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一個人勇於改過,就是真學問

南懷瑾老師:一個人勇於改過,就是真學問


“過則勿憚改”,因為看到了每一個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不要怕改過,這就是真學問。


據心理學的研究,人對於自己的過錯,很容易發現。每個人自己做錯了事,說錯了話,自己曉得不曉得呢?絕對曉得,但是人類有個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養的人,對這個毛病改不過來。


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錯了,第二秒鐘就找出很多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完全是對的,越想自己越沒有錯,尤其是事業稍有成就的人,這個毛病一犯,是毫無辦法的。所以過錯一經發現後,就要勇於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這八個字很難。“執德不弘”,執就是抓住,譬如信仰就是抓住某一思想為中心。德是廣義的,包括道德之德,真理。我們普通每一個人都有這種德,譬如看見別人做好事,心裡一定肅然起敬,看見人家有好畫,心裡也很欣賞,讀書時感到書中的道理很對,也很開心。但是我們照著做了沒有?


沒有,這就是“執德不弘”。我們沒有這樣遠大,我們也服從真理,看見好人好事也很欽佩,但是自己做起來,沒有那麼積極,不能發揮。“信道不篤”的道並不只是宗教的道,包括一切真理。我們人生的體會,有時明明知道是這個道理,但到處理事情的時候,自己的個性、脾氣一來,就不管道理了,這就是“信道不篤”,不踏實。


上面這八個字,是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老實講,不但是普通人如此,有許多宗教徒也如此,他們對信仰應該是堅定,但據經驗看來,有時候只好對他們付之一笑,常常發覺他們都是“執德不弘,信道不篤。”

南懷瑾老師:一個人勇於改過,就是真學問


他不見得對那個宗教真正有認識、有信仰,像這種人教他得意也不可以,“焉能為有”,他得意就會得意忘形,忘記了自己。讓他失意也不可以,“焉能為亡”!他又會失意忘形。換句話說,自己沒有建立一個人生觀,自己沒有中心思想,受環境的轉變。


有的人沒事做時,會很痛苦,就是因為自己沒有中心思想的修養。如果自己有中心思想而退休閒居,就沒有關係,否則的話,閒居時就很可憐,這情形就是子張這個話,“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子張認為要做到“執德能弘,信道能篤”,自己有中心思想才可以。能處有處無,坦然自在。

——《論語別裁》

南懷瑾老師:一個人勇於改過,就是真學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