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教育信息化2.0:網際網路促進教育變革的趨勢與方向

陈丽|教育信息化2.0: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趋势与方向

教育信息化2.0

陈丽|教育信息化2.0: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趋势与方向

在教育綜合改革與發展進程中,結構性變革勢在必行。《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發佈與實施標誌著教育信息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相關問題值得我們高度關注。互聯網+教育給教育信息化實踐帶來一系列機遇和挑戰,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都要求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與研究。

1

重點關注教育信息化的價值取向

教育信息化實踐者、研究者通常是堅定地認為技術會推動教育變革的一群人,但我們確實需要理性地認識和把握如何更科學、合理地推動教育信息化實踐的問題。這裡有一個重要的認知關鍵點: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技術應用是為了解放人,教育信息化的起點和終點都不是為技術而技術。我們評判教育技術的先進與落後、評判教育信息化的成效,都不能偏離更好地促進人的發展這一目標。而且,只有解放人的技術其應用才會有活力,其發展才會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否則,技術不能解放人,甚至束縛了人,那麼即便最初的意願和技術設計非常好,其現實發展也可能事與願違。

在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程中,技術應用必須有助於實現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目標,實現教育的發展目標,實現社會人群個體的發展目標,而不能單純為了追求新技術而使用新技術。在教育信息化建設初期,強調“鋪路搭橋”的設施建設是必要的,而進入教育信息化2.0新階段,我們尤其需要思考教育信息化的價值取向問題。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價值取向應該與國家的教育改革方向保持一致,應該與破解新時代的教育矛盾,與培養未來適應現代化要求的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乃至與人的解放、人的自由發展等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繫。教育信息化工作者都應該站在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的教育體系,滿足國家未來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提升國家的教育實力,強化中國教育在世界範圍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等這樣的高度看待教育信息化、看待教育信息化2.0的建設。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配套的機制建設,都應該站在這個高度來思考和推進。

2

找準現階段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著力點

互聯網改變著各行各業的組織體系、服務體系和服務模式,而信息技術在教育系統的應用也已經不再侷限於提供技術性服務,其內容、模式、機制等方面都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發展,對教育教學的變革正在顯現出越來越重要的支撐作用。比如,互聯網教育行業的發展可謂迅猛,有預測認為2018年互聯網教育行業的規模將超過 3,000 億元人民幣,而各級各類教育、傳統校園內外的教育,在這種發展態勢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也正在作出回應。當然,與校外在線教育、遠程開放教育等領域對互聯網教育的實踐與研究熱度相比,傳統教育領域似乎冷熱不均。

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的是,對於教育領域,“互聯網+”意味著什麼?什麼是“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教育”同“教育+互聯網”有何不同?“互聯網+教育”和“教育信息化 2.0”是怎樣的關係?從更廣闊的視野看,教育信息化如何為教育現代化這個主題服務?即教育信息化怎樣適應未來中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如何在教育改革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如何更好地支撐和加速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即將出臺,在目前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資源投入、配套的體制機制等方面改革面臨哪些緊迫任務?如何梳理教育改革實踐對於教育決策管理提出的新課題?縱觀互聯網教育的各類實踐案例,我們還可以看到,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變革的著力點越來越豐富,在教育供給側改革、教育管理改革等多個方面都出現了非常多的值得重視的創新舉措。貫徹落實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要求我們把握重中之重,依據國情科學制定相應的推進策略,找準著力點。

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與應用在推動教育供給側改革方面已經顯現的正向作用,以及彰顯的不少新特點,都給予我們以啟示:或許應當著重從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需要來探索怎樣推動教育信息化向縱深發展。僅從技術角度探討教育信息化顯然是偏狹的,在具體實踐中也有一些誤區。下一步要取得教育信息化的突破,是否可以將供給側改革作為深化認識的切入點和不斷深化實踐探索的重要抓手?

3

教育信息化的制度保證至關重要

制度性是教育自身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性,全社會對於教育價值及其取向的判斷也常常取決於制度供給情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終身學習的需求和教育服務體系的演變都已經從教室場景、學校場景擴展到整個社會。在教育信息化新的發展階段,信息技術與教育要進一步深度融合,學校與社會也將深度融合,要用開放而不是封閉的思路推進教育信息化。我們的教育制度、組織體系可能必須隨之向社會開放,即需要用一整套制度來整合社會資源,全社會協同,服務於人的發展。也就是說,這種多層次、多樣性、差異化且與社會高度融合的開放,都需要制度方面的變革。或許有必要圍繞制度開放做一些試點和推進。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在制度開放方面,是否可以給予一些創新性、方向性的引領和指導?

