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吸走的「活氣」

魯迅的《故鄉》開頭就寫道: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於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

“沒有一些活氣”,這句話說得好,活氣,是一個地方宜居與否的重要的東西。雖然鄉村的硬件的變化不是很大,但是,卻蕭索了,因為,抽空了活氣。

很多地方建築雖然堂皇,但是卻缺乏這種活氣。

一個地方跟一個人一樣,也需要精氣神,需要一氣周流,需要溫通血脈,需要封藏和輸布,需要表裡有序,需要體用互動。因此,並非是肉體的完整就是一個健康的有活力的人,而需要“活氣”。我想,這也是很多地方建設應該注意的地方吧,並非是建築的疊加,景觀的堆砌,還需要它的文脈,它的氣息,它與天地溝通的渠道。

一個宜居的地方,一定是可以用“活氣”滋養心靈的地方,在這裡不僅僅是住,而是真正的安居。

被吸走的“活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