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如花歲月女孩上吊身亡,怎麼才能抵擋住悲劇的腳步?

據《成都商報》報道,7月8日早上,失蹤了大約12個小時的富順縣代寺鎮12歲女孩小蘭(化名),在住家附近一鄰居家屋外的大樹上被發現上吊身亡,警方排除了他殺的可能。

又一個如花歲月女孩上吊身亡,怎麼才能抵擋住悲劇的腳步?

看了這則消息,小編心裡很痛,不禁回想起親身見證的三個學生自殺的情景:

2014年,小編所在所在的初級中學,一名家境不錯、成績優異的初二學生,星期日半夜離家,在距家不遠的橋上跳下身亡。事後發現,在其幾篇日記裡都反覆重複著一句話:媽媽,您對我的期望值太高了!

2016年,小編所在縣一所中心小學,一名五年級學生(男)放學後從教學樓三樓跳下,搶救無效死亡。該學生早已萌生輕生念頭,並曾相邀其他學生共同自殺。

2017年,小編所在縣的一所初中,一名初二學生(男)下晚自習後在校園裡喝敵敵畏自殺身亡。事後家長說,全家人都很愛他,把他看做是家裡唯一的希望!

又一個如花歲月女孩上吊身亡,怎麼才能抵擋住悲劇的腳步?

四年時間不到,親眼見證3名如花歲月的中小學學生自殺而死,如煙而逝,覺得十分揪心。我無法去探問那已在黑暗之門內的孩子們,也不敢觸碰家長們心中永遠的痛。只能默默思考,從學校、家庭、社會等角度,來探尋日益增加的中小學生自殺原因。

這裡,小編想通過媒體報道的其他案例,結合專家的分析,歸納出中小學生的自殺成因,奉上專家的建議,盼望能抵擋住悲劇的腳步。

一、中小學生自殺的成因

1.學校因素:

在分數指揮棒下,老師被“成績指標”壓迫,導致教師的壓力焦慮症,這種壓力最終傳導至學生,使他們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師生關係由此被扭曲,不再是教育與被教育,呵護與敬重的關係。師生衝突暴露了中國應試教育中教師愛的嚴重缺乏,學生成為被辱罵和羞辱的對象。

又一個如花歲月女孩上吊身亡,怎麼才能抵擋住悲劇的腳步?

2.家庭因素:

在分數指揮棒下,家長同樣作為被壓迫者在壓迫著學生,在高度壓力的應試教育之下,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自身已經充滿了壓力,在這之上來自家庭的加壓稍有不慎就會壓垮他們。這種脆弱不是他們先天具有的,而是意志力被外在壓力不斷消弱而導致的。

家長對孩子成績的刻意關注會點爆孩子內心的壓力。但家庭衝突的面很廣,有些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批評觸犯到的可能是孩子的自尊、這時孩子的心理狀態有可能處於逆反期或厭學狀態,為了反抗家長的批評指責,孩子選擇自殺更多的是負氣而死。

負氣之死的邏輯在於:“你不理解我,我很傷心,我現在就死給你看,讓你後悔。負氣之死打破了愛的平衡,愛是在衝突和矛盾中成長和維持的,愛一旦在親子之間打破平衡,就會走向反面。負氣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可能什麼都不顧了。學生負氣之死往往是在家庭中家長表達愛的一個環節沒有把握好,學生就會因“委屈”或“冤枉”而自殺。

又一個如花歲月女孩上吊身亡,怎麼才能抵擋住悲劇的腳步?

