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在夏夜狂歡

在一個類似碼頭的空地上,搭著一塊大白布,上面投放著電影。底下人們一排排地坐著,歡聲笑語不斷,在水上還漂著幾隻佔滿了人的小船。這是《天堂電影院》中我喜歡的一個場景,因為它滿足了我對夏夜的渴望:露天電影。

是什麼在夏夜狂歡

還記得在上中學的時候,學校會在天氣允許的情況下,每月組織兩次放電影,在一幢教學樓側邊的草坪上。

在放電影的那天,我們翹首以盼地關注著天氣,晚讀都比平時更大聲了。學校的小賣部也會在那天迎來一個高峰,因為大家好像都喜歡吃著零食看電影。那時候的我對電影還不怎麼感興趣,所以,更多的時候,是和幾個同學在學校遛彎,或者在單雙槓上聊天,藉著電影臺詞聲作為背景。

之後在大學裡,我所在的學校社團組織也組織了幾場露天電影。

看到一則影評說到,在戰爭的影響下,彼時的西西里小鎮上,人們的精神世界極度匱乏,靠著看電影來取得片刻的歡愉消遣。本片也在通過歡快的背景音樂和一干詼諧的人物形象,極力地營造一股歡樂的氛圍,來反襯出背後的精神匱乏。

是什麼在夏夜狂歡

拿我自己來說,中學時代精神是匱乏的,在嚴禁的校園裡,我們一心讀書,每天三點一線,沒有其他的業餘活動。所以在放電影的時候,我們才會異常興奮,沉寂的校園也會在一夜之間異常熱鬧。

大學時代精神是匱乏的,上課自由散漫,下課忙於瑣事。以求放幾場露天電影來尋找安逸舒適的感覺。

現在生活精神是匱乏的,整天鑽於手機,疲於網上社交。雖然現在露天電影很少了,但廣場上的LED大屏幕和街頭歌手也可以製造一派狂歡氣象。

是什麼在夏夜狂歡

阿桑在《葉子》中唱道:“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人們開始把精神上的匱乏與狂歡聯繫在一起。特別是在現今主張孤單獨處的時代,愈演愈烈。但是並不是因為狂歡導致的人們精神匱乏,相反,狂歡可以成為精神寄託,承載人們的精神記憶。

《天堂電影院》其實就是一本回憶錄,它講述了一個離家30年,功成名就的大導演,回到家鄉參加一位摯友葬禮時,所回憶的故事。這一段回憶是他的精神記憶,是他在羅馬賴以生存的寄託。

所以說,是什麼在夏夜狂歡,是我們的精神寄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