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琴童是喜還是優?

家有琴童是喜还是优?

小喇叭:劉鴻雁工作室公益一對一微信諮詢進行中(首次免費),需要的家長朋友請留意文末的預約二維碼。

家有琴童是喜还是优?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逐漸意識藝術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重視孩子的音樂啟蒙和學習。孩子看到同學或鄰居家小朋友學鋼琴,尤其是雙手在琴鍵上彈跳多麼歡樂,這個時候孩子和家長都沒有看到學鋼琴背後的“玄機”。

學習鋼琴是一個需要日積月累,循序漸進,不斷提升的過程,當中滿布荊棘,但也充滿驚喜。學鋼琴,考驗的不僅是琴童,還有家長的耐心與熱情。在開始學鋼琴前,大多數父母沒有想到,孩子面對每天的練琴的枯燥無力感,甚至還會“拷問”父母,為什麼我要學鋼琴?為什麼我要每天練鋼琴?為什麼我不能和別的小朋友一樣去戶外玩耍而要練琴?孩子似乎忘記當初是自己“頭腦一熱”,吵著要學鋼琴的。這似乎也符合孩子的邏輯,考慮不了那麼深遠。

那麼讓孩子學習鋼琴之前,家長要做到三思而後行,最好能和琴童家長進行交流取經,也要將學琴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講給孩子聽,而且是個漫長的枯燥的又充滿喜悅的過程,需要有毅力的堅持。

那麼孩子學鋼琴,家長要做到這三件事

1.端正心態

不可以期望值過高,急於求成心,代替太多。如直接幫孩子識譜、標指法等,如此“幫忙”既忽略了孩子基本能力的培養,也形成了孩子懶惰的習慣。

不可以情緒急躁。孩子在學習中難免要遇到障礙,一旦出現一些問題,家長應避免急躁,更不能打罵、懲罰。只要孩子比先前的學習有進步就應當給予充分肯定、表揚。

不可完全撒手不管,聽之任之。初學階段的孩子對手形、識譜等名詞還沒有形成明確的概念,基本上完全靠感覺經驗來學習,因此,家長的陪練雖不是最終目的,但家長引導孩子如何聽懂老師的要求,領會樂曲的內容和彈奏要點,督促、檢查孩子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十分必要。

2.培養孩子獨立的學習能力

鋼琴是一門技藝性的樂器,要想掌握它,不可能立竿見影,而要通過日積月累的勞動才能有所收穫。這種從量變到質變的勞動要靠極大的耐力、毅力完成。所以,從一開始,家長就應該幫助孩子固定每天的練琴時間,實質性成制度化,切不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

此外,還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識譜習慣。在教師的指導下,幫助孩子自己突破難點,找出重點,正確分析趨勢結構化繁為簡,化多為少地有效練琴。

3.幫助孩子建立科學的練琴方法

首先要幫助孩子養成會用腦練琴的習慣,方法老師教,但監督得靠家長,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並分析,找出解決的方法。

另外,培養孩子學會運用聽覺練琴。這是提高練琴效的好辦法。做到會聽,才能找到好與差的區別,找到問題的癥結,同時,注意聽是提高演奏水平的關鍵。

再者,引導孩子會舉一反三練琴,

始其在練琴過程中,避免出現同樣的技術性問題,節約練琴的精力與時間,提高學琴的新鮮感。

這種練琴方法,不但可以滲透到其它的學科學習中,也培養了孩子的堅韌的毅力和品格。“陪練”不僅僅是形而上學的“陪上課、陪練琴”,而是一種綜合的能力的引導和培養。

“陪練”的作用發揮的好,不但可以激發孩子學琴的興趣和能力,還可以對孩子其他學科的課程學習起到有益的輔助作用,相反,若“陪練”不好,則會挫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甚至厭倦練習,其損失恐怕不僅僅是學習本身,而是對學習音樂的興趣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總之,通過家長一段時間的陪練,孩子形成了良好的習慣,掌握科學的練琴方法,自然就會具備獨立學習能力。

孩子不能堅持時應該怎麼引導?

