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九峯|詮釋6.16通海徒步名勝境地

玉溪九峰,隔江河相望,各守疆土,揮手呼應;玉溪九峰,有嚴父般的寬闊胸懷,有慈母般的柔情秀色;玉溪九峰,是全市人民的堅實“靠山”,人才輩出;玉溪九峰,融人文氣息、民俗特色、悠久歷史、璀璨文化為一體,展示高原明珠的風采。“616”即將來臨,筆者以孤陋寡聞詮釋河西名勝境地,以食讀者。

玉溪九峰|詮釋6.16通海徒步名勝境地

禮樂名山之鏍峰山

徒步路線平面圖似中國的地圖。徒友們,讓我們手牽手,心連心,眾志成城,築牢中國夢,圓我中國心!

玉溪九峰|詮釋6.16通海徒步名勝境地

徒步起點為何選擇雲海瑪鋼廠

“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這是雲南雲海瑪鋼有限公司的座右銘,也是徒友奮鬥不止的精神動力。雲海瑪鋼位於原河西縣八大美景“台山道院”之境地,座落於河西鎮河西村委會北門外琉璃山之麓,始建於1956年,前身是手工業合作化運動時期的修刊社,在歷盡艱辛的創業過程中,幾經周折和徘徊,於2003年1月改製為民有民營企業,由2003年前的雲南省通海瑪鋼廠改為雲南雲海瑪鋼有限公司。現發展成為通海縣出口創匯骨幹企業公司和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專業鑄造企業。

玉溪九峰|詮釋6.16通海徒步名勝境地

河西鎮古建築群

河西鎮古建築群位於台山道院,由永濟橋、觀音閣、財神廟、北極宮等組成,我們穿越元、明、清的歷史時空……

玉溪九峰|詮釋6.16通海徒步名勝境地

永濟橋

俗稱馬鞍橋、蜈蚣橋。位於河西鎮北門外,橫跨琉璃河,始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1492),清康熙45年(1707)河西貢生蘇繼詢重修。橋型美觀,宛如彎月。永濟橋為紅砂石單孔拱橋,全長34米,寬5.3米,高7米,跨度10米,呈虹狀。橋拱圍石用縱橫砌置法,無鉸拱石,橋面用規格不一的砂石板鋪築,兩側以長條砂石砌成護欄。古為商旅通往迤南(思茅、景洪等地)之津橋,至今已歷400餘年,仍結構牢固,保存完整,是通海縣古代橋樑建築藝術中的珍品。2001年4月30日,列為玉溪市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溪九峰|詮釋6.16通海徒步名勝境地

觀音閣

位於河西城西北面三臺山麓,座西向東,面積約1000平方米。始建於明末清初,依山傍水,結構玲瓏。由大門、花園、魚池、降龍亭、南北廂房、觀音殿、大佛殿、休閒茶室組成。有魚池臺榭,有殿閣亭樓,主棟高矗,面對杞水睛波,古梅橫枝,遙指玄天北極。財神宮、靈官殿為其近鄰,合台山道院(北極宮)稱為“三臺勝蹟”,清晨,有“觀音閣晨曦景色”之美譽。

觀音閣2005年由當地民眾捐資重修擴建。並新建大佛殿,為混泥土寬架單體結構,木屋蓋頂,面闊(五間)18.5米,進深11.5米,高13米,分上下兩簷,四角架斗拱。觀音閣為主殿,是人們所崇敬的殿堂,有聯雲:“慈悲為懷,仁義存心,嫉惡崇善,鑄就華夏千年人生境界;色相皆空,無家利他,濟世救苦,永放東方思想文化光芒。”

玉溪九峰|詮釋6.16通海徒步名勝境地

河西李戴氏節孝坊

在河西鎮觀音閣左旁,為一“節孝”坊。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12月建,用青石料製成,門樓式四柱三門抬梁。通面闊6.1米,厚2.1米,高5.6米,明間面寬2米。中間石柱前後各置一石獅託負雕花護欄夾柱,坊額支承石坊主體屋面,長條石斗拱抬梁,飛簷挑角,結構雄偉堅實。正中石刻隸書“聖旨旌表”,額下刻“節孝”二字,過坊上額各鐫刻“雲南省臨安府河西縣儒學教諭”、“雲南省布政使司”等所題的頌詞。此石牌坊造型美觀、雕刻技藝精湛,為通海至今保存完好的的石牌坊。

