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足協啓動外教選聘計劃 圈定一世界名帥帶國奧

曝足協啟動外教選聘計劃 圈定一世界名帥帶國奧

配圖

記者陳永揚州報道 6月23日,“我要上奧運”總決賽在揚州打響,四支參賽隊全部亮相。

比賽規格很高,比如中國足協黨委書記杜兆才親自督戰,魯能多位老總也親臨賽場,比賽緊張激烈,中國足協U21選拔隊和魯能U21隊的比賽中,兩名隊員在激烈對抗中受傷,一人下巴開裂,一人鎖骨脫臼且後腦外傷。

[買競彩有盈利神器相助!贏錢!] [精選專家觀點足彩穩賺!]

但是,這項比賽的性質,已經在悄然間發生了變化:原本是決出一支冠軍球隊,以其為班底組建新的國奧隊,如今已經演變成鍛鍊、考察和選拔隊員的“期中考試”。

模式設計的初衷

“我要上奧運”的原本規劃是:所有中超和中甲球隊必須組隊參加“我要上奧運”預選賽,選出四強參加決賽,決賽決出冠亞軍兩支隊伍,這兩支隊伍將和此前已經通過國奧訓練營選拔的中國足協U21選拔隊共同組成“三甲”球隊。

三支球隊將在相同的保障條件下分別進行訓練、備戰和後續比賽。2018年6月,“三甲”球隊將迎來“大考”——“我要上奧運”總決賽,通過賽會制比賽決出最終冠軍,並以冠軍隊為班底組建全新的中國國奧隊,備戰2020年東京奧運會。

很顯然,這三支球隊都有可能奪冠,也都有可能成為國奧隊的班底,所以,這個模式最初建立的時候,目的就是“選球隊”。

一個看似設計合理的計劃(其實選球隊的方式不合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變。

變故一:人和“準備不充分”

2017年10月,“我要上奧運”決賽結束,山東魯能和北京人和最終成為三甲隊伍中的兩支,他們和中國足協U21選拔隊組成“三甲球隊”。

然而,這兩支隊伍顯然不都是按照“相同的保障條件下分別進行訓練、備戰和後續比賽”這個模式發展的,其中,魯能U21隊倒是採取了極高規格的保障,以2018年度為例,球隊先後前往葡萄牙、阿根廷進行了海外拉練,在“我要上奧運”總決賽之前,又飛赴韓國進行了最後的拉練,魯能U21的保障條件和中國足協U21選拔隊倒是很相似。

當然,除了阿根廷拉練受益於中阿足球合作之外,魯能的葡萄牙集訓和韓國集訓,都是魯能自掏腰包進行的,魯能方面對此倒是沒有任何怨言,這傢俱樂部一直非常支持中國足協的各項舉措。

但北京人和的態度較為消極。在23日下午進行的比賽中,北京人和0比2不敵上海上港,賽後,人和U21主帥吳忠俊表示:“我們對比賽的準備不太充分,比賽中也遇到了很多問題。”吳忠俊很坦然地承認了他們對比賽的準備“不太充分”,據悉這支球隊並沒有進行高規格的備戰。

不僅如此,北京人和還“非常大度”地把球隊中的幾名核心球員曹永競、孫偉哲、劉博洋都送給了中國足協U21選拔隊,孫偉哲是中國足協U21選拔隊的隊長,曹永競是組織核心。

很顯然,北京人和主動承擔了“陪太子讀書”的任務。

變故二:上港臨時被增補

在原有的計劃中,“我要上奧運”總決賽是由中國足協U21選拔隊、山東魯能U21以及北京人和U21這三支球隊參加的,但進入2018年,中國足協決定增補上海上港U21隊參加。

這顯然不符合規則,儘管足協方面表示上海上港是全運會冠軍隊伍,但這顯然是在規則外臨時尋找的理由。

中國足協的這個做法,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上港U21是國內這個年齡段最好的球隊之一,而決定讓他們增補,不排除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人為操作,其二則是,北京人和的“主動放棄”讓“我要上奧運”總決賽變了味,原本的三甲,變成了“2.5甲”,這怎麼看都不像樣,此時,增補上港,有利於比賽迴歸激烈和精彩。

按理來說,足協的做法會導致山東魯能和北京人和方面的反對,中國足協U21選拔隊作為足協直屬的球隊,沒有反對的資格。當然,“主動放棄”的北京人和自然沒有必要反對,但值得注意的是,魯能方面也表示了支持而不是反對。

這其實就涉及了“我要上奧運”計劃的最重大變革:原來的初衷——也就是以冠軍隊為班底組建新一屆國奧隊——已經徹底被否決,比賽演變為鍛鍊和考察球員。在這種情況下,魯能自然就沒必要去反對上港參賽,反正他們只需要展現自己的特點就行。

變味:從選球隊到選球員

為什麼中國足協把“我要上奧運”計劃,從選球隊變成選球員呢?

