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我在猫耳洞的那些日子


说一说,我在猫耳洞的那些日子


说一说,我在猫耳洞的那些日子

张祥敏 奚有芳

编者按:几位生活在江苏靖江的参战老兵发了一些他们写的东西过来,希望我能够看看,提一些意见。文章内容主要是叙述他们在老山前线参战时的一些经历和感受,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内容却足以让人感动。看了以后,一种感慨的情绪不由自主在心中涌动,感动是不言而喻的。于是,我决定将这些文字进行整理、发表,以飧读者。

可以这样说,于1984年4月28日开始的那场战争是史无前例的,因为它整整持续了近十年之久。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战争又是绝无仅有的,因为它的发生和持续,调动了全国各大军区大部分的兵力参与,参与人数之众也是历史少有。

从1984年战争打响,到1993年4月1日零时中央军委宣布战争结束,由战时转入和平,这中间持续了约十年的战火纷飞,也让参战军人的疼痛持续纠缠了十年。时至今日,这份挥抹不去的疼痛一直还在继续、在久久地延续。

2018年9月12日


说一说,我在猫耳洞的那些日子


人物介绍:奚有芳,男,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人,原南京军区第12军第36师第107团2连战士,于1984年12月赴老山前线参战,1986年复员回乡,目前定居于靖江市。


说一说,我在猫耳洞的那些日子


提起猫耳洞,大概除了参战老兵、以及曾经在那座山峰参观拜望过的众多游客,恐怕很难有人说得清楚它究竟应该是什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对于任何一位曾经奋战在老山前线的战士而言,猫耳洞其实就是他们心里一个抹不掉的影子、一段无法忘却的记忆。

1984年12月,奚有芳所在的南京军区第12军第36师奉命开赴老山前线,参加了震惊中外的老山作战。当他们进入到前线时,战役已由进攻转入防御,作为轮战部队,他们的任务主要是配属和支援南京军区第1军第1师展开作战。


说一说,我在猫耳洞的那些日子



部队接过防御任务之时,正是老山战场战事最为激烈和残酷的时候,由于不甘心在军事上的失败,越军针对老山主峰诸阵地发动了一次次猛烈的反扑,妄图夺回被我军收复的老山主峰及其沿线阵地,著名的1.15大捷战就发生在那个时期。

在战场的日日夜夜里,战士们只能借助一种在山体里挖出来的防炮工事加以防身。这种工事构筑在主堑壕和交通壕的两侧,大小不等、高矮不一,小的仅能容纳一人,大的可挤下三五人。构筑工事的最初设想,是为战士们提供生存的空间、躲避炮火的侵袭。当然,它除了是战士们休息、睡觉、养精蓄锐的地方,也可以适当地储存弹药。由于工事形如猫的耳朵,故而称其为“猫耳洞。”


说一说,我在猫耳洞的那些日子



通常,在猫耳洞里的时光是最令参战老兵难忘和刻骨的,而由猫耳洞带来的病痛却从此伴随他们的一生,无法摆脱和除却。

老山地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区,不仅海拔高、坡陡路险,而且湿度大,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战士们藏身在猫耳洞里就成了一种无端的折磨。

白天似乎还好一点了,每每到了晚上的时候,那黑乎乎一片的蚊子一出来活动,战士们身上就到处被咬得红肿,奇痒难忍之下,皮肤红肿、化脓、溃烂就成为了一种常态。这样的疼痛往往是钻心的,尤似酷刑,每一发作起来,痛苦得难以承受。


说一说,我在猫耳洞的那些日子


猛耳洞内十分潮湿,空气污浊,常常是霉菌味、汗渍味、腥臭味相互交织在一起,那样的感觉,真的是五味杂陈,特别难闻。“缺水”是形容猛耳洞最多的一个词,坚守在猛耳洞的那些日子,正常人每天做的洗脸、刷牙、擦身子这些生活内容,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已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在滴水如金的条件下,战士们喝的水几乎都是用罐头盒一滴一滴积下来的天落水;而就是这样一点极其有限的水还是老天恩赐给战士们的,除了就着水吃压缩干粮,一般的时候,战士们都舍不得轻易地将水喝掉。

由于猛耳洞的空间比较小,若是在大一点的猫耳洞里,战士们还可以站着伸展一下手脚;倘若是蹲守在小的猫耳洞里,常常只能是低头弯腰、像小狗小猫似的蹲在里头,那一种分分秒秒遭受煎熬的感受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


说一说,我在猫耳洞的那些日子


在猫耳洞里的日日夜夜,我们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死亡的威胁和痛苦;当然,在猫耳洞里的考验,也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和勇气,让我们懂得如何去面对人生,教会我们在逆境中坚强地生存。

在那段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每一天,我们都必须拿出勇气和毅力,直面每一个生与死的瞬间,而这样的时刻每一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由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状态,在离开战场的几十年后,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战争综合症”。那一种无法治愈的病症。

“活着看见每一天升起的太阳。”在猫耳洞的那些日子里,我们心里始终有着这样一个信念:假如有一天,我们可以活着走出战场,活着看见每一天的日升月落,活着感受生活中的苦辣酸甜;那么,我们一定要好好活着,不辜负生活对我们的期望和厚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