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血緣化」之禍——由中國式婆媳關係談到中國式醫患關係

日前讀到一篇談論中國式婆媳關係的文章。這篇題為《中國式婆媳的最大問題,在於強行把彼此當母女》(中國新聞週刊,2017年12月17日)的文章認為:“太愛把彼此當母女,簡直是中國式婆媳的最大問題。”此文中還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文字:“父母子女之間,都開始在尋求相處邊界。而很多人卻在試圖跟婆婆抹掉邊界,硬要讓兩個人刻意親近,以強行營造‘親如母女’的效果,不出問題才怪!”真真是一針見血!

由此聯想到時下令醫患雙方都十分糾結的醫患關係,竟獲得很多啟示——看來“泛血緣化”是造成這兩種關係不和諧的病根之一,就許多醫院來說,不是太喜歡要求員工“待病人如親人”了嗎?

看來首先得迴歸常識。

何謂醫生?他們是掌握醫藥衛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並運用這種知識和技能從事疾病預防和治療的專業人員。何謂患者?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患者是指身心患有疾病,需要得到診治的人。這些都屬於常識性問題,但我們只有從這一常識出發,才能為雙方的正常和良性互動建立一個必備的前提。作為醫生,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心無旁騖地為患者解除病痛是你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患者,當你走進醫院和麵對醫生的時候,你就要根據自己的身份定位,盡最大努力配合醫生對你進行的診治。俗話說即使親兄弟也要“明算賬”,醫生通過提供診療服務根據相關規定收取費用是天經地義之事,患者因診治自身所患疾病,付出相應的時間、精力和財力也屬理所當然。至於人們常說的醫患是命運共同體,其真正含義在於面對疾病的侵襲,雙方的關係類似一個戰壕的戰友,因為雙方都要共同承受與疾病鬥爭的勝敗所帶來的後果——對患者來說,是健康乃至生命;對醫生來說,則是社會聲譽的譭譽和經濟收益方面的影響。醫患雙方的這一特點,與雙方的社會身份完全是兩碼事,萬不可混為一談的。

其次是要謹守分際。

在迴歸常識,迴歸醫患各自的社會身份的前提下,繼而需要的,就是雙方根據其社會身份在互動中謹守分際了。

中國的婆媳關係不等同於母女關係,不論雙方相互接近的願望多麼強烈;中國的醫患關係也不同於以血緣維繫的親人之間的關係,而不論你把“待病人如親人”這句話喊上一千遍還是一萬遍。須知患者就是患者,將醫患關係“泛血緣化”,事實上是一種變相進行自我道德綁架和自設陷阱的不明智行為——須知期望值和滿意度是呈反比的,在醫療效果方面是如此,在醫患之間的情感互動方面亦是如此。一語不合,患者一句:“你把我當親人了嗎”?不把你噎個半死才怪。當然,為醫之道貴在精誠,貴在悲憫情懷,這也是醫界值得珍視的優良傳統,與對方是不是自己的親人沒半點關係。如果繼續深究,我們還可以發現,“待病人如親人”實際上是一種思想觀念上的倒退:作為恪守醫德的醫生,一旦面對患者,其與個人關係的遠近親疏也好,其社會地位的高低貴賤也罷,統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他所具有的,應該是對患者病痛的感同身受;他所面對的,只能是一個亟需通過自己付出精力去為其解除疾病折磨的生命!

當然,就時下醫患關係本身形成的問題來看,“泛血緣化”並非其病根所在。

在這個問題上,目前有兩種值得警惕的錯誤觀念。

其一是將醫患關係不夠理想的原因完全歸咎於醫院和醫生的逐利傾向。這種觀點認為,凡公立醫院就理應保持公益性,但是現在許多醫院在提供診治服務時沒有很好地體現出公益性,背後的原因就在於醫院和醫生的逐利傾向。從這種邏輯出發,醫患關係不理想的責任就被歸結到醫院方面去了,事實上這完全模糊了事情的本質。須知公益性是被一系列政策槓桿撬動的結果,焉能把板子全打在醫院和醫生的屁股上?

其二是上述思想傾向的一種延伸性思維,即認為醫院和醫生的逐利行為,其根源在於將“市場之手”引入醫療領域,從而導致了醫院和醫生醫療服務行為的扭曲。這一觀點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對醫改所謂的“過渡市場化”指責。事實上對目前醫患關係造成負面影響的許多因素,皆因醫療衛生領域的改革滯後於其它領域的改革所造成。只有通過進一步落實中央關於醫改的頂層設計,進一步解放醫療生產力,進一步優化醫療資源的供需配置,才能為優化醫患關係建立最牢固的基礎。

細細想來,作為農耕民族的精神遺產之一,“泛血緣化”至今仍有極強的社會輻射力。它所影響的,又何止於家庭領域的婆媳關係和社會領域的醫患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