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聊天工具,微信是抄襲還是創新?

作為聊天工具,微信是抄襲還是創新?

注:在6月23日的創投理想國線下分享會上,陸樹燊(微信團隊創始成員,現為小鴻科技 COO 及公號“行者慎思”創作人)基於微信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決策,提供了一些他的思考,他從幾個角度切入:微信作為聊天工具、內容生態、操作系統、現金牛。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42章經”,部分章節。

這些年來,中國互聯網很少有像微信這樣影響巨大的產品。因此,今天我想基於微信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決策,提供一些思考。我會從四個部分分析它:

1)用戶在微信發展早期對它的定位:聊天工具;

2)本週引發最多討論的問題:朋友圈和公眾號的內容生態;

3)微信的商業化探索。2013 年騰訊年會,總裁劉熾平喊出了這個口號:微信商業化的元年到了;

4)最後,微信有好幾年沒有動作,滿世界都在說微信老了,於是才有今天的第四部分:小程序。

每一款產品的誕生都有它的特定條件。在分析微信的時候,我們不能輕易地說:“如果不是張小龍來做微信......”,或者 “如果微信團隊之前沒有做過 QQ 郵箱......” 。這種推理是沒有意義的,人沒法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微信的發展,與團隊之前在 QQ 郵箱上的努力有非常大的關係。QQ 郵箱所經歷的嘗試,成為了微信團隊策略曲線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寶貴的經驗,加上張小龍自己對社交產品、聊天工具、生態的理解,才有了微信在短短几年中的崛起。

我們先來簡單回顧微信的早期定位:聊天工具。

今天,大家每天用微信基本上還是用來聊天、發文字、發圖片、發語音。從版本發展來看,1.0 到 2.0,微信圍繞聊天工具完善了基本功能。2.0 之後的 2.1、2.2、2.5、3.0、3.5 全都在幹一件事情:讓大家加更多的好友。

作為聊天工具,微信是抄襲還是創新?

當時還有很多別的聊天工具:阿里有來往,運營商有飛聊翼聊沃聊,360 有 “口信”,這些產品都完成了微信在 1.0 和 2.0 版本時期做的事情。不同的是,微信在 2.1~3.5 版本中完成了關係鏈的奠定,樹立了今日的護城河:用戶關係鏈。

4.0 版本,微信迎來了朋友圈和公眾號,整個生態初具模型。4.2 視頻通話,4.5 實時對講,這些是對聊天工具的簡單補充。

5.0 版本,微信加入了遊戲中心、微信支付、表情商店。這三件事情的目標都是賺錢。5.4 版本微信開始支持全局搜索,6.1 版本微信紅包誕生,6.5.2 版本小程序正式發佈。

在簡單回顧後,我們進入第一部分,作為聊天工具的微信。

作為聊天工具,微信是抄襲還是創新?

這是一個很敏感話題,微信的 “按住說話” 參照的是 Talkbox,但基於用戶通訊錄建立社交連接,這點參照的是 Kik,這款 App 當時在美國兩週時間席捲百萬用戶的時候,靠的就是通訊錄的關係。

在 PC 互聯網時代,中國互聯網產品是沒有通訊錄關係的。郵箱都有通訊錄功能,但中國人不愛用郵箱,更不愛給通訊錄加備註,所以查找聯繫人的效率很低。

移動互聯網讓用戶的手機變成了電腦,手機通訊錄第一次可以被軟件平臺抓取。Kik 當時就靠抓取用戶通訊錄來進行病毒傳播。

但微信一開始不幹這個事兒,它覺得可以用 QQ 賬號來打通用戶關係鏈。它做一個手機軟件,輸入 QQ 賬號就可以把所有好友都導進來(如果對方也有微信)。很可惜,這個策略沒有成功,最後,微信才參照 Kik 做了通訊錄抓取。

微信在推廣 “按住說話” 上也經歷了一些波折。前幾年大家走在路上看到一個人對著手機說話,說一句停一下,說一句停一下,會覺得非常奇怪。這說明對講機是一種需要被教育的使用習慣。

更重要的是,這個功能當時還面臨流量問題。2011 年的流量很貴。 因此,當 Talkbox 等產品對聲音質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微信卻大幅壓縮了語音、圖片的質量,因為微信一直信奉為用戶節省流量的原則。今天很多人對朋友圈的圖片質量不滿意,也跟微信的流量策略有關。

今天大家都覺得移動化理所當然,但不要忘了在 2011 年的時候,電腦端才是大家的主戰場,李彥宏還說過移動互聯網只是互聯網的延伸。

如果微信也這麼想,語音功能這種費流量的功能可能就沒有了,但團隊相信了技術進步會使得流量價格下降,才會 all in 在手機端。

作為聊天工具,微信是抄襲還是創新?

