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7年的數位化轉型探索,他們發現這才是關鍵!


歷時7年的數字化轉型探索,他們發現這才是關鍵!


被訪嘉賓|長春建工集團信息管理中心主任 鄭麗娟

採訪|珍瑰、王曼曼

文 |珍瑰

來源|易選型(ID:yixuanxing001)

易選型 第 191

從2015年,總理提出“互聯網+”,2016年頒佈“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2018年總書記提出建設“數字中國”。短短几年間,這些變化帶給企業的思考如過江之鯽,但所有的變化都在告訴我們一件事:變化是往前的,退不得,退,就是死。


1

數字時代生存術

國際數據集團IDC中國副總裁、首席分析師武連峰曾提到一個觀點:“尤瓦爾的《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這兩本書裡核心談到,人類最大的一個優勢其實是

虛構故事的能力。通過虛構故事讓人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不管是宗教還是其他信仰,然後形成大規模協作,這是人類區別於所有物種的一個點。所以,我們看到數字化轉型進程中,IT廠商在推、政府在推、諮詢公司在推,大家都在推的時候就會形成共識,形成共識之後就很容易實現大規模的協作,這一點是最重要的。“

幾年前,科幻鉅著《三體》首次提到的“降維打擊”似乎可以作為“由虛構到大規模協作的典範“。書中是這樣描述太陽系被降維打擊直到毀滅的:“外星人與地球人大戰,使出了最終極的武器,先改變自己的維度,把自己從三維生物降低到二維生物,然後用一種二相箔,把整個太陽系的維度降低到二維,人類都被壓縮到一張紙上…”。

於是,“降維打擊”這中利於競爭的“毀滅性”思維被迅速推動到了整個互聯網江湖,技術、產品、運營、價格、聚焦等等層面上的“降維”將傳統企業打擊的面露苦色。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小米在價格、質量、聚焦度等上面完成了一個完美的降維打擊。

但是,現在誰還在談降維?曾經界限分明的“高維”“低維”早已被如今的多維世界代替,小米也已從“簡單極致口碑快”完成了生態圈的立體維度的升級。多維世界中,“人”才是主角,現在我們總說的賦能員工、以用戶為中心皆指於此。

多維度的世界裡,這個詞才是生存指南:「數字化」

對此,陳春花教授有犀利的觀點:

“之前所有的技術革命都是淘汰工具、轉換流程、更新管理模式,創造更大的新需求和市場新的生存邏輯。但這一輪技術、數字和知識帶來的巨大變化是把人淘汰掉,這是我們遇到的最大的一個挑戰和危機,但也是我們擁有的最好的機遇。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數字化生存就顯得極為重要。”


隨著數據化、在線化、網絡化、協同化、信息化、雲化、智能化的融合,2018年也成為了數字化轉型的元年。

IDC是這樣定義數字化轉型的:

“利用數字化技術(例如雲計算、大數據、移動、社交、人工智能、物聯網、機器人、區塊鏈等)和能力來驅動組織商業模式創新
商業生態系統重構的途徑和方法。其目的是實現企業業務的轉型、創新、增長核心是業務的轉型,目的是讓更多的人達成共識,實現協作。”

延伸閱讀:《5年後,80%的企業增長都靠它!| 豐田迪士尼都在狠抓》

2

請先以核心業務為頭站

“數字化”這個詞兒一上來很容易摸不著頭腦,如果將它分解,提取關鍵詞後,反倒更容易落地。如馬雲所說,我們已經步入的智能世界,是基於這些新的要素——互聯網即生產關係、大數據即生產資料、雲計算即生產力。當我們走訪長春建工集團,其信息管理中心主任鄭麗娟女士就把對數字化的認識融入到了企業對信息化上的摸索和進程上,而核心脈絡則是:大數據。

[Tips:長春建工集團是建國初期就建成的國有企業,集建築施工、房地產開發、建材生產、建築設計、建築裝飾和技術研發為一體的集團企業,目前有13家子公司,52家分公司,年施工能力是1000萬平方米。2012年至2013年間,長春建工的工程項目開始從長春遍佈到全國各個省市。]

長春建工的7年信息化探索

信息管理中心主任鄭麗娟女士出身於工程管理,在和她的對話中,從其言談舉止和思維方式中,我們得以窺見中國企業信息化發展過程中CIO的角色轉變:更為務實和落地,一切從企業業務和目標出發。

談到企業信息化的目的,她認為,對於建築業來說核心的關鍵流程是工程管理,如果工程管理過程中缺失信息化的支撐,將導致各個鏈條信息不透明,直接影響管理時跟蹤和企業決策。所以,其高層一致認為應該有一套信息化軟件先將工程管理鏈條初步搭建起來。