如果沒有制度的供給與支撐,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可能無法協調發展,也不利於實踐者與決策者形成共識。教育變革的實際迫切要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變革相互呼應、相互適應。換句話說,教育的特性決定了制度如果不認可正在進行的變革,那麼新的生產力在推動生產關係變革方面非常有可能曇花一現。互聯網+教育的演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都不是技術思維所能決定的,而是要以互聯網思維推動體系、架構層面的變革,包括服務模式的變革等,這些實際上都引發了生產關係的變革,而不僅僅是生產力的變革。

以資源整合為例,不論是基礎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還是終身教育服務體系的構建,都面臨一個困難:在原有學校體系的框架內,原有的師資力量、資源儲備等都不足以滿足當前和未來人才培養的需要。事實上,全社會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做互聯網+教育,就擁有了把這些資源匯聚並使其流動起來的能力。目前已經有不少資源整合平臺方面的實踐探索,模式不盡相同,但都是通過社會來組織和整合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目前急需相應的制度通道讓各級各類學校可以選擇、敢於選擇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對豐富的社會資源進行水平認定,從長遠來看需要有相應的質量認證制度來保證,以便讓學校放心選擇。此外,辦學應當是開放而不是封閉的,我們必須同產業協同,校企合作需要制度層面的保證。

4

系統研究教育場景變化帶來的諸多新課題

在互聯網+教育中,教育場景已經發生變化,不再侷限於傳統課堂和校園。整個教育組織體系、教學服務體系乃至教學活動的方法、教學資源的內涵都在發生變化,這其中也蘊含了互聯網時代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遷——群體化匯聚型的知識生產,以及與知識生產同時發生的知識傳播。這對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之相對應的是,在新的教育場景下教育內在規律的變化,認識論、方法論基礎的變化,以及教育研究範式的變化,都需要我們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在線教育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已經滲透到成人繼續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等領域。遠程教育可能不再僅是一種獨立的辦學形態,而成為新的教學和學習方式,深刻影響所有學段中各種類型的教學實踐。比如,遠程教育正在變革傳統課堂教學,成為通過混合式學習提高傳統學校教育的效率和效力、提升學生學習滿意度的重要服務方式。也就是說,當面授教育同在線學習相“混合”時,需要明確師生的主導與主體角色。由於互聯網的支撐,教師、學生、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在發生變化,服務學生的方式也要隨之改變。在不同的學段,互聯網+教育在促進教學改革、推進教育信息化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不盡相同。如何在教育信息化的新階段重新認識遠程教育的內涵,可能是一個新的理論與實踐課題。

面對教育實踐領域的結構性變革,我們必須要思考,原有的教育哲學和教育理論體系能否很好地支撐新的教育實踐?教育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怎樣才能與教育實踐共同發展?關於教育信息化中遇到的問題,有個比喻說我們是在高速公路上駕馬車。恐怕這個比喻已經不完全恰當了——如果教育界遵從的教育理論、秉持的教育哲學仍然是傳統認知,那即使我們開著最好的汽車,也同樣跑不起來。理論的諸多基礎性問題對於教育領域來說是根本性問題。對於這些根本性問題,需要教育領域的實踐者、研究者、決策者來共同探討,在碰撞中發現規律、形成共識。

總之,教育發展與變革的方向感一定要強。這需要有強烈的使命感,需要有真知灼見和膽識謀略,需要更深刻、更科學地認識與把握規律,包括人的發展的規律、教育的規律、管理的規律,等等。我們要在教育的實質性問題上作出負責任的回答。互聯網是促進教育變革、實現教育超越的難得機遇。互聯網不是一般的媒介,而是一個全新的場景,具有複雜聯通的技術特性和平等參與的文化特性。“互聯網+教育”不是傳統教育網絡化,而是在互聯網支撐下的供給新模式和組織新架構,是結構性的變化,遵從新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

陈丽|教育信息化2.0: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趋势与方向

(本文系根據學術沙龍研討活動中的主持和點評發言整理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