做不做 “消息已讀”?團隊也糾結了很久。一把手、二把手兩個人吵了三天三夜,直到今天看來這個策略還是很奇葩的:除了微信,其他像 iMessage、Whatsapp、QQ、釘釘、陌陌這些通訊工具全做有消息“已讀” 狀態。

做不做 “地圖定位”?這是很多用戶的呼聲。記得當時有一個外企的朋友問我,微信能不能不要做地圖定位功能,很多人會顧慮這個問題,家屬查崗問你在哪裡,發個定位給我,這時發過去就完蛋了(笑)。

微信最後還是做了這個功能,但是用戶可以修改發出的地址。這樣一來,查崗的功能就不存在了。我們不是想取悅這幫有難言之隱的人,而是不想得罪他們,微信只是在還原真實的世界裡的需求場景。

做不做視頻通話?這個功能在 2011 年的 9 月份就已經做好了,比朋友圈都早,但等到 2014、2015 年才發佈,怕運營商會施加壓力。媒體上評論人不斷講微信的視頻通話和語音通話功能會消滅電話,但即便到了今天,微信也沒有真正替代電話。

做不做 PC 版?微信大概到了 2013、2014 年才出現 Web 版。它的名字最早不叫 Web 微信,而是叫 “連接鍵盤”。在它的設計思想裡面,電腦端只是幫你更方便打字的一個鍵盤而已。此外,網頁、PC、Mac 版本全都不允許賬號密碼登錄,因為微信賬號體系背後有一個哲學:手機就是你,你就是手機,人在手機在,手機在人在。如果手機沒了,聊天記錄全部清空。如果微信允許 PC 端通過賬號密碼登錄。用戶離開電腦,有別人替代你收發微信,怎麼辦?

做不做多賬號同時登錄?微信認為賬號就是你,你就是賬號。

做不做濾鏡?一開始做了,後來刪掉了。小龍希望大家以真實的面孔來面對所有人,美顏是個沒完沒了的事情。

微信糾結了這麼多事情,大家還覺得只是簡單的抄襲那麼簡單嗎?喬布斯引用畢加索的名言,好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偷竊(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所謂 “偷”,實際上是學習對方好的 idea,找到精髓。並且不斷探究這個功能是否可取並可為我所用。

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微信到底做了哪些創新,比如移動支付,最早微信肯定是模仿支付寶的,因為支付寶比微信整整早了快 10 年在做移動支付這件事。

支付寶從 2004 年開始就一直在啃銀行,在推動用手機賬號來完成支付這件事情。微信把整個移動支付的流程複製過來的時候,也參考了很多支付寶的框架。

微信做了一個小小的改變。支付寶原來有登錄密碼、支付密碼、淘寶密碼,要用小寫字母、大寫字母、數字組成。這種設計加上支付寶的銀行卡、餘額賬戶、優惠券、紅包、集分寶,對用戶的門檻非常高。微信全都不要。卡就是默認一張銀行卡,沒有優惠券,密碼改成 6 位數字。

想明白微信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先得搞清楚微信當初最想要什麼。

首先,它最想要的是綁卡用戶。其次,它要抓住下沉用戶的心。支付寶的早期用戶來自淘寶,是全體網民中比較先進的。但微信要面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他們怎麼可能記一個非常複雜的密碼呢?但 6 位數總是能記住的吧。

微信支付起來最早靠的是滴滴打車。如果沒有這個改變,當用戶趕著下車付錢的時候,他還在手機上輸密碼,某一位數字密碼輸錯了,司機就只能關起門來請用戶掏現金,那移動支付這個事兒就不用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