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我在貓耳洞的那些日子


說一說,我在貓耳洞的那些日子


說一說,我在貓耳洞的那些日子

張祥敏 奚有芳

編者按:幾位生活在江蘇靖江的參戰老兵發了一些他們寫的東西過來,希望我能夠看看,提一些意見。文章內容主要是敘述他們在老山前線參戰時的一些經歷和感受,雖然表達的方式不同,內容卻足以讓人感動。看了以後,一種感慨的情緒不由自主在心中湧動,感動是不言而喻的。於是,我決定將這些文字進行整理、發表,以飧讀者。

可以這樣說,於1984年4月28日開始的那場戰爭是史無前例的,因為它整整持續了近十年之久。這場持續了近十年的戰爭又是絕無僅有的,因為它的發生和持續,調動了全國各大軍區大部分的兵力參與,參與人數之眾也是歷史少有。

從1984年戰爭打響,到1993年4月1日零時中央軍委宣佈戰爭結束,由戰時轉入和平,這中間持續了約十年的戰火紛飛,也讓參戰軍人的疼痛持續糾纏了十年。時至今日,這份揮抹不去的疼痛一直還在繼續、在久久地延續。

2018年9月12日


說一說,我在貓耳洞的那些日子


人物介紹:奚有芳,男,江蘇省泰州市靖江市人,原南京軍區第12軍第36師第107團2連戰士,於1984年12月赴老山前線參戰,1986年復員回鄉,目前定居於靖江市。


說一說,我在貓耳洞的那些日子


提起貓耳洞,大概除了參戰老兵、以及曾經在那座山峰參觀拜望過的眾多遊客,恐怕很難有人說得清楚它究竟應該是什麼?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對於任何一位曾經奮戰在老山前線的戰士而言,貓耳洞其實就是他們心裡一個抹不掉的影子、一段無法忘卻的記憶。

1984年12月,奚有芳所在的南京軍區第12軍第36師奉命開赴老山前線,參加了震驚中外的老山作戰。當他們進入到前線時,戰役已由進攻轉入防禦,作為輪戰部隊,他們的任務主要是配屬和支援南京軍區第1軍第1師展開作戰。


說一說,我在貓耳洞的那些日子



部隊接過防禦任務之時,正是老山戰場戰事最為激烈和殘酷的時候,由於不甘心在軍事上的失敗,越軍針對老山主峰諸陣地發動了一次次猛烈的反撲,妄圖奪回被我軍收復的老山主峰及其沿線陣地,著名的1.15大捷戰就發生在那個時期。

在戰場的日日夜夜裡,戰士們只能藉助一種在山體裡挖出來的防炮工事加以防身。這種工事構築在主塹壕和交通壕的兩側,大小不等、高矮不一,小的僅能容納一人,大的可擠下三五人。構築工事的最初設想,是為戰士們提供生存的空間、躲避炮火的侵襲。當然,它除了是戰士們休息、睡覺、養精蓄銳的地方,也可以適當地儲存彈藥。由於工事形如貓的耳朵,故而稱其為“貓耳洞。”


說一說,我在貓耳洞的那些日子



通常,在貓耳洞裡的時光是最令參戰老兵難忘和刻骨的,而由貓耳洞帶來的病痛卻從此伴隨他們的一生,無法擺脫和除卻。

老山地處亞熱帶山嶽叢林地區,不僅海拔高、坡陡路險,而且溼度大,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戰士們藏身在貓耳洞裡就成了一種無端的折磨。

白天似乎還好一點了,每每到了晚上的時候,那黑乎乎一片的蚊子一出來活動,戰士們身上就到處被咬得紅腫,奇癢難忍之下,皮膚紅腫、化膿、潰爛就成為了一種常態。這樣的疼痛往往是鑽心的,尤似酷刑,每一發作起來,痛苦得難以承受。


說一說,我在貓耳洞的那些日子


猛耳洞內十分潮溼,空氣汙濁,常常是黴菌味、汗漬味、腥臭味相互交織在一起,那樣的感覺,真的是五味雜陳,特別難聞。“缺水”是形容猛耳洞最多的一個詞,堅守在猛耳洞的那些日子,正常人每天做的洗臉、刷牙、擦身子這些生活內容,對於那時的我們來說已是一種奢侈的享受。在滴水如金的條件下,戰士們喝的水幾乎都是用罐頭盒一滴一滴積下來的天落水;而就是這樣一點極其有限的水還是老天恩賜給戰士們的,除了就著水吃壓縮乾糧,一般的時候,戰士們都捨不得輕易地將水喝掉。

由於猛耳洞的空間比較小,若是在大一點的貓耳洞裡,戰士們還可以站著伸展一下手腳;倘若是蹲守在小的貓耳洞裡,常常只能是低頭彎腰、像小狗小貓似的蹲在裡頭,那一種分分秒秒遭受煎熬的感受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


說一說,我在貓耳洞的那些日子


在貓耳洞裡的日日夜夜,我們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死亡的威脅和痛苦;當然,在貓耳洞裡的考驗,也磨鍊了我們的意志和勇氣,讓我們懂得如何去面對人生,教會我們在逆境中堅強地生存。

在那段血雨腥風的日子裡,每一天,我們都必須拿出勇氣和毅力,直面每一個生與死的瞬間,而這樣的時刻每一天都在不同程度地發生。由於長期處於高度緊張和焦慮狀態,在離開戰場的幾十年後,我們中的許多人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戰爭綜合症”。那一種無法治癒的病症。

“活著看見每一天升起的太陽。”在貓耳洞的那些日子裡,我們心裡始終有著這樣一個信念:假如有一天,我們可以活著走出戰場,活著看見每一天的日升月落,活著感受生活中的苦辣酸甜;那麼,我們一定要好好活著,不辜負生活對我們的期望和厚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