主要原因就是,中國足協在新一屆國奧隊的組隊模式上又發生了重大變化。按照原計劃,中國足協或有關方面其實傾向於孫繼海帶領即將組建的國奧隊,而且客觀來講,即便進行總決賽,擁有先天選人優勢的孫繼海和他的中國足協U21選拔隊,實力也明顯超越魯能和人和。

 但2020奧運會的備戰工作任務重,壓力大,經過多方面的考量,中國足協認為,選聘一名高水平的外教,或許可以更好地幫助國奧隊進軍2020東京奧運會。

在此之前,中國足協已經啟動了外教的選聘計劃,甚至,消息顯示已經基本圈定了一名我們耳熟能詳的世界級名帥。

當然,一切都可能存在變數,但有一點毫無疑問,那就是“我要上奧運”總決賽的目的確實發生了轉變,選球隊已經不再是目的,鍛鍊球員、考察球員和選拔球員,才是目前更加現實的目的。

始亂終棄之得失

客觀來講,“我要上奧運”模式的推出有著積極的意義,即便不算北京人和,單單中國足協U21選拔隊、山東魯能U21隊以及上海上港U21隊積極和全面的備戰,就意味著大約有70到80名適齡球員在過去大半年的時間中得到了全方位的鍛鍊,他們飛赴阿根廷、英國、韓國、法國(土倫杯)等地集訓和比賽,球員和更多的強隊交手,獲得了更多的鍛鍊,配合中超聯賽的U23政策,U21球員得到了比以往更全面的成長。

這種成長,一方面為新國奧隊提供了更多的可選之才,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聯賽輸送更好的隊員,這一點是必須給予積極肯定的。

其實,“我要上奧運”性質的轉變也沒啥問題,客觀來講,“選球隊”方式在當初推出時就不太妥當,假如山東魯能、北京人和或者上海上港中的一隊奪冠,單靠他們當中的一支隊伍難道就真能支撐國奧隊的班底嗎?這顯然不現實,即便人員儲備相對豐富的上港和魯能也做不到,畢竟國內大部分優秀的U21球員,其實仍舊在中國足協U21選拔隊裡。

所以,從選球隊到選隊員,在某種意義上是符合了足球規律的。

搖擺中的孫繼海

在23日晚上中國U21選拔隊和山東魯能U21隊的比賽中,當謝維軍為中國足協U21選拔隊首開紀錄之後,孫繼海激動地從替補席衝了出來,第二個進球出現的時候,他同樣無比激動,直到第三個進球的時候,他才稍微平靜了一些。

毫無疑問,如果選拔洋帥,這對孫繼海有點不公平,儘管他連頂級教練證書都沒有,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他做得不錯,比如長沙四國賽,U23竟然抽調了幾乎U21年齡段的全部核心球員,但孫繼海仍舊率隊取得了1勝1平1負的戰績。土倫杯,像黃紫昌、曹永競等這些核心球員同樣被U23國家隊徵調,但孫繼海在土倫杯上1平2負小組第三,最終在全部12支參賽隊中名列第10,其實也很不容易。

應該說,孫繼海最大的貢獻就是,他給這支球隊灌輸、強調的團結、拼搏這兩個核心要求,隊員們完成得非常好,這顯示了他執教的能力,技戰術方面也有可圈可點之處。

在中國足協最終公佈新一屆國奧隊組隊方案之前,我們目前無法給出定論,或許孫繼海仍舊有可能在這支國奧隊中擔任主教練或者重要職務,或者他可能會另有任用。

至於孫繼海,至少到目前為止,他仍舊兢兢業業地承擔著自己的責任,至於未來,年僅41歲的他,路還很長。

轉載自《足球》報(如有異議,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