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60周年特別報導

穿越時空的創新密碼

9月20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60週年。從為“兩彈一星”培養尖端人才,到“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上天,中科大自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科教報國”的重任。 60年來,中科大秉承“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校訓精神,以實際行動踐行“科教報國”的宗旨,不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而且為國家培養了眾多科技領軍人才。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科大視察時指出:“安徽作為科技大省,中國科技大學作為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的大學,這些年抓科技創新動作快、力度大、成效明顯,值得肯定。 ”

誓攀創新高峰

——有歷史擔當和科學追求,一如既往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參與鑄造一個個科學豐碑,湧現一大批世界級科技成果

最近,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成功研製出多自由度並行複用的固態量子存儲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跨越三個自由度的複用量子存儲,並展示了時間和頻率自由度的任意光子脈衝操作功能。 8月24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刊發了這一成果。量子存儲器是未來長程量子通信和量子網絡的核心器件,這一成果將在量子網絡和量子優盤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應用。

“墨子號”衛星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中科大首次實現18個量子比特糾纏、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今年以來,中科大郭光燦、杜江峰、潘建偉三個院士團隊“輪番上陣”,在量子信息技術領域取得多項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此前,“墨子號”衛星相關成果,曾先後被寫進2017年新年賀詞和十九大報告。

量子科技世界前沿的突破,只是中科大誓攀創新之巔的一個側影。 60年來,錢學森、郭永懷、嚴濟慈、華羅庚等科學大師前仆後繼,書寫了“兩彈一星”等一個個科學豐碑。

近年來,中科大在高溫超導、單分子研究、暗物質探測等多個前沿科學領域頻頻亮劍:鐵基高溫超導成果問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實現世界最高分辨率單分子拉曼成像、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BGO量能器研製成功……新世紀以來,中科大涌現出一大批世界級科技成果,包括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主導完成的成果入選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5次、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2次、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次和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8次。

“有歷史擔當和科學追求,是科大贏得尊敬的根本。 ”郭光燦院士認為,60年來,學校取得了非常輝煌的成果;希望未來60年,學校不僅成為中國科學家的搖籃,也成為世界科學家的搖籃。“60年,對科大而言是新徵程、新起點,也開啟了第四次創業歷程,學校全面著手新工科、新醫學、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等建設,將一如既往地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潘建偉院士說。

蓄足創新底氣

——搭建重大創新平臺,成為國內擁有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最多的高校,夯實科技創新人才基礎

7月25日,中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合肥光源”正式實現恆流運行,標誌著按照二代光源設計建造的“合肥光源”達到三代運行水平。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三大核心大科學裝置之一,這只是“合肥光源”30年來眾多突破中的一次。當前,為實現大科學裝置的升級,中科大正瞄準世界低能區最領先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打造世界一流的先進光源裝置集群。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是新中國首個國家級實驗室,“合肥光源”是我國首臺以真空紫外和軟X射線為主的專用同步輻射光源。從1983年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成立,到1989年“合肥光源”發出第一束“神奇之光”,再到2018年“合肥光源”性能提升到三代水平,30多年來,“合肥光源”猶如超高顯微“眼睛”,透視著神奇的微觀世界,實現了眾多世界級科技成果的產出。

“我當年研究的是意大利同行送的一個反場箍縮實驗裝置,有一口鍋大小,後來寫成了我的博士論文。”中科大教授劉萬東回憶說。如今,在他的努力下,中科大已建成一個主機總體直徑8米、通高6米的國際先進反場箍縮裝置——“科大一環”。這是我國完全自行設計、自主研製集成的國際先進反場箍縮裝置,也是先進磁約束聚變位形探索研究的重要平臺。

重大創新平臺,讓中科大創新“底氣”十足。目前,中科大作為國內擁有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最多的高校,已經擁有2個國家實驗室、2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7個國家級科研機構、17箇中科院重點科研機構和54個省市及所繫聯合實驗室。在中科大校園,投入數億元的大型實驗室裝置已不再是新聞。 2009年,中科大科研經費還只有3億元,現在每年科研經費上升到15億元左右,在研項目達到3900餘項。這些未來重大科學發現的“種子”,使科研“底氣”越來越足。 “當前,我們已成立中科院量子創新研究院,為創建國家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做準備。 ”潘建偉院士說。

一座高校的“底氣”,不僅表現在硬件上,更表現在軟件上。科技創新,人才是關鍵。目前,中科大擁有全職在崗兩院院士23位、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7位、長期千人計劃專家28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9位、國家傑青學者110位。近5年來,該校有7人當選兩院院士、21人入選長江學者、50人入選國家傑青學者。各類高層次人才的聚集,為中科大蓄足了創新的無限潛能。

