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變的不僅是人數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快速向城鎮轉移,這就帶來了農村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農村學校入學人數減少的現象,可以預計的是,在未來一段時期,小班化教學將成為農村學校的新常態。

作為地方教育管理部門,我們必須積極應對,構建農村邊遠山區的小班化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小班化教學是指班級人數減少後,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是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過程中,農村生源萎縮自然形成的新情況、新問題。推行小班化教學也是農村學校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現實選擇。

小班化教學是歐美髮達國家普遍推行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美國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探索小班化教學,但美國是按照教育發展需求有目的地推行小班化教學模式,其初衷是為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

我國農村目前的小班是由於學生異動自然形成的,在農村邊遠山區學校推行小班化教學是積極應對新情況、新問題的一種策略,也是在適齡入學兒童數量減少的背景下,對教育資源進行合理分配。通過班級規模的調整,期望能在有限的時間單元裡,提高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提升教學質量,從而滿足家長對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

小班化教學不僅關係到教師教學的變革問題、學校生存問題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問題,更重要的是關係到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問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用新視角重新審視小規模學校,發揮小規模學校和小班的自然優勢,尋找構建小班化教學新模式的突破口,讓小規模學校在困境中“突圍”。

提升鄉村教師實施小班化教學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強鄉村教師的培訓和職業素養的提升,在全力推進脫貧攻堅“一號工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的實踐中,著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過硬的鄉村教師隊伍。

發揮鄉村學區的區域優勢,通過教師走教、連片教研、培訓提升等措施,為小規模學校教師創造多渠道、寬口徑、多形式的學習交流機會,提升鄉村教育的競爭力。

抓好小規模學校文化建設。小規模學校也要同樣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學校的校訓、校規、辦學理念、校風、教風等,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確的辦學理念和目標定位,以文化引領學校發展。在教室空間設置上,要打破教室空間傳統佈局。可以將教室分成教學區、生活區、娛樂區、讀書角等,把圖書、儀器、體育用品等歸到教室的每一個區間;撤掉講桌,讓教師走下講臺,融入學生之中,拉近師生距離,讓教室空間變得更加豐富、有趣。通過學校文化的構建,真正體現“小而美、小而優、小而親、小而活、小而強”的農村小規模學校特色。

強化複式教學。農村小規模學校和小班的出現客觀上會產生複式班,掌握複式教學的方法是每一位農村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尤其在音樂、體育、美術、英語專業教師短缺的情況下,多年級的複式教學勢在必行。教師要朝著“一師多能、一師多藝”的專業方向發展,通過課程整合、師生互動、信息化教學手段的交互使用,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優化教學過程和內容,為學生創設寬鬆、靈活的課堂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探索形式多樣的作業。小班化教學的組織方式,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評價都是圍繞學生個體發展而組織開展的,教學任務基本都能當堂完成。教師可以當面批改學生作業,儘量減少家庭書面作業數量。可讓學生做一些諸如手工製作、畫畫、幹家務、課外閱讀、寫讀書筆記等興趣作業,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拓展課外活動。小班化教學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必須不斷拓展課外活動,如組織學生集體閱讀、開展團隊式家訪,鄰近學校和班級可以開展互訪交流、舉行有較強儀式感的比賽展演等活動,給學生營造一種寬視野、好心情、多見識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從小生活在豐富多彩的世界裡。通過課內課外活動的有機結合,給小規模學校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本文作者伏金祥系甘肅省天水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閆鎖田系天水市教育局幹部)

《中國教育報》2018年09月18日第5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