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甫在自己家乡办学,靖华随之就读,从小奠定了丰厚的汉语基础

1911年,朱阳关义学因有兵乱匪患,暂时停办。曹植甫暂时在自己家乡火神庙办学,靖华仍随之就读。当时吃面全靠自己推磨。父亲想让孩子经受劳动锻炼,隔几天就喊靖华黎明即起,帮家庭推完磨再到学校去。靖华年幼身低,力不从心,帮大人推磨只不过跟上转圈而已。父亲用手指在磨台上写些单词或成语,教他会读、会讲,并连词造句。这样日积月累,使靖华从小奠定了较为丰厚的汉语基础。

曹植甫在自己家乡办学,靖华随之就读,从小奠定了丰厚的汉语基础

1912年,清帝退位。一天,靖华、葆华与曹涵、曹怀、贾玉玺等几个同窗好友,在五里川街上听了有关剪辫子的宣传之后,经过一番争论,下定了剪辫子决心。靖华到亲戚家借来一把剪刀,带大家到河边柳林里,互相帮忙剪去了辫子。母亲发现他们的辫子不见了,便大惊失色地盘问,并说:“辫子乃皇上规定的必留之物”,剪掉了“王法难容”,并“伤天害理”。

曹植甫在自己家乡办学,靖华随之就读,从小奠定了丰厚的汉语基础

植甫见老伴如此害怕,才慢慢放下正阅读的《饮冰室文集》,乐呵呵地说:“孩子们敢于剪去辫子,有勇气,做得对,辛亥革命不就是要改朝换代吗?我若也象他们这样年轻,说不定还剪得早哩!”父亲把两个孩子拉到身边,意味深长地说:“中国人啊,就是太迷信皇帝。一个堂堂正正的脑袋,为什么非要拖条尾巴呢?”就在宣统退位后的这年清明节,植甫带靖华和一群学生到山上踏青,靖华刚上到五里川八大景之一“金鸡报晓”的大小鸡冠山l,就觉得累了。

曹植甫在自己家乡办学,靖华随之就读,从小奠定了丰厚的汉语基础

举目远望,只见重峦叠嶂,如沧海狂涛,想停下来休息。父亲未正面表态,只高声朗读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句,鼓励靖华继续前进。从山上踏青回来,靖华摆出很多怪石和鲜花、奇草,以示满载而归。父亲问他对这次登山有何感受,靖华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大山雄伟、壮观,家乡的山河太可爱了!”父亲说:“你是咱山区的儿子,应当有大山一样的性格。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你长大之后,要走出大山,去见大世面!”

曹植甫在自己家乡办学,靖华随之就读,从小奠定了丰厚的汉语基础

1913年,曹靖华报考卢氏县高等小学。从未离家远行的靖华,背上行李,步行两天到达县城。按照父亲嘱托,他在县城找到了家亲戚家落脚。亲戚见靖华穿戴土里土气,怕考官衣帽取人,取出一套新衣服让他更换,并说明赶考是件大事,衣帽应当齐全。但生性倔强的靖华,却不以为然,他说:“不考衣服考学问,何必如此认真!”功夫不负用心人,这次考试,靖华名列榜首。

曹植甫在自己家乡办学,靖华随之就读,从小奠定了丰厚的汉语基础

县立高等小学为当时全县最高学府。课程有国语、算学、历史、博物、修身、音乐等十多门,这对只读过四书五经的靖华来说,犹如踏进了一个新的王国。他知难而进,埋头苦学。学校没有食堂,远路学生无钱上街包伙,得自己做饭。靖华家乡产麦子较少,主要靠吃粗粮。晚上豆面条,早晨包谷糁汤。柴湿烟旺,每顿饭都熏得他两眼泪淌。多亏他从小吃惯了粗茶淡饭,干惯了家务杂活,对这种苦读生活不以为苦。学校原定三年毕业,但因刚废除四书五经,开设新课,教师力不从心,得边教边学。加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也影响了教学。为保证学完规定课程,校方决定延长一年结业。

曹植甫在自己家乡办学,靖华随之就读,从小奠定了丰厚的汉语基础

1916年靖华毕业前夕,老师以《我的志愿》为题,让学生作文,多数学生写的是,要干一番轰轰烈烈事业,或立志务工经商,实业救国,有的打算投笔从戎,报效祖国。靖华则写道:愿做只报晓雄鸡,把人们从睡梦中唤醒;愿做一根小小火柴,将藏有豺狼的荒野烧它个烈火熊熊;或像一头辛勤的黄牛,默默地吃草,不停地耕种

曹植甫在自己家乡办学,靖华随之就读,从小奠定了丰厚的汉语基础

清末民初的高等小学毕业生,在卢氏山区犹如凤毛麟角,在人们心目中与以往秀才差不多。品学兼优的曹靖华,即将毕业前早有不少人为其奔忙,有的想让他留校任教,有的推荐他为县府督学。但靖华不为眼前名利所迷,决心走出一条新的人生道路。领到县立高等小学毕业证书之后,他按照父亲“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到山外见大世面”的教导,告别了卢氏山城,到当时的河南省城—古城汴梁去考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