厚植創新沃土

——對教授不再“硬性考核”,倡導學科交叉、合作共贏,鼓勵自由探索精神,尊重科學規律,營造良好氛圍

“中科大即將迎來60週年校慶,我最近一直在想,如果做一本書的話,封面應該是什麼才能夠體現科大形象?我覺得應該是晚上燈火通明,學生們在教室裡安靜地看書這樣一幅畫面。 ”潘建偉院士說。這裡能安放一張安靜的書桌,這裡對教授不再“硬性考核”,這裡倡導學科交叉、合作共贏,這裡鼓勵自由探索的精神……這些敢為人先的創舉,讓中科大成為創新的沃土。

科學研究有其內在規律,需要一定時間的滋養,硬性的考核往往會傷害科研人員的熱情。 2014年1月,中科大陳仙輝教授與中科院物理所合作完成的“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問鼎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5年12月,陳仙輝教授當選中科院院士。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他1998年在中科大任教授後,曾在10年裡沒拿出重要成果,但學校從未批評或苛責過他。“基礎科學研究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從自由探索到深入研究,再到實驗階段,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出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陳仙輝院士表示。

“中科大提供了很好的創新土壤。 ”對此,杜江峰院士也感觸頗深。 1998年,杜江峰開始研究量子計算方面。當時,他只是物理系一名普通講師,沒有儀器,也沒有經費。 “大約10年時間,我都是借生物系的設備。 ”杜江峰院士記憶說,那時施蘊渝院士有一臺很昂貴的設備,是她很不容易才爭取來的,自己當寶貝似的,但也沒反對他這個外學院的人來借用,而且鼓勵他好好用。

學科交叉,經常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2001年,中科大作出大膽舉措——打通學科和院系間的界線,橫跨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生物學和信息科學五大一級學科,組建了現在的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其效果正如侯建國院士所言:“‘物理組合’產生了‘化學反應’”。如今,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優勢地位的量子通信團隊,正是在這一國家研究中心孕育產生的。

中科大寬容的創新環境,還表現在對自由探索的鼓勵。公雞行走時為何顛脖子?該校工程學院梁海弋教授的“古怪”想法,竟然得到學校經費支持。他最終研究發現,公雞顛脖子能讓眼睛更精準定位目標,這個成果被應用於機器人目標跟蹤技術中。“在中科大,科學家的獨特視角和科學品位,總能得到尊重。 ”中科大發改辦主任羅喜勝坦言,這正是中科大的獨特之處。 (記者 桂運安)

“頂天”“立地”的創新力量

“頂天”,就是要在基礎研究方面,處在世界最前沿。 “立地”,就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從建校時參與研製“兩彈一星”的崢嶸歲月,到當代“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上天,再到科大訊飛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拔節壯大……60年來,中科大將“頂天”與“立地”完美地融為一體,將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

科技英才的搖籃

——每1000名本科畢業生中就產生1名院士,“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校訓精神,滋養培育了眾多科技領軍人才

在中國,有一所高校被譽為“科技英才的搖籃”,這裡每1000名本科畢業生中就產生1名院士,目前共培養73位院士,其中53位是該校本科畢業生,有著“千生一院士”的美名。這所高校就是建校僅60週年的中科大。 “儘管我沒有上過中科大,但從來都特別欣賞中科大,她是一個特別有特色、有定力、有內涵的學校。 ”施一公院士如是說。

科技創新,人才是關鍵,而人才培養,也是大學的核心使命。60年來,中科大遵循“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校訓精神,為國家培養了眾多科技領軍人才。

22歲的曹原,是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生,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今年3月,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連續刊登了曹原及其團隊在石墨烯超導領域的重大發現,引發媒體廣泛關注和社會廣泛讚譽。從事弦理論研究的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生尹希,31歲就成為哈佛大學史上最年輕的華人正教授,是被國際物理學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學家之一。

錢學森、郭永懷、華羅庚……中科大建校伊始,這些科學大師就在學校任教。其中,錢學森任力學和力學工程系主任有20多年。在一批科學大師的培養下,中科大誕生了侯建國、潘建偉、謝毅、杜江峰等眾多科技領軍人才。其中,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謝毅,均是當選時全國最年輕的院士。而潘建偉、陳宇翱、陸朝陽師生三人同獲菲涅爾獎,則成了該校人才培養上的一段佳話。

今年8月,2018年度國家傑出青年、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揭曉,全國有200位、400位學者分別入選,其中本科畢業於中科大的學者分別有16人、23人之多,入選人數均居全國高校之首,並遠超其他高校。截至2017年底,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共從海外引進3567名青年人才,其中中科大校友達357名,每10名“青千”中就有1人畢業於中科大。

