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愛情、死亡及其他——小議影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音樂、愛情、死亡及其他——小議影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影片中,帕格尼尼在倫敦演奏)

在談論《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之前,對電影中的主人公做一個簡短的介紹是很有必要的。

1782年,尼科羅·帕格尼尼出生於意大利熱那亞,自幼接受音樂教育並很快展露出在音樂方面的天賦,獲得巨大成功。過早的成功對於這位音樂天才似乎並不是一件好事,賭博、酗酒、糜爛的感情生活一直是他坎坷音樂之路上的不和諧雜音,直到他58歲時因肺結核口噴鮮血而亡。去世之前,帕格尼尼自比“魔鬼同盟者”,冒犯了當地的主教,被禁止舉行葬禮和下葬。就這樣,他的屍體在各地輾轉了三十多年,最終在其子屈服於教會,支付了150萬馬克的贖罪金之後,帕格尼尼的遺體才得在夜裡以入土為安。

音樂、愛情、死亡及其他——小議影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本人畫像)

對於帕格尼尼在音樂領域,尤其是小提琴和吉他方面,諸位音樂、文學等領域的大師們毫不吝惜讚美之詞。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幾乎懾服了歐洲所有的藝術家,司湯達、巴爾扎克、梅涅、大仲馬,肖邦、舒曼、李斯特等等,聽過他的演奏無不為之激動不已。法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魯道爾夫·克魯採爾在聽了帕格尼尼的演奏後,目瞪口呆,在日記中寫道:“猶如見到惡魔的幻影”。自此,“魔鬼的演奏”和“魔鬼小提琴家”也就成了帕格尼尼演奏和身份的代稱。

至於影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名字是來源於人們對他的褒獎,還是他自比的“魔鬼同盟者”,那就不得而知了。

音樂、愛情、死亡及其他——小議影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男、女主人公在倫敦合作演出)

杜撰“感情” 顧此失彼

影片圍繞帕格尼尼在其經理人烏爾巴尼的一手策劃下到倫敦演出這一中心事件展開,帕格尼尼與英國經紀人女兒的感情發展為主線,並最終以這段感情被“局外者”斷送,帕格尼尼淒涼離世作結。考察帕格尼尼的生平經歷,這段倫敦感情似乎並沒有確鑿證據,影片“無中生有”大概源自帕格尼尼糜爛的私人感情生活。

在父母的授意下,英國經紀人的女兒扮作女僕,接待帕格尼尼這位來自歐洲大陸的音樂天才。妙齡少女本身熱愛音樂,頗有演唱功底,在與帕格尼尼的接觸過程中,逐漸擦出了愛情的火花,並被推到了耀眼舞臺的中央。無奈,經理人烏爾巴尼考慮自身利益,從中作梗,令男女雙方產生誤會,斷送了這段感情。

考察帕格尼尼生平經歷,似乎能從一個曾經拯救過他的貴婦身上看到這段“杜撰”出來的感情的影子。當年,帕格尼尼困於早年成名的惶惑,深陷賭博、酗酒泥潭。一個叫荻達的貴婦如天使般向帕格尼尼伸出援助之手,使他遠離靡爛的生活環境,並在音樂方面給予指導。三年之後,帕格尼尼重新回到公眾視線,踏上通往音樂殿堂之路。

音樂、愛情、死亡及其他——小議影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男女主人公冰釋前嫌,討論音樂創作)

即便有了這段杜撰出來的感情戲碼,由德國導演Bernard Rose執導的《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也似乎並沒有跳脫出“音樂劇故事講述混亂”的套子,“感情戲份”沒有充分展開,“魔鬼”色彩濃厚的經理人烏爾巴尼也被處理地有些飄忽,沒有進行深入的刻畫。帕格尼尼的兒子阿喀琉斯的出場有“跑龍套”的嫌疑,他的存在猶如無源之水,似乎只是為了最後處理帕格尼尼的葬禮而存在著。

在處理名人傳記類的影片上,導演們似乎有兩個不同的維度可供開掘,要麼對人物做“年表式”展現,要麼抓住人物生平的某個重要節點努力深挖。影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則在努力做到兩者兼顧的過程中顯露出力不從心,沒能專心做好其中一個方面。

音樂、愛情、死亡及其他——小議影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魔鬼”經理人與女主父親、英國經紀人密謀)

說完故事,再來看看音樂本身。帕格尼尼的扮演者是“傳奇提琴王子”大衛·葛瑞特,其人生經歷與帕格尼尼有著極高的契合。大衛·葛瑞特師承曼紐因及帕爾曼等小提琴巨擘,是出生於德國的音樂神童,在青少年時期就寫下連篇傳奇故事。成年後,他化身朋克型男,以其基礎堅實的小提琴技法,重新定義了流行音樂。在影片中,大衛·葛瑞特演奏了《威尼斯狂歡節》和《上帝保佑國王》的片段等曲目,《Io Ti Penso Amore》這一經典則成為片中主旋律,讓影片略顯浮躁的氛圍多少迴歸了一些淳樸淡然。大衛·葛瑞特本身形象與帕格尼尼本人有著不小的間隔,但其帥氣的外表,富有激情的提琴演奏,再加上面容姣好女主角的深情演唱,這部原本有些讓人失望的音樂傳記電影多少挽回了一些面子。

音樂、愛情、死亡及其他——小議影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男主人公與兒子交流)

音樂傳記電影的“套子”很多,樂隊巡演,主唱輕生,“花瓶”女主,總結出來也無非是——音樂、愛情、死亡及其他。要想在120分鐘之內將一個樂隊或者一個音樂天才的故事及音樂講透徹是個巨大的挑戰,在如何掌握“橫切”與“縱切”人物生活的角度與節奏上,電影作者理應有明確的目標,避免出現“橫切”不夠細,縱切不夠全的局面。此外,在角色選取上,因為是音樂傳記類影片,主角外形、演技與音樂把握是三個需要平衡的維度,貌合神離與“神合貌離”都會讓觀眾產生不好的觀影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