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被年轻人忘记的“广昌战役”,拍成了电影《浴血广昌》

逐渐被年轻人忘记的“广昌战役”,拍成了电影《浴血广昌》

1934年,在中共苏区北大门的广昌,由于中共内部 “左倾经验主义” 的错误领导,致使共产党 “反围剿” 的关键一战 “广昌战役” 宣告失败,中共被迫开始了长征的转移。

这段被很多年轻观众逐渐忘记的战役,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浴血广昌》,并作为今年建军节的献礼电影,在8月的第一天与观众见面。

逐渐被年轻人忘记的“广昌战役”,拍成了电影《浴血广昌》

这场战役当时有多惨烈,电影开场便给出了答案:坦克碾过堆满尸体的战场,血肉模糊,天空中不时有战机飞过,远处的炮火声还在继续,而国军的脚步也在步步逼近……

在如此背景下,苏区“赖婆婆”一家的五伢子中,四个伢子都已经参加了红军,四兄弟希望留下的五伢子能读些书,并保留下家里唯一的血脉。然而,在残酷的战争面前,面对兄弟被杀,五伢子弃笔从戎。

逐渐被年轻人忘记的“广昌战役”,拍成了电影《浴血广昌》

不要以为每个男儿在战场上都是雄赳赳的,当真正走上战场,面对你死我活的斗争,面对尸首两处的牺牲,那种害怕,那种不知所措,是别人不能理解的。

电影中的五伢子初上战场的反应生动还原了一个新兵的真实状态。战场上的成长都是带着血的,五伢子几乎是踩着无数人的头颅,浴着无数人的鲜血才成长为了一名合格的红军战士。

逐渐被年轻人忘记的“广昌战役”,拍成了电影《浴血广昌》

故事通过刻画“赖婆婆”一家子参军的故事,通过普通人物的挣扎与牺牲,成长与选择,让观众感觉到了真实战争残酷的同时,也将那个时代里军与民的感情,坚定的革命理想主义等感情传递给了观众。

和以往红色电影选择的战役不同,《浴血广昌》第一次将一场“败仗”搬上了银幕。以客观地视角面对历史上的失意,从立意上来看,确实是不走寻常路。

这样的不走寻常路还体现在电影的冷静克制上。整部电影中,没有“手撕鬼子”的以一挡百,也没有逼入困境后的力挽狂澜,更没有空洞的口号。导演用符合历史的笔调尽可能地还原这场“惨烈”的战争,以及在战争下的人物状态,让电影从头到尾都散发出一种难得一见的“清流”气质。

逐渐被年轻人忘记的“广昌战役”,拍成了电影《浴血广昌》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浴血广昌》的这股“清流”气质并没有获得观众的认可。即使在没有太多竞争电影的档期里,上映一周,并没有获得院线的认可,排片非常之低。不过,从电影的整体来看,市场的低迷仿佛又在情理之中。

没有知名演员为关注度保驾护航,也没有商业化的班底,《浴血广昌》仿佛一开始走的就是高冷的艺术电影路线。虽然在这之前,有过艺术片在口碑的发酵下完成商业逆袭,但这并不属于这部优点和缺点都不突出的红色电影。

逐渐被年轻人忘记的“广昌战役”,拍成了电影《浴血广昌》

完成商业逆袭的《冈仁波齐》

主旋律电影遇冷仿佛是市场常态,但是让人惊喜的是,从最近几年的华语影坛里的主旋律电影来看,大家又似乎找到了主旋律电影的正确的操作方式。

逐渐被年轻人忘记的“广昌战役”,拍成了电影《浴血广昌》

2018年春节档,以也门撤侨为背景改编的商业电影《红海行动》与观众见面。凭借着堪称好莱坞的制作特效,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蛟龙出动,扬我国威”的情感内涵,该电影的票房在一众电影围攻中杀出重围,取得了超越30亿的票房的同时,更是打破了春节档向来只欢迎合家欢电影的思维定势。

逐渐被年轻人忘记的“广昌战役”,拍成了电影《浴血广昌》

按商业电影的模式来操作主旋律电影,《红海行动》并不是第一次。早在2009年,为庆祝中国成立60周年,电影《建国大业》就集合了华语电影里的各路大腕,将抗日战争结束到新中国成立的这段历史搬上了大银幕。从主角到配角的清一色的明星阵容,自然也为该电影吸引了众多的关注,最后,《建国大业》以3000万的成本,斩下4亿票房,也是为主旋律商业电影开创了一种新的可能。

当然,主旋律电影并非中国特色,在世界电影史上,主旋律电影无处不在,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电影也比比皆是。《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逃离德黑兰》等电影都曾经是观众心中最为认可的主旋律电影,即使去年上映的《敦刻尔克》《至暗时刻》也一度被看成了是主旋律电影操作的最佳范本。

逐渐被年轻人忘记的“广昌战役”,拍成了电影《浴血广昌》

主旋律电影是可以好看的,只是需要电影人花时间来探索。不过,就在内地主旋律电影探索的时候,北上香港电影人开始的主旋律电影尝试,让中国出品的主旋律电影也有了媲美美国大片的水平。

拿电影《湄公河行动》来说,擅长拍摄警匪电影的香港导演林超贤,将一段事关国家荣誉的新闻故事搬上了银幕。用商业片中惯用英雄主义作为故事箭头,用特效对场景进行升级,用名优演员来完成角色,斗智斗勇中不乏泪点和笑点,最后通过主人公们的身份来完成情感需要。

这种看似在弱化讴歌主题的操作,事实上却是在用一种观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在保证电影完整性,在平衡了主旋律主题,电影本身、观众三者关系的同时,也为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

逐渐被年轻人忘记的“广昌战役”,拍成了电影《浴血广昌》

《湄公河行动》的成功,改变了行业和观众对于中国主旋律电影的认识,让更多的内地观众对中国的主旋律电影有了信心。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林超贤的成功,只是香港电影人拍摄主旋律电影的一个代表而已。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内地观众前后在银幕上看到《十月围城》《我的战争》《智取威虎山》《非凡任务》《湄公河行动》《明月几时有》《建军大业》《战狼2》《红海行动》等主旋律电影,这些电影中,除了《战狼2》来自内地导演外,其余的皆由香港人操刀完成。

经历过香港电影工业洗礼后的他们,用更电影化的方式来操作主旋律电影时,不光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水土不服,反而更令观众耳目一新,让主旋律电影的可看性增强,市场的认可度增高。

逐渐被年轻人忘记的“广昌战役”,拍成了电影《浴血广昌》

在这些成熟的主旋律电影中,我们发现,这些导演并没有刻意烘托国家强大,也没有对故事的内容进行夸张,更没有将配角与剧中对手脸谱化,而是以角色的选择与成长作为主线,将那些想要表达的情感交给观众自己去感悟,这样的手法确实比以往我们看到的抗日神剧要高级得多。

另外一方面,这些电影里,虽然商业元素无处不在,但是在为电影服务的主旨约束下,没有突兀的场景情节,更没有在某个环节突然掉线,导演和制作团队让这些商业元素组合地非常合理。

逐渐被年轻人忘记的“广昌战役”,拍成了电影《浴血广昌》

诚然,主旋律电影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影的创作空间,加之观众对这类题材的认识还趋于保守,单纯地商业化,和完全不商业化仿佛又都被市场证明不可行的背景下,主旋律的电影创作需要考虑地很多。

好在市场已经给出了一些可以参谋的例子,相信在未来,这类尝试会越来越多,我们也会看到更多优秀的主旋律电影获得市场的认可。

文 | Samy We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