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經常用一種很偏激的語言來詮釋事物你的菩提心會容易受傷害

上淨下界法師 淨土教觀學苑

子四、斷分別

由於現前現住安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別故。

這個“斷分別”,就是斷除心中的不平等,就是修無分別智。

我們先說明“由於現前現住”,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歷緣對境,遇到很多現前安住的人事的因緣,叫“現前現住”。或者說“安立一切相中”,這個“相”是你自己名言安立的,你在靜坐當中想出很多很多的影像。你不管對於日常生活的人事,或者止觀當中的影像,心中都要保持“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別故”。儘量不要落入一種好壞得失的不平等的思考,儘量保持一種離二邊的思考。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遠離一種有所得的、不平等的思考。有所得的不平等的思考會障礙菩提心。

諸位!我們應該要注意,你要經常觀察一天當中你心中都在講些什麼話,這個很重要。不是說你講出來,不是。當然,講出來也算。就是你心中會不斷地講話。如果你心中的話都是不平等,就是講一些很偏激的話,那你這個人的感情肯定很重。

一個人感情重,他講的話就是很不平等。這個人非常好、那個人非常壞,那你的情感還是非常重。感情重的人,他心中一定有所畏懼,要行菩薩道有困難。一個人要去做他自己該做的事情。一個菩薩能夠勇猛地去弘護正法、續佛慧命,他必須要無所畏懼。一個人要無所畏懼,他內心要經常保持平等,無罣礙才能夠無有恐怖。那麼他為什麼無有恐怖呢?他內心就是保持無分別,把得失好壞的分別通通放下,做你該做的事,你心中不會有恐懼。一個人心不平等才會有恐懼。

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說,你要經常用一種很偏激的語言來詮釋事物,你的菩提心會容易受到傷害。斷分別,就是一個人要儘量把自己的情感淡薄一點,多一分的理智,少一分的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