1.保持孩子對鋼琴的興趣

開始學習了,也要保持興趣

。這也是孩子學鋼琴的正確步驟,不能忽略的。興趣是保持學習的最佳動力源泉。練習每一首鋼琴曲都需要重複每個句子若干次,甚至需要練習千百次才能達到教師的要求,一天練下來“成果”往往並不顯著。這時,孩子們往往“知難而退”。作為家長一定要想辦法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家長應鼓勵孩子們參加各種演出、比賽,如經常在家人面前表演、舉行小小家庭音樂會,並適當鼓勵甚至小小的獎勵,都能夠增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1.被強制學習不可取

被強制學習的興趣愛好,會隨著孩子的成長開始有了抵抗。就好像很多考出十級鋼琴的孩子在拿到證書的那一刻,當著欣喜若狂的父母面,發出來的感慨卻是:“我這輩子再也不想碰鋼琴!” 試問,我們練琴的初衷又是什麼呢?是徜徉音樂美妙的河流裡,靜靜品味生活的樂趣,還是一項令人討厭和厭惡的一項苦差事?

在為孩子選擇興趣愛好的道路上,作為家長的我們卻時時忘記了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轉而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2.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學琴

學琴和學習一樣,難在動腦思考。丹尼爾 · T· 威林厄姆是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他在《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豆瓣評分9.3)中說到:孩子不喜歡學習,最大的原因是大腦本身很懶惰,它並不擅長思考。

威林厄姆說,大腦不擅長思考,但卻非常喜歡挑戰,有過程、有反饋的思考,會給它帶來愉悅感。

如果把學琴看作一個挑戰,那孩子一開始其實是興奮的。但錯音、節奏不穩讓枯燥的練習毫無成效,這或許才是琴童沒興趣練琴的根本原因。

孩子天生就是愛學習的,就像呼吸、吃飯睡覺一樣自然而然。從發展心理學來說,4-16歲的孩子正是積累大量知識、對學習充滿無限興趣的時候。他們需要大量接觸外界,調動所有感官體驗,在玩中學習並獲得提高。

3.孩子厭煩練琴怎麼辦?

建議:

1、給孩子安排練琴時間時,家長要巧妙的設計。最好和孩子一起來制定練琴時間表,什麼時間練,練多久,徵得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在練琴時,就有一種責任感,因為越小的孩子越重視“說話算話”的承諾。

家長也可以利用這個對孩子提出要的求進行教育。千萬不要一意孤行,以命令的口吻強求孩子練琴。太過於強求孩子,他當然會產生逆反心理,使孩子產生學琴的恐懼心理。

2、要多表揚孩子的進步。尤其是孩子自覺練琴時,更要大加讚賞,讓孩子充滿信心和榮耀。

4.孩子學鋼琴,家長“圖”什麼?

最初,父母決定讓孩子學鋼琴,都是希望孩子多一些對美好事物的體驗。但是時間一長,不少家長就會忘了自己的初衷,而是覺得孩子應該要參加一些比賽。那些急於把孩子推上頂峰的家長,如果有機會冷靜地重新思考一下,回頭看看學琴路上孩子是怎樣走過來的,就很容易瞭解由於錯誤的引導,導致孩子失去了人生真正應該習得的寶貴經驗。

如果孩子在練習中彈錯了音,明智的家長不應該當場訓斥孩子,而要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父母要不斷地激勵孩子練習的慾望。假設孩子一彈錯就被大人打斷,他們的注意力就會從樂曲轉移到父母的斥責上。由於生怕彈錯,他們就會更小心翼翼地彈琴,這樣就會影響音樂感受。

樂桃桃有話說:

在嘈雜的環境中,絕對產生不了安靜的孩子。音樂原本是帶給人們寧靜清澈的心靈,所以孩子在彈奏鋼琴時,聲量不宜太大,也不要沒有節奏地亂彈琴。要讓孩子知道,坐在鋼琴前要安靜,鋼琴是優美的樂器。而且,在彈奏鋼琴時也要注意,並不是聲音越大越好,而是有一定控制的,自然而放鬆地彈奏。

學習樂器,本身就是一件有樂趣的事。每個音符跳動的節奏,發出的聲音,都會激發孩子內心探索的慾望,學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溫馨提示:頭條號上現有不少家長諮詢兒童心理問題,因三言兩語無法獲取全面信息,也無法有針對性地給出建議。劉鴻雁工作室有免費一對一諮詢服務,預約請加微信號“lhyxinli”,註明“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