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極地旅遊論壇在京舉辦 凝聚共識促推極地旅遊可持續發展

第二屆極地旅遊論壇在京舉辦 凝聚共識促推極地旅遊可持續發展

8月31日,由中國旅遊協會、中華環保聯合會主辦,執惠承辦的“2018第二屆中國極地旅遊論壇暨全球極致生活探索嘉年華”,在北京隆重舉辦。

此次論壇主題為“敬畏與使命”,共邀請50餘位國內外極地專家、200餘家高端旅行服務商、高端戶外裝備/設備製造商及經銷服務商等極地旅遊相關機構等,圍繞極地旅遊產品迭代升級、市場擴容和極地生態保護、產業整合滯後、品牌建設乏力,以及如何促進極地旅遊乃至我國整個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等議題,進行了積極有效研討。

目前極地旅遊的內涵和外延已大為擴展,已由單純的南北極延展至極地、海洋、沙漠和山川等極致稀缺資源下的高端定製旅遊,冰雪、露營、登山、越野、探險、深潛、狩獵和速降等高端戶外特種旅遊也被囊括其中。

比如攀登珠穆朗瑪峰即為極地旅遊的一種,尼泊爾發現了其中的市場機遇。尼泊爾駐華使館公使銜參贊哈利斯昌德拉·吉米瑞在論壇演講中表示,尼泊爾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與西藏通過航空和陸路連接的國家,同時也有出入喜馬拉雅山脈的相關服務,因此中國遊客在西藏旅遊時可以將尼泊爾也放入旅程中,提高旅程性價比。為吸引中國遊客,尼泊爾為其提供免籤政策。

不過整體而言,南極遊與北極遊目前仍最具代表性,中國客群也正日漸擴充。以南極為例,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仍是南極遊第二大客源國,2017年去到南極的中國遊客近5300人次,佔全球南極遊客總人數的16%,人次相比2016年增加34.38%,另相較於2008年的不足100人次,10年間已增長超過50倍。

中國旅遊協會副秘書長佘小殷在演講中表示,中國客群更為細分個性的產品訴求,促使極地旅遊產品逐漸走向迭代升級,而更廣泛群體對獲取高端的極地旅遊資源體驗,以及對深度旅遊體驗的追求,將促推極地旅遊市場發展繼續上揚。

執惠創始人兼CEO劉照慧也認為,現在的消費結構出現了新的用戶群體,新的消費、體驗、場景需求,包括新的產業結構變化。在做極地產品時,需要和產業鏈互動起來,在理念上要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包括對新的主力群體、新的消費方式和新的消費場景的理解以及對新的產業結構和服務的思考。未來的旅遊產業會更加註重體驗、創新產品和稀缺的文化資源,這就需要我們有全新的產業開發理念。

不過,隨著極地旅遊市場的不斷演進,當下極地生態資源也面臨更為嚴峻的局面。北極32度高溫、極地生物的生存系統遭受更大破壞,南北極作為全球氣候的調節器功能已逐漸弱化。市場發展與生態保護如何權衡取捨?

本次論壇主題定為“敬畏與使命”,即更為突出極地生態保護的緊要性,引起更多重視,並希望在業內形成一種平衡共生的意識及行動。佘小殷說,我們要敬畏自然,敬畏極地、海洋、山川、沙漠的原生態環境,保護它們並促進極地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的使命所然。

中華環保聯合會顧問馮曉星表示,守護極地環境和發展極地旅遊並非兩個悖論的課題,從產業層面來講,無論是旅遊目的地的維度還是旅遊內容產品的維度,極地旅遊的發展潛力絕非只有經濟因素,更多的是極地可開發的資源承載力、持續力和穩定性,所以極地旅遊迎來的快速發展也意味著極地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基於教育和管理的角度,野聲地球教育創始人、資深南極專家姚松喬認為,極地旅遊一方面要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安全管理和可持續的環保運營,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極地旅遊的一個重任是既讓遊客欣賞這些地方,瞭解環境挑戰,同時要把來的遊客變成環保大使,讓他們最終對極地做出貢獻。

極地旅遊的市場需要更多培育,而不是單純的消費。市場的培育既要滿足人類旅遊的終“極”訴求,也要展現旅遊的終“極”意義,合理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生物間的關係,彼此互促共生才是最終要義。

為推進這一理念落地,推動極地旅遊更健康持續發展,中國極地旅遊論壇組委會在論壇上發佈了《南極旅遊環保指南》。另一創新亮點是,作為此次論壇的組成部分,首屆全球極致生活探索嘉年華也於8月31日同步在京舉辦,並持續至9月2日。其通過場景化打造,營造出南極、北極、冰山、雪原、沙漠等全球極地旅遊目的地,為高端旅行產品、旅行品牌與消費者創造極致互動場景體驗。

據瞭解,為進一步深化極地旅遊的環保認知,推動極地旅遊市場的合作延展,“喜馬拉雅極地旅遊峰會”將於2018年11月5日至7日在尼泊爾舉辦。

作為連續兩屆極地旅遊論壇的獨家承辦方,執惠始終堅持助力文旅大消費產業升級的使命,期許以更多創新之舉,集合更多智力、資源,積極推動極地旅遊全產業鏈的協作聯動,凝聚共識,促推極地旅遊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