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1-9年級孩子習慣養成一覽表(請轉給家長、學生)

新学期,1-9年级孩子习惯养成一览表(请转给家长、学生)

習慣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的。你能不能擔重任,會不會辦事,能力如何,恐怕都跟你的習慣有關。

學生階段是良好習慣的關鍵期,是人的成長的起步階段,也是人的基礎素質形成的開始階段。小學階段,重要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習慣的培養,成績忽好忽壞的孩子,或者雖然很聰明但就是不愛學習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習慣。

進入初中,不但要鞏固習慣,還要重視能力的培養,通常而言,初一以學習習慣培養為主,初二以培養思維能力為主,初三則以培養自學能力為主。

新入學的孩子尤其應該重視。今天,小新君就為大家帶來一份小學到初中階段的好習慣養成指南,推薦給老師和家長們。

一年級習慣

項目

內容

學習習慣

1. 按時完成作業。

2. 養成正確的讀書寫字姿勢。

3. 閱讀拼音小故事。

生活習慣

1. 每晚準備好第二天的學習用品。

2. 早睡早起。

3. 按時吃飯,愛惜糧食。

4. 愛護書本,愛惜學習用品。

5. 自己穿衣服、繫鞋帶。

6. 放學後按時回家。

交友習慣

1. 同學之間友好相處,不打架、不罵人。

2. 樂於幫助同學。

3. 不與陌生人來往。

4. 對他人的幫助要主動致謝。

健康習慣

1. 早晚刷牙。

2. 飯前便後要洗手。

3. 不吃不衛生的零食。

4. 按時做兩操。

行為習慣

1. 升國旗奏國歌時自覺肅立。

2. 見到老師和客人主動問好。

3. 不亂扔果皮紙屑。

4. 公共場合不大聲喧譁。

二年級習慣

項目

內容

學習習慣

1. 每天預習半小時。

2. 獨立完成作業。

3. 上課認真聽講。

4. 自覺閱讀課外書。

生活習慣

1.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2. 吃飯不挑食。

交友習慣

1. 做錯了事情要主動道歉。

2. 不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同學。

3. 不嘲笑別人的缺點。

4. 學會感恩。

健康習慣

1. 每天鍛鍊身體一小時。

行為習慣

1. 會用禮貌用語。

2. 按順序上下車。

3. 愛護花草樹木。

4. 隨手關燈和水龍頭。

三年級習慣

項目

內容

學習習慣

1. 每天預習、複習。

2. 上課專心聽講,認真思考,積極發言。

3. 作業乾淨整潔。

生活習慣

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 合理安排時間。

3. 少吃零食。

交友習慣

1. 能學到身邊朋友的優點。

2. 遠離品行惡劣的人。

3. 主動幫助有困難的人。

4. 向別人請求幫助態度誠懇。

健康習慣

1. 勤洗澡、勤換衣。

2. 每天堅持鍛鍊身體。

3. 有良好的用眼習慣。

行為習慣

1. 主動排隊上下車。

2. 用文明語言和別人交談。

3. 養成節約的良好習慣。

4. 孝敬父母。

四年級習慣

項目

內容

學習習慣

1. 自主學習。

2. 積極思考,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3. 作業乾淨整潔且正確率高。

生活習慣

1. 合理有效安排時間。

交友習慣

1. 尊重他人。

2. 真誠待人。

3. 能分辨是非。

健康習慣

1. 衣服乾淨整潔。

2. 每天鍛鍊不少於一小時。

3. 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行為習慣

1. 自覺遵守公共秩序。

2. 用文明語言和行為與他人交往。

3. 為父母及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年級習慣

項目

內容

學習習慣

1. 善於傾聽。

2. 勤于思考,敢於質疑,與人交流,不怕說錯。

3. 自主讀書,會寫讀書筆記。

生活習慣

1. 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2. 健康合理使用網絡社交平臺。

交友習慣

1. 熱情大方。

2. 與積極健康的人做朋友。

健康習慣

1. 乾乾淨淨每一天。

2. 每天堅持鍛鍊。

3. 用積極健康的心態對待生活與學習。

行為習慣

1. 自覺維護公共秩序。

2. 用文明語言和行為與他人交往。

3. 對客人要自然大方。

六年級習慣

項目

內容

學習習慣

1. 主動蒐集與學習相關的材料,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2. 注意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生活習慣