3.不堪學習重壓:

有專家從對中國中小學生自殺案例的分析後指出,最典型的自殺是長期學習壓力導致的瞬間崩潰,自殺的誘因不過是最後一根壓死人的稻草。很多時候,一個孩子突然去了,沒有人能猜透為什麼,沒有前兆、沒有導火線,突然之間,孩子選擇了離開。

繁重的作業要求中小學生集中能量,既要速度又要準確,還不能想放棄就放棄。這是消耗意志力的工作。當中小學生將意志力耗盡在“控制表現、績效、成績”時,就難以控制情緒和衝動,因為意志力是有限的。中國孩子的學習任務是超負荷的,這必然引發思維短路、衝動、脆弱。這三者是“自殺”的嚮導,將中小學生帶入死亡。

大多數的中小學生自殺類型都指向教育制度的缺陷,自殺人數最多的“壓力主導型”自殺揭示的真相是:不是學生脆弱自殺,而是高度的應試教育催生了學生的脆弱。

當我們查看中小學生自殺案例的時候,我們發現因為“成績不好”“成績下滑”導致的自殺不在少數。

在應試教育下只有好的分數才被接納,分數帶來的緊張迷漫在中小學裡。分數,只有它才掌握著評判的尺度。在這唯一標尺的壓迫下,很多成績下降的孩子會產生無意義感,以致喪失生存意志。

又一個如花歲月女孩上吊身亡,怎麼才能抵擋住悲劇的腳步?

這種教育不看努力的“過程”,只看最後的“結果”。雖然考試並不意味著只要努力就一定取得成績,然而父母和老師的邏輯是斬釘截鐵的:成績不好就是沒有努力……這對許多中小學生來說是一種壓力,一種絕望,而更絕望的是父母和老師通常所說的邏輯:成績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沒有好前途,考不上大學就沒有未來。

高考作為中國青年前途的分水嶺正在葬送很多人的未來,乃至生命。以高考為唯一和最高學習目標的應試教育到了革新自身的時候了。

4.社會環境因素:

對死亡的無知、生死界限的模糊是中國中小學生自殺的另一種類型。有些孩子的相約自殺不能不引起重視。

死亡對於他們而言,是去到另外一個世界:

虛擬的網絡世界營造了一個生死可以來回轉換,人死後可以實現時間穿越的神話,彷彿死亡是一個通道,通到一個沒有煩惱的世界,只有在那個世界裡才能實現自己的心願。既然生死是相通的,於是對一些中小學生而言,死也就並不可怕,甚至是逃避困難和壓力的最好去處。

又一個如花歲月女孩上吊身亡,怎麼才能抵擋住悲劇的腳步?

二、專家的建議

既然中小學生的自殺並不是個體單純的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學習壓力導致的普遍心理崩潰,根本原因在於高度應試的教育制度,那麼從根本上減少和杜絕這種因為學業壓力而導致的中小學生越來越嚴重的自殺問題,就需要從制度上做一些根本改變。

首先,將高度單一的唯分數至上的評價體系改革為以個體的能力為核心的個性化和多樣性的評價。

單一的分數評價只能導致教學注重題海戰術、重複訓練,不僅普遍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同時帶來的惡劣後果就是高度的學習壓力以及這種壓力導致的學生崩潰性自殺。

西方教育制度和教學體系普遍重視對學生個性化和多樣性能力的測試,不僅促進了個體的創造力,也帶來了普遍的社會和諧,尊重和發展每個個體的個性和多樣性豐富了社會整體的知識水平。

其次,迴歸教育的本質目標。

近三十年來隨著中國教育的市場化改革,全社會的教育目標已經異化為一個學生謀生或找到好工作的工具。在這種異化的教育目標下重複訓練帶來的繁重學習任務已經在戕害中小學生的生命。實際上,無論中西教育自古以來首先是對崇高人性、完滿幸福生活的追求,各門學科也是因此而設立。只是為職業作準備而失去了科學精神的知識積累,無助於未來的創造性生活。如果在中小學階段不能在知識的學習中教會一個人追求廣闊的精神生活和終極價值,成為一個有理想的人,我們的教育只能使我們的學生成為現代工業的勞動力。

最後,營造愛的教育,在師生關係中杜絕一切語言、身體和精神暴力的發生。

因為應試教育的分數評價體系,導致了對教師以升學率為主的考核指標,反過來教師又成為對學生考核和評價的實施者,壓力最終導向學生,既扭曲了師生關係,又會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這樣一來,教師教書育人的教育功能就蛻化為單一的訓練學生提高分數的工具,從而失去了崇高的教育使命。恢復師生之間愛的關係,就是恢復教育的本質目標,培養一個身心靈全面發展的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