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懷舊時光 留住原聲音樂

黑膠唱片音質接近原聲,眾多重量級演奏家、指揮家、大樂隊及歌唱家等的作品,以黑膠唱片作為首發材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黑膠唱片的鼎盛時期,也是古典音樂樂團演奏的鼎盛時期,不少喜歡古典音樂的人追捧黑膠唱片


穿越懷舊時光 留住原聲音樂


▲上世紀80年代第六套兒童廣播體操樂曲

 核心提示

“天涯呀海角覓呀覓知音……”這曲《天涯歌女》的旋律,很容易讓人不經意回到那個充斥著黑白電影、黑白照片以及黑膠唱片的年代。老照片、老房子、老電影、老唱片等等,隨意的一個老物件似乎都能勾起人們對過去時代的懷念之情。在這樣的環境下,黑膠唱片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追捧。 □本報記者 曾廣太 文/圖


穿越懷舊時光 留住原聲音樂


▲黑膠木留聲機唱片(南音)

小時耳濡目染 迷上唱片老歌

打開留聲機,上足發條,古銅色的唱針劃過黑膠老唱片,歷史的音韻從喇叭裡緩緩流出……“通過這臺老式的留聲機,唱片旋轉,流淌喜怒哀樂,我的心境也隨之回到了三四十年代。”這是泉港區收藏家協會秘書長陳益民最享受的時刻。

陳益民的父親愛好音樂。小時候,《陳三五娘》等曲子一直迴盪在陳益民的耳邊,耳濡目染,陳益民漸漸迷上了老唱片的味道,並走上了收藏之路。陳益民跟隨其他藏友,一起到市場上淘寶。那時候,古玩城有許多人擺攤,把古董和舊貨拿出來賣。一個週末,他從一位老先生手裡買下了一張上世紀60年代的《惠女新傳》。每當午休時分,陳益民會聽聽老式留聲機傳來的老歌,這是他一天中最放鬆的時刻。


穿越懷舊時光 留住原聲音樂


▲黑膠唱片通過老式留聲機流淌出歷史的音韻

幾乎每購買一張老唱片,陳益民都會親臨現場。他說這樣可以眼視唱片品相,手觸封套質感,鼻嗅唱片的味道,耳聞賣家不時播放的音樂,對於唱片迷的他來說,絕對是全身心沐浴其中的享受,更是對自己累積知識的實地考驗,包括音樂內容、演奏家風格、品相鑑定、價格衡量等。有一次,一位老收藏家正在處理一臺老式留聲機。聽到消息後,他跑去一看,發現是德國公司於上世紀20年代出產的機器,他的心一下子“癢”了,雖然感覺價格偏高了點,但他還是痛下決心用自己的積蓄換回了這臺留聲機。

“我一般先買回來,然後再找相關資料瞭解。”陳益民介紹,一開始收藏老唱片主要是憑經驗和感覺,基本上不會偏差太大,有時候也會走眼,但買錯了也不灰心,就權當積累經驗。這樣日積月累,如今陳益民的黑膠老唱片收藏已頗具規模,時間跨度從清末到新中國成立,產地來源從國外到國內,品類較為齊全。在陳益民看來,老唱片不僅記錄了不同的聲音,更用聲音演繹了歷史。守護好背後的故事,是陳益民收藏唱片最大的動力。

 黑膠唱片魅力 在於原聲音樂


穿越懷舊時光 留住原聲音樂


▲陳益民通過書籍細心研究老唱片

每一個時代的文化都需要原裝的載體窖藏。藏家認為,黑膠唱片的重興,原因不只是懷舊。在唱片、磁帶、CD等各種音樂記錄材質中,黑膠唱片的音質最接近原聲。眾多重量級演奏家、指揮家、大樂隊及歌唱家等的作品,以黑膠唱片作為首發材質。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黑膠唱片的鼎盛時期,恰好是全世界古典音樂樂團演奏的鼎盛時期,這也許是現在會有那麼多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在追黑膠唱片的重要原因。指揮家卡拉揚、波姆、克萊伯,歌唱家帕瓦洛蒂、多明戈、臺巴爾蒂,鋼琴家魯賓斯坦、肯普夫、古爾德,小提琴家海菲茲、大衛·奧依斯特拉赫,都在這個時代風雲際會,同時留下精彩錄音。直到今天,一些老字號的唱片公司還未能全部翻錄成CD,要找一些稀罕的演奏就只能從舊黑膠裡淘了。