玉溪九峰|詮釋6.16通海徒步名勝境地

財神廟

位於河西城西北面三臺山上,座西向東,面積約一千五百平方米。由大門、廣場、戲臺、天井、月臺、財神殿、南北廂房、靈官殿(單獨院落)組成。

財神廟,始建於明成化年級(約公元1471——1487年),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河西知縣李維藩增修,乾隆、光緒年間擴建,並撥田糧、租稅作維修資金。

財神殿為主殿,立於2米高的臺基上,單簷歇山頂,樑架為穿鬥式,堂前簷枋與第二層簷枋之間捲棚頂連;明間、次間簷柱各用古鏡式青石柱礎,簷下如意斗拱重疊,無彩繪;殿前方形月臺,砂石鋪砌;南北廂房各五間,與對面的戲臺連接,構成一大院落。該殿建築雄偉壯觀,殿堂內塑財神爺(趙明公),是人們所崇敬的殿堂,有聯雲:“財帛要取之有道,良心無愧,能安睡席枕;神聖乃公而無私,善念有靈,不福佑邪惡”。惜戲臺被火焚燒,2005年重建,為樓閣式雙層磚木結構,瓦屋面,桃簷兩角,安裝花窗隔門,面闊12.35米,進深9.8米,高8米。原戲臺口有一聯日:“千萬場秋月春風,彈指間,蝴蝶夢來,琵琶弦上;三百副金樽檀板,關情處,桃花山底,燕子箋前。”

在財神殿左則是靈官殿(今改為大佛殿),為單獨一院落,寺宇小巧玲瓏,主殿造型別致,為“品”字型樓閣式單簷廡殿頂,樑架為穿鬥式架構,南北廂房各兩間,與前殿連接構成單一院落。殿堂內塑四大天王、彌勒、韋陀、觀音、釋迦麼尼佛像。也是人們所崇敬的殿堂,殿堂內有一聯雲:“朝山拜佛,要心正意誠,菩薩方顯靈感;燒香磕頭,若為非作惡,佛祖不予慈悲。”

財神廟至今仍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

玉溪九峰|詮釋6.16通海徒步名勝境地

德康路

德康路,象徵德才兼備、健健康康享受人生。德康路由河西社區老年人協會組織修建,雲海瑪鋼廠贊助,群眾自籌。德康路源於圓明禪寺至窩底塘河公路邊,全長650米,路面採用水泥沙磚鋪砌。目前,德康路成為美麗河西的一大景觀,融登山、健身、旅遊、觀光、休閒為一體。

玉溪九峰|詮釋6.16通海徒步名勝境地

螺峰山

螺峰山位於河西鎮,是通海最高峰,海拔2441米,山靈水秀,風景宜人,因其形狀像婦女的髮髻而得名。

玉溪九峰|詮釋6.16通海徒步名勝境地

河西文廟

河西文廟,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西鎮內東南部,始建於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於明成化七年治所遷此後重建。

玉溪九峰|詮釋6.16通海徒步名勝境地

大佛寺

大佛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河西城正中,又名“大興福寺”,始建於元至正年間,保存著元、明代建築風格,是通海縣遺存最早的建築物。

玉溪九峰|詮釋6.16通海徒步名勝境地

河西古鎮

河西古鎮,形狀似鳳凰抱蛋,又似杏葉,充滿生機。古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蹟遺存豐富,人才輩出,有三家省級文保單位,四家市級文保單位,十八家縣級文保單位,2013年被雲南省政府擬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14年擬名為國家級傳統村落。河西古鎮,四道城門意義深刻,明崇禎六年(1633)改建成石城,周圍2.3華里,城牆高一丈餘,厚數尺,雉數白,開四門,東門名朝陽,南門名迎燻,西門名聚奎,北門名拱極。

玉溪九峰|詮釋6.16通海徒步名勝境地

圓明寺

位於縣城西北15公里,離河西鎮駐地僅1公里許的普應山麓。風光旖旎,古樸典雅,景色清幽,始建於元至正年年間(1341-1368)。明洪武、宣德、景泰各年間曾擴建修葺,清咸豐六年(1856)因戰亂被毀。光緒十四年(1888),先妙禪師圓泰募資重建。圓明寺殿姿崔嵬,依山就勢,逐級疊層,四進一大院,結構巧妙,配有樓、閣、水榭,規模宏大。院內有歷代遊客詩人、著名書法家讚頌的匾額楹聯,文化底蘊濃厚。從重建寺至今600餘年,該寺一直是佛教聖地,清代就已成為滇中南的遊覽勝地,建國後是原河西縣首屈一指的名勝,稱“圓明寺公園”,仍是滇南遊覽勝地之一。1964年定為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遊人不絕,1998年11月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