科技英才的“井噴”,“秘訣”在於中科大科學大家雲集,在於“精品辦學、英才教育”的人才培養特色和“基礎寬厚實、專業精新活”的優良傳統。目前,中科大擁有全職在崗兩院院士23位、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7位、千人計劃專家28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9位、國家傑青學者110位。在科技英才培養方面,中科大陸續建立14個科技英才班,全校本科畢業生攻讀研究生的深造率達75%。 “希望未來60年,中科大不僅僅是成為中國科學家的搖籃,也成為世界科學家的搖籃。 ”中科大郭光燦院士說。在邁向“雙一流”建設的征程中,中科大將為培養更多的科技英才“絃歌不輟”。

革故鼎新的標杆

——在全國首創少年班,設立了首個研究生院,最早探索“本碩博”“直接攻博”“碩博連讀”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科研教學改革創新走在全國高校前列

中科大東區的天使路,承載著科大人的深刻記憶,不僅因為路邊美麗的法國梧桐,更因為一幢著名的灰色小樓——少年班學院。

1978年,在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的建議下,21名來自全國的少年經過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首批少年班學生,平均年齡僅14歲。“中科大少年班的成立,是一種教學改革的實驗,是作為一種新事物來對待的。在當時人才培養幾乎斷檔的形勢下,它的出現無疑會對正規高等教育的恢復和發展產生很強的推動。”李政道說。

少年班以“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高質量人才”為辦學宗旨,其創辦寄託著時代和國家對人才的渴求,開啟了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歷程。中科院院士杜江峰、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時代楷模”鍾揚、寒武紀創始人陳雲霽、陳天石……作為教育改革的“試驗田”,中科大少年班不拘一格選人才、因材施教育人才,開啟了自由“選課”“選專業”“選導師”等諸多教育改革探索。目前,中科大少年班學院共畢業4140人,就誕生了2名美國科學院院士、1名中科院院士、1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名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

中科大不僅在全國首創少年班,還設立了首個研究生院,在國內最早探索“本碩博”“直接攻博”“碩博連讀”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從獲批國務院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到理學博士學位授權點國家重點學科覆蓋率100%,從建院初期的“板房學院”到同時建有兩大國家級實驗室(中心)、六大科教融合學院,從培養新中國首批18位博士學位獲得者中的7位到11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中科大研究生院成立40年來,多次在導師遴選機制、科教融合、學科建設等方面“首吃螃蟹”,如今13個學科進入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前1%。

百分之百自由“選專業”、對教授實行“柔性考核”、鼓勵科學家自由探索、倡導學科交叉、協同創新……這些敢為人先的改革探索,讓中科大成為全國高校中創新的標杆。在這一濃郁的創新環境下,中科大以“墨子號”為代表的創新成果不斷湧現。自2000年以來,該校湧現出一大批世界級科技成果,共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39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主導完成的成果入選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5次、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2次、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次和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8次。

校城並進的典範

——積極服務省、市經濟社會發展,孵化培育高新企業100餘家,助力我省區域創新能力連年居全國第一方陣

隨著中科大建校60週年校慶的臨近,合肥各個交通要道和馬路邊,擺滿了慶祝中科大校慶的標牌。對於合肥人而言,這不僅是中科大60週年校慶,也是合肥市人的重要慶典。

中科大1958年在北京創建,1970年南遷合肥,其建校60年中有48年在合肥。 “中科大不僅是中國的,也是安徽的、合肥的,中科大是合肥的驕傲。 ”服務中科大兩個校區的合肥市蜀山區稻香村街道黃山路社區工作人員劉凱的話,代表了絕大多數市民的心聲。上世紀70年代初,為保證科研教學不受影響,我省在當時電力不足的情況下優先保障中科大,其優先級別甚至高於省政府。

48年來,中科大低調、務實、創新的精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合肥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非一線城市,有著一流的科研。 ”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曾如此評價合肥。近年來,從全國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到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創新發展成就,無不與中科大息息相關。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科大視察時指出:“安徽作為科技大省,中國科技大學作為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的大學,這些年抓科技創新動作快、力度大、成效明顯,值得肯定。 ”當前,我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五年居全國第一方陣,中科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大訊飛智能語音技術領跑全球,以科大訊飛為龍頭的“中國聲谷”去年營業收入達510億元;國盾量子承建全球首條千公里級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國盾出品”已成為全球在線運行數量最多的量子通信產品;中科大先研院建設聯合實驗室49家,工程應用中心10家,孵化創新型企業206家……近年來,中科大既“頂天”又“立地”,除了圍繞世界前沿和國家需求產出高水平成果,還積極服務安徽省、合肥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先後孵化培育高新企業100餘家,科大訊飛、科大智能、國盾量子等已成為全國知名的龍頭企業。(記者 桂運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