但在2012年初的這個時間點,周圍還都沒有信息化的概念和嘗試,於是他們想著可以先從工程管理的核心痛點出發,即解決領導審批的問題。於是以電子審批、流程審批為鏈條,建工集團做了基礎的信息化搭建

初心之後,他們也有長遠規劃:“由於企業的長期發展需要,我們在搭建的過程中,會考慮

信息化平臺的長效性和延展性問題“

眾所周知,21世紀初乃至很長的一段時間,彼時市場上的很多軟件公司都以財務見長,對於注重工程管理資金問題的他們,忍痛推掉了當時幾家老牌軟件公司,接入致遠平臺搭建了自己的協同管理軟件系統。這個系統在他們的信息化萌芽階段將流程審批應用到日常中。

這裡有一個企業管理中常會遇到的小插曲,那個時候的軟件應用對員工們來說並不像今天一樣簡單、容易上手,他們對從紙質辦公到軟件的轉變非常排斥,以至於大半年的時間裡使用人數寥寥無幾。但2013年6月,長春建工領導層要求所有行政管理以及審批鏈條必須拿到協同管理軟件系統上來應用,並漸漸的將企業基礎管理鏈條也融合到了平臺上。

2013年末,其已達到日常行政管理和工程鏈條的基本審核,如合同、投標等的信息化。

隨著業務的深入和對信息化認識的不斷加深,鄭麗娟在娓娓道來中堅定了這一點:“這麼說吧,這些年的信息化建設為我們的發展變革真的注入了很多新思維,最直接體現的就是

企業大數據體系的建立,它將我們的信息資源和內外部數據真正融合。”這段話也引出了貫穿集團信息化建設的關鍵詞:大數據

而進入2014年到2016年這一階段,正是長春建工的信息化發展快速提升的階段這三年間,在做好基礎應用之上,結合其工程管理的深度以及幾年之間不斷變革的需要,他們對信息化做了不斷的延伸和發展:結合工程管理的深度開始搭建業務數據平臺,通過數據管理及平臺搭建,企業的工程管理鏈條和綜合管理鏈條已初具雛形。

到2017年初,其信息化建設正式進入延伸創新階段,這個階段他們對分公司、項目和子公司的管理有了整體延伸的需求,所以這一階段他們搭建成了工程精細化管理鏈條,更覆蓋了人力資源管理等涵蓋整體經營管理權的鏈條式平臺,如人事管理系統、法務管理系統、資金管理系統、成本管理系統、檔案管理系統等,

從而搭建出了集團的整個大數據協同平臺。

信息化的角色應該是什麼?

“它應該要切實的為經營管理以及企業未來發展戰略做一些實際的東西。這些實際,是為決策層提供第一手的數據資料,足以高效而精準的達成決策的執行。”

我們重新回到數字化轉型的最終目的,我認為在於企業的增長,其表現有且僅有兩點:降本增效、創新升級。前者在於企業原本業務的深耕,後者在於新業務的拓展。在長春建工的信息化發展過程中,於前者降本增效中達到深化。

3

精細化管理、人才和績效

在過往的企業探訪、案例研究中,我們發現,行業壁壘也許無法跨越,但管理的本質一直相通,效率問題、人才問題、激勵問題,永遠是企業面臨的三座大山,如何“跨越山丘”?

建築業的精細化管理

精細化管理的基本要義在於“戰略的有效貫徹並環環相扣的有效執行”。

但工程管理牽扯的人、事、物極多,是非常複雜的過程,項目、安全、質量、人員、資質、證件等等不一而足,長春建工的創新之處在於將項目的管理人員和人力管理系統進行了搭建。它將每個項目的項目經理以及十大員,諸如安全員、測量員、質量員等信息錄入到項目庫,每個新的工程項目所需配備的建造師和項目經理,哪個符合這個項目的要求、哪個勝算更大等等,都可進行“智能數據篩選“。

比如某個項目一來,把要素輸入到查詢系統中,符合要求的建造師就會出現在屏幕上,然後再進行具體篩選,綜合評斷後,選擇那位最為適合、最能達到項目管理要求、最能保證中標率的建造師來進行投標,由此保證經營的暢通性。

高績效來自於什麼?

當鄭麗娟女士告訴我們長春建工從2016年前的200多家分公司,整合到現在的52家時,我們非常吃驚,更為驚異的是分公司縮減了近四分之一,產值卻翻了一番、經營效益翻了兩番!

這裡出現了兩個問題:為什麼業務要大幅度裁撤縮減?為什麼縮減後產值卻逆勢增長?