1. 健康有規律的日常生活。

2. 做事有計劃,不盲目、不拖沓。

交友習慣

1. 學會保護自己的隱私。

2. 尊重他人的觀點和習慣。

健康習慣

1. 講究衛生。

2. 科學鍛鍊。

行為習慣

1. 舉止文明,誠實守信。

2. 勤於動手。

3. 愛護環境。

4. 積極參加公益活動。

孩子需要養成的好習慣很多,上面的習慣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習慣,在孩子12歲以前養成,會為孩子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家長要有耐心,堅持做下去,這樣孩子上了初中後就會很省心了。

新学期,1-9年级孩子习惯养成一览表(请转给家长、学生)

初中是作為孩子求學生活中承上啟下的重要三年,不但需要鞏固習慣的養成,還要重視能力的培養:

初一培養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好以下五個環節:聽講、筆記、作業、改錯、總結。這五個環節與我們的成績息息相關,非常重要。

和成績的關係度:聽講與筆記,約40%,作業約10%,改錯約20%,總結約30%。

具體做法:聽講、筆記,時間分配:80%時間聽講,20%時間記筆記。

聽講聽什麼:老師對一個題目的思路突破分析,一個題目或者一類題目的總結,自己有疑問的地方。

筆記記什麼:

(1)基礎的定義、定理、性質(一定要理解記憶)

(2)自己課上的靈感

(3)自己有疑問的地方

(4)老師的歸納與總結

作業:認真完成作業是對課堂知識的落實,很重要

改錯:對自己沒掌握的知識的及時彌補與修正。

總結:總結的時間不需要太長時間,但是對能力提升很重要。把自己的知識體系歸納總結,編織成網。

1.按時完成老師部署的各種作業

這個要在每天及時將作業完成,效率很重要!不能一邊做一邊玩,要高效率學習高效率的玩!初中學業任務加重,效率很重要。

2.做題書寫整潔、清晰

開始要重點要求步驟,對題目解答交待清楚通過步驟反應思維過程,不能出現跳步現象。在步驟清楚時再要求板書整齊(尤其男孩板書可能會馬虎些)

初中對步驟要求很嚴格,孩子們不知道哪些該寫哪些不該寫,要麼寫很多,要麼跳步。等意識到問題時,很難停下來去改正。

初二培養思維能力

做好四會:會聽、會做、會講、會變。

會聽:會聽老師講課的關鍵點,聽講效率高

會做:把會的就成對的,準確、規範的進行書寫表達自己的思路

會講:把自己會的東西講解出來,能力達到一個新的層次

會變:題目的形式發生變化,能發現本質,準確解答

具體做法

1.家長裝傻讓孩子把題目講給你聽

有時候家長要傻點,題目的解答你看懂裝沒看懂或根本不看就說你看不懂,讓孩子把過程講給你聽,把你講明白,過程還裝傻提些問題。

既提高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讓孩子對題目理解更深一層!(題目解答能看懂和能講清楚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樣的)

還有就是讓孩子有成就感,爸爸媽媽都不明白的題,是我講給他們講明白的。聽懂不意味著會做,會做不一定能做對。講題會加深進一步對題目的理解,對能力提高大有好處。

2.讓他(她)學會總結,做讀書筆記交流體會

學會一個章節或一冊,讓孩子給你總結下知識,開始不妨先幫助孩子一下,積極鼓勵,幫助孩子養成總結歸納的習慣最重要。

有些時候放鬆下,讓孩子讀些名著、讀者或青年文摘、勵志類書,有感想時做好筆記,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交流些對人物的感受和心得體會。

會總結和歸納,才能讓學習更高效,才能做到舉一反三一。

改進學習的思路,做好三多:

一題多解、多題一解、一題多變

一題多解,打開思路,找到巧法

多題一解,歸納總結,找到通法

一題多變,形式多變,找到模型

初三培養自學能力

初三在延續思維能力提高的基礎上,讓孩子逐漸養成自學習慣,不妨從這五步出發:

