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事件,層次越低的人越在意!


劉強東事件,層次越低的人越在意!


一個內心豐盛的人,內心自成汪洋大海,絕不會因為天空掉下一顆砂礫而改變其應有的格局。


1


在地鐵上,偶然聽到鄰座兩個男生的對話。

其中一個說:

“這幾天熱搜上都是劉強東,沒想到劉強東會性侵,以前還很崇拜他,覺得自己好Low啊。”


另一個說:

“這下奶茶妹妹,變成了抹茶妹妹”


我轉頭看了他們一眼,發現兩個穿著高中校服的男生一邊玩著王者榮耀一邊聊得津津有味。

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民娛樂的時代,不管自己身上有多少爛攤子沒收拾,我們只關心明星大V又出了哪些醜聞,出軌隊誰又得一分,家暴隊誰迎頭趕上。

咪蒙離婚了,延禧攻略怎麼了、周迅老了,某小鮮肉的人設崩了,明星的風吹草動成了我們每天的談資和樂趣。

各種婚戀節目、改編電視劇為了收視率不斷拉低底線,記錄慰安婦倖存者的嚴肅紀錄片《二十二》甚至被截圖製成了表情包......

各類娛樂新聞佔據了我們的大部分時間與注意力,所有嚴肅的話題、思考都被用娛樂化的方式對待。

蔣方舟曾說過:

“在這個時代,文化變成了一個看似非常喧囂但其實非常沉默的事情。”


看上去人人都在發表著意見,朋友圈和微博永遠不缺熱門話題,但你會發現:

大家關注的信息越來越膚淺、越來越趨向統一,沒有人關心真相是什麼,人們只願意相信他們希望的真相。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裡這樣寫過這樣的一段話:

“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花時間在娛樂八卦上。

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網絡依存症,對各類娛樂新聞上癮、產生依賴,人云亦云,附和跟風,沉溺在虛擬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我害怕長久以往,自己會變成一個透明的軀殼,腦袋空空、沉浸於感官娛樂。

有人說,你的時間花在哪,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格局高的人,不會花太多時間在娛樂上。

深以為然。


劉強東事件,層次越低的人越在意!



2


中國著名作家楊絳曾給一個向她請求解惑的年輕人寫信說,你的問題就在於讀書太少,想得太多。

而有些人的問題則在於,關注自身太少,關注他人太多。

我的朋友程,大學畢業後被男方劈腿,失戀讓她徹底變了一個人。

原本報的英語培訓班也不去了,朋友圈再也看不到她在健身房打卡訓練的影子,原本群裡就屬她最愛聊天,失戀後竟變得沉默寡言了。

偶爾約她出來一次,發現她的所有注意力都在手機上。

“我控制不住自己,真的。”她的眼圈紅得像幾天幾夜沒睡,“我不停地刷新他的微博和朋友圈,就怕錯過他的任何信息。”

“我害怕他上傳和那女的照片,可是我又忍不住不去看,看她到底比我好在哪裡,經常一看就是幾個小時,做不了其他任何事。”

我沉默了。也許失戀過的人都經歷過這種階段,但將時間花在過度關注別人上,實在不明智。

這個時代,我們通過各種社交軟件去窺探別人的生活、別人的思想、別人的當下,然後與自己作比較。

你回到狹小擁擠的出租屋,想起了公司經理,滿心惆悵:“我要是能當上經理就好了,每個月工資比現在翻一倍呢。”

躺在床上刷朋友圈,看到了老同學的旅遊照片,羨慕至極:“嫁個好老公就是命好,不用工作到處旅遊。”

你沉浸在怨天尤人的情緒裡,滿眼都是自身與他人的差距,總是無法感到快樂。

層次越低的人,比起關注自己,越喜歡花更多的時間在關注他人上。

然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人生何其有限。

比起時刻注視著他人,多關注自身的成長,儘自己的一切努力讓生活少點遺憾,才能過上快意人生。

當一個人把他的精力和時間從關注外界轉向關注自身的成長時,才能擁有更高的格局。


劉強東事件,層次越低的人越在意!

3


假如你在森林中看到一名伐木工人,為了砍一棵樹已辛苦工作了五個小時,筋疲力竭卻進展緩慢,你當然會建議他:

“為何不暫停幾分鐘,把鋸子磨得更利一點呢?”

對方卻回答:“我沒空,鋸樹都來不及,哪有時間磨鋸子!”

這像不像捨本求末的你。

我們每天有大大小小的事情要處理,總有忙不完的感覺。

其中,那些雞皮蒜毛的小事佔用了我們太多的時間,讓我們無法集中精力去關注那些更有重要價值的事情。

你有空刷朋友圈,卻沒空好好規劃一下自己的職業生涯;

你有空沉迷於不費腦的網絡小說,卻沒空閱讀經典書籍;

你有空聊娛樂八卦,卻沒空管理一下橫向發展的身材。

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花時間在不重要不緊急的事上。

有句古話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將時間花在磨練自己,從身體、精神、心智到待人處事四個層面,才能增進個人產能,累積其他修養的本錢。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說:

人生最值得投資的時間就是用在磨練自己上。


這種修養功夫完全得靠自己,旁人無法越俎代庖,因為它屬於重要而不緊急的事。

美國管理學家科維提出了一種時間管理理論,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維度進行劃分,我們的事務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個象限:

1.既重要又緊急;

2.重要但不緊急;

3.緊急但不重要;

4.既不重要又不緊急。

我們往往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而把過分的時間花在“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的事情上。

高效率的人會乾脆利落地拒絕生活的複雜性,相比之下,普通人則會對事情的重要性次序有所困擾。

這時你就要問自己一句:這件事是否對我今後的個人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

不刷朋友圈一天不會讓你有什麼重大的損失,而沒空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渾渾噩噩地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職業,則會讓你損失慘重。

不刷網絡小說也許會讓你少了一個娛樂項目,但長久不進行深度閱讀則會讓你越來越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有人說:你天天這麼忙,才是你做不成大事的原因。

唯有將時間的重心安排在重要的事情上,才能拓展自我成長的空間。


劉強東事件,層次越低的人越在意!

4


在作家周衝的文章中看到過這樣一段話:

當你的時間不再用於深度學習,當你的注意力被他人瓜分,當你只看綜藝與電視劇,當你在群體中呆的時間越來越長,當你執行力越來越差,當你評價他人的次數越來越多,當你抱怨越來越頻繁,當你回想往事的頻率越來越高......毀滅就已經發生了。


如何分配你的時間,取決於你。

羅振宇說,未來,在時間這個戰場上,有兩門生意會特別值錢。

第一,就是幫別人省時間。

第二,就是幫別人把省下來的時間浪費在那些美好的事物上。

能夠掌控時間的人,才能掌控自己的一生。

這座城市,一半人在拼命,一半人在認命;一半人在搶時間,一半人在耗時間;一半人在燃燒青春,一半人在虛度青春。

你願意做哪一半的人?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