這都源於2016年6月,長春建工對分公司考核系統的自主建設(即致遠互聯的CAP業務定製平臺,客戶可自主搭建多業務體系,不需要代碼開發和實施),各職能部門將通過考核系統圍繞職能要求對分公司進行考核,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發現問題後觸發表單,並將數據自動上傳到平臺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各分公司排名和排名差距的依據。

通過這個動態的考核鏈條,總公司對分公司的經營現狀、盈利和管理問題等全盤掌握,鑑於此,便可為分公司量身定製長遠的發展規劃。

希望搭建適合自己企業的信息化系統,請點此申請

所以高效的管理一定是建立在對管理深度的不斷挖掘上。在數據管理鏈條達成的業務閉合中,由200多家到52家到效益翻倍,即是信息化系統和數據決策所帶來的高效率和高產出。有個詞怎麼說?“少即是多”,少不是沒有,而是精緻結構精簡流程,使得每個流程點的價值最大化,最終帶來指數級增長,可謂“多”。

“人”的問題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在人才管理問題上提出過一個觀點:“要鼓勵公司內部的信息透明”。


而充分的透明是賦能和激勵的前提。

在對人才管理的專業性上有要求的建築行業,人才是大問題,長春建工的法子很值得玩味:引入了看似傳統的工作日誌,新意則是將其公開化。(這也是他們自主建設的一個模塊,用CAP平臺搭建的人才管理系統)。

各個部門每月初要將工作計劃上傳至系統,並在月末對計劃做出評價,同時設有監督部門考核,這是對部門部長的要求;對每名員工,上至董事長在內,每天下班後需書寫工作日誌以及執行情況,所有的工作日誌對大家透明公開,並於每週評選優秀日誌,他們將根據工作日誌來評價崗位設置的合理性以及動態調整每個員工的工作情況

。值得提的一點是,工作日誌加入到了績效考核中,不僅對優秀工作日誌員工進行獎勵,還將作為內部競聘上崗時的加分項。

一個簡單的工作日誌,有效提升了長春建工的人才管理、績效、激勵和培養等問題。但這也只是一個點,像很多企業的趣味式培訓、遊戲化競爭等人力資源管理形式也是數字化轉型的體現之一。

4

再談管理

在對長春建工數字化轉型的剖析過程中,一直在提兩件事:一是大數據,二是管理。

我們不妨進一步來看,從上世紀80年代的下海潮開始,歷經改革開放、“民進國退”或者“國進民退”,從信息化再到移動互聯網,管理問題不一而足: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認為管理的本質在於激發和釋放每一個人的善意;陳春花教授認為管理的本質是實現員工的自我領導;華為任正非對管理的理解在於洞察人性,激發生命活力和創造力;中化集團寧高寧強調,在真正的管理學裡,人就是全部。

不管是大師還是學者教授、一線管理者,“人”永遠是重中之重,所以從鄭麗娟的角度來看,她認為管理就是“人”的執行力的落地。

由於企業涉及到四級管理體系,所以從高層的戰略發展角度來看,需要強有力的執行力不打折扣的灌輸下去,而數字化的發展,無疑對“人”形成了極大的助推作用。

“執行力又是什麼?就是要腳踏實地的去做。” 鄭麗娟女士做了強調。

所以,從2012年開始接觸信息化至今,7年來他們一直保持低調並腳踏實地的循序前進,雖然數字化的探索才剛剛開始,但我們可以清晰的預見,他們的核心目標“希望建設一個覆蓋全管理經營鏈條的數據化平臺”一定會達成

從目前來看,從最開始的信息化建設初心到整個大數據平臺的架構搭建完成,它的深度和廣度也正每年隨著企業改革的延伸層層遞進,可喜的結果正印證著這句:

一切從企業業務和目標出發。

申請試用:致遠互聯協同管理平臺

有一個很老的故事,十幾年前的膠捲行業老大哥柯達,因為對數字技術趨勢的滿不在乎最終宣佈破產時,德國媒體曾這樣驚呼:“在科技面前沒有誰可以高高在上,時代會淘汰落伍者!”

幾年前,我們用“變化”表達此時的市場環境,後來變成“不確定性”,而現在到了“數字化”時代,它比不確定性多了兩個點:技術創新的速度和普及度將變的非常非常快。

而,對技術浪潮的重視以及投入其中,已成企業生死之關。如開頭所言的“數字化生存”。

如何生存?也許你的心裡已有答案。

END

正和島易選型「數字化轉型」課程首次線上直播,加微信469249909進群,群滿截止~~

歷時7年的數字化轉型探索,他們發現這才是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