1、強調自我進步、提供強調非競爭的學習環境

讀書是為自己而讀,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進步、強調知識技能的精熟,而不是跟別人比較輸贏。

強調知識、技能的精熟,而非強調競爭力的學習環境,才能讓孩子覺得學習是有價值的,他們會願意為了增進自己的能力,投入努力,而不是為了外在的誘因或獎賞。

2、讓學生試著選擇,並承擔責任

國內外的研究都發現,當孩子可以自我決定的時候,內在動機最強。

在學習歷程中,提供孩子做選擇的多元、多重機會。例如提供更多作業或任務的選擇,可以自己進行挑選;或者進行專題研究,讓孩子選擇有興趣的主題,引導孩子根據能力,評估工作的困難度,決定採用什麼研究方法與工具,以及何時完成。

3、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比競爭式或個別式學習,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同時能提升合作技巧、改善社會關係。

而且,孩子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開始學會以整體深入的觀點看待周遭的環境,而不偏執於自己單一的想法,習得如何與人討論、如何在團體中各司其職、如何協商掌握進度、如何取長補短完成任務等。

不僅如此,在面對困難的學習時,合作學習也會有效降低學習焦慮。

4、策略有效,孩子就會想用

成功的經驗,是穩固學習的基礎。提供一些實用且合適的學習策略,讓孩子實際體驗使用策略後的好處,改變原有的歸因和信念,激發學習的意願和使用策略的動機。例如把原本“我學不好因為我很笨”的成見,改變為“只要我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就可以學得好”的意念。

5、注重學習樂趣

想像你自己是中學生,每天在學校坐著聽八小時的課……,日復一日,大概任何人都不容易有“主動的學習動機”。

從孩子的需求出發,切合孩子生活經驗非常重要,也更容易激發孩子自學的動機。

新学期,1-9年级孩子习惯养成一览表(请转给家长、学生)

習慣養成要注意的幾點

1.要堅持

有家長留言說,給孩子建立習慣的過程中難以堅持。這讓我想起身邊很多的熟悉的場景。

一個小學生已經堅持了兩個星期每天早起鍛鍊,結果某天晚上和家長一起看《中國好聲音》到11點多,第二天早上起不來,從此再也沒有進行過早鍛鍊。

一個高中生好不容易在家長、老師的合力下,上繳了手機也不再上網玩遊戲,可某一天在同學的拉攏下又一次身陷網遊不可收拾,雖然自己的保證書還隨身攜帶。

有很多愛美人士苦苦堅持數天晚間節食,結果一場好友聚會便自此守住餐桌迴歸舊途,飽享口腹之慾卻事後自責不已……

查爾斯·杜希格在《習慣的力量》中說:“習慣從來不會消失,它蟄伏在大腦的基底核,當正確的暗示和獎賞出現時,它會再次出現。失憶老人能找到回家的路,老鼠能在巧克力的誘惑下進出迷宮,都是這個道理。”

2.寫下來

你的“習慣建立計劃”具體嗎?有白紙黑字寫下來嗎?

事實上,在習慣建立的過程中,“寫下來”這個動作非常關鍵,通過寫下來我們才能在頭腦內確認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才能梳理清楚這些要素之間的關係,才會不自覺地模擬即將發生的場景。

這些是實際行為發生的“先行組織者”,沒有這些確定性的演練,我們的大腦缺少真切的行動指南。我們做事之前,大腦需要“儀式感”,其實質上是內心歸屬的確認,我們生活中幾乎時時處處都需要“儀式感”,不是嗎?

3.做可視化的進站記錄

比如,某件約定的事兒做好以後,在日曆上做出標記,以示自己當下的進展。

這給我們對做好的事起到一個心理確認的功能,由此產生的成就感起到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視——這是真正讓我們堅持下去的內在動力。

這個進展記錄儘可能放到醒目之處,另外也可以通過記日記的方式達到堅持的目的。

寫在最後:

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就像一張白紙,我們怎麼教,他們就怎麼吸收。與其盯著孩子的成績,在成績上找不足施以彌補,不如督促孩子先養成這些習慣。記住,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孩子良好的習慣以及健全的人格。

來源 | 班主任研究會,素材源自網絡

你還錯過了哪些很棒的文章

點擊下面 白色的 關鍵字可直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