從技術上說,今天的CD在使用方便、生產成本、標準化上都遠勝黑膠,但音頻指標定得較低,使得高低兩端的部分聲音被削減掉。耳朵靈敏的音響發燒友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而黑膠唱片由於是模擬錄音,沒有對音頻進行限制,所以好的黑膠唱片反而給人更自然真實的感覺。

“藝術欣賞追求的不是標準化,而是生動性。”陳益民認為,生動的音樂一定要有個性,黑膠唱片需要唱機才能播放,從自己的唱機中流淌出來的樂曲,能讓欣賞者得到一種有別於CD流水線產品的感動。

“能聽的古董” 反映時代變遷


穿越懷舊時光 留住原聲音樂


◀上世紀50年代人民唱片

黑膠唱片,多為不透明的黑色,也有一些呈現半透明的茶褐色。最早的黑膠唱片為每分鐘78轉的單聲道唱片,上世紀60年代後發展為每分鐘33轉的雙聲道立體聲唱片。

1877年愛迪生髮明世界上第一臺留聲機之後的10年,埃米爾·玻里納研製出一種唱盤式留聲機,成為圓形唱片的始祖。此時唱片技術開始趨於成熟和實用。唱片問世不久後就傳入了我國,人們的生活隨之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清末以來,眾多的唱片公司在國內灌錄發行黑膠唱片,內容涵蓋京劇、地方戲、曲藝、歌曲、演講等,許多傳統藝術珍品用真實的聲音形式得以保存。被譽為“活化石”的唱片成為傳承民族文化和傳統藝術不可替代的珍貴史料。

19世紀末,英商謀得利琴行開始在上海推銷留聲機及唱片。20世紀初,主營電影唱片的法國百代公司在上海設立分公司,留聲機在國內逐漸普及。1921年上海百代公司改組為“東方百代”,並在貝當路即今上海華山路設廠,直接在中國生產唱片。當年,聶耳、黎錦光、任光、冼星海等傑出音樂家均在此工作過,並留下了一批曠世孤品,如《義勇軍進行曲》《漁光曲》《金蛇狂舞》《翠堤春曉》《昭君出塞》等唱片,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我國有記載的第一張唱片是1904年錄製的京劇孫菊仙唱腔。至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膠木唱片已完全停產。目前,中國唱片總公司保存著13萬面唱片金屬母版和5萬條磁性膠帶,其中1949年以前的唱片模板有4萬餘面,均是極其珍貴的唱片模板孤品典藏。中國唱片總公司版庫中還珍藏著中國唱片發展史上的許多個“第一”:1949年6月生產的新中國第一批粗紋唱片《解放區的天》、1959年10月出版的第一張中密紋唱片《黃河大合唱》,這些珍貴的唱片文物,不僅記載著中國唱片的發展歷程,更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發展。

注重挑選保養 甄別版本名家


穿越懷舊時光 留住原聲音樂


▼1927年德國製造的黑膠唱片

近年來,全世界的黑膠唱片都興盛於市。據報道,美國黑膠唱片銷量一年內上漲300多萬張,而英國的升幅更猛,漲了30%—40%。在音樂家、收藏愛好者的推動下,國內市場也逐漸火熱。陳益民建議珍藏黑膠唱片注意四點。

注意版本。同一張專輯的不同版本,可分出類別、等級。各版本中,最被追捧的當數頭版唱片,相對復刻版和再版而言,頭版就像母版,被公認為音質最佳,最具收藏價值。另外,還應注意唱片的年代、版次、成色、出品公司、材質、內容和發行量的大小。

注意名家。名家灌錄的作品,往往收藏價值較高。如域外的音樂家貝多芬、肖邦,指揮家卡拉揚、波姆,歌唱家帕瓦洛蒂、多明戈,小提琴家海菲茲、大衛·奧依斯特拉赫等等,都曾經在那個時代風雲際會;而國內的阿炳、聶耳、黎錦光、任光、冼星海等傑出音樂家留下的一批曠世孤品唱片,更具較高的收藏價值。


穿越懷舊時光 留住原聲音樂


運動員進行曲黑膠唱片

注意挑選。挑選時,可將黑膠唱片豎放在地上,如果唱片是直挺的,表示質量好。而彎曲的唱片播放時會有起伏,對音質造成影響。

注意細心保養。黑膠唱片很容易發黴,還不能有指紋或劃痕。黑膠唱片最怕靜電,所以保存時,要特別防止灰塵侵襲。如果房間裡灰塵比較多,可將唱片用洗碟機清洗,平時注意檢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