冯国勤拎起水壶,一边烧水,一边向记者说,“现在有了自来水,既方便,又干净,省下来的挑水时间,还可以多干些农活。”

冯国勤所在村子的自来水其实也来自离老鸦泉不远的山上,只不过这个水源供应的可不仅仅是高石崖村。它是渭源县西南部农村供水工程所属的一个高位水池,从这个高位水池开始,经过麻家集水厂处理的洮河水流向田家河、上湾、峡城、会川、麻家集等5乡镇47个行政村,6.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由此得到解决。

望眼欲穿九甸峡:看定西人如何治愈世代山区群众缺水之痛

麻家集水厂是西南部农村供水工程的“心脏”。五月的渭源西南部宗丹沟,风和日丽,山峦叠翠。走进引洮麻家集水厂水处理车间,清澈的洮河水通过消毒及净水设施的处理被输送到千家万户院中。

随着备受瞩目的“圆梦工程”全面建成通水,引洮工程这项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彻底治愈了世世代代山区群众的缺水之痛,为山区群众开启了新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