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我的價值所在

你可能是一位教師,55歲臨近退休,卻迎來一場教案大改革,感嘆時代變遷;你可能是一個工人,40歲每天仍重複勞動,被工廠新的幾個機器人代替,惶惶不知所終;你也可能在金融審查員的崗位,熟練應用AI,前途無限……在遇上AI之後,一切職業變化皆有可能。

隨著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帷幕拉開,七大“AI+主題”體驗展的大門也緩緩打開。勞動報記者深入探訪參展企業,採訪了七位不同角色的職業人:在AI時代全面到來之前,他們是怎樣看待這一“競爭對手”或“職業助手”?又是如何面對其中的失與得?

AI+教育

“可進行更有創造性、更個性的教學”

被採訪人:孫越(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信息部主任)

智能英文聽說教考平臺、“空間即屏幕”的沉浸式體驗、智能批改……在“AI+教育”的主題體驗展裡,微軟、科大訊飛、英語流利說等17家企業攜一批新的教育場景讓學習變得更快樂、更高效。而這些新應用的到來或將顛覆性地改變教師未來的教學模式。

“與其說AI會代替老師,不如說它是老師們的新助手。”上外附中信息部主任孫越告訴記者,去年底,上外附中與科大訊飛合作,引進了大數據精準教學系統。

這名AI助手,既能出題、又能批題,還能分析出錯點,並針對性推送知識點和練習題,可以讓教學活動更有的放矢。它收錄每一個學生的平時作業、考試試卷,根據學生答題的大數據,判斷出當前最容易提升的知識點,幫助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知識點的精準講解,備課目標更明確。並針對不同學生的掌握程度佈置練習題,逐漸“蠶食”學生們不懂的知識點,由易及難、由淺到深。

有了AI,教師不再是普世教學,而是有精力、有能力、有底氣為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

有意思的是,對於AI的到來,老師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

“80、90後的年輕教師感到很興奮,都迫不及待想要嘗試。相反,40、50歲的老教師就比較牴觸,應用AI教學意味著他們積累了幾十年的教學模式被顛覆。尤其是數理化這些學科老師,壓力最大。”

“就比如我,之前是計算機課的老師,但現在這門課不需要老師上了,00後的孩子本身就是數碼時代的‘原住民’。”他開玩笑地說。

但他認為,人文藝術類的老師就不容易被取代。“AI是智能不是智慧,它還沒有創造力,很難教學生需要創造力、想象力的學科。”

未來已來,面對人工智能的衝擊,也許老師90%的工作內容(準備教案、修改佈置作業)會被AI取代,但在把需要藉助案例積累不斷演算的工作交給AI之後,老師有了更多時間思考更有創造性、更多人文關懷和更多“個體化”差異的教學,發揮“AI無而人類有”的優勢,從而讓教育更有溫度。

AI+健康

“減輕體力付出,為病人提供精準治療”

被採訪人:彭廣衛(上海市第一康復中心康復治療師)

在“AI+健康”展區,將有騰訊、達芬奇、傅利葉等9家企業,從圖像識別、深度學習、虛擬助手、康復管理等方面向觀眾呈現,AI如何成為醫生的“第二大腦”。在這一主題館裡體驗一圈,你會發現,對於醫生來說,有了AI加持,擁有“三頭六臂”、練就“火眼金睛”或許不是天方夜譚。

上海市第一康復中心康復師彭廣衛是這樣為老年中風病人進行康復治療的:他不時蹲下站起,根據病人身旁實時更新的儀器數據,為病人調整腿部綁著的鬆緊帶。“你還是太緊張,眼睛要看前面。”“哎對,像這樣邁腿就對了。”半個小時下來,彭廣衛累得只能扶著腰,但仍然不斷給病人鼓勵,直到治療結束。

這還不是最累的時候。彭廣衛回憶8年前,沒有任何機器輔助,治療完全靠人力。“兩三個人給一個病人做康復治療。靠兩根吊杆把病人吊著,我們在下面,一人一邊抬著病人的腿。常常半個多小時,我們腰都直不起來了,病人實際上才走了十幾米。”同樣的治療時長,在機器輔助下,病人半個小時可以走750米,甚至一公里路。

彭廣衛帶著記者看了一臺上海邦邦科技提供的下肢康復機器人,它能幫助下肢癱瘓的病人重新找到“站起來走路”的感覺。機器人借鑑了平衡車設計理念,同時採用可調式結構和箱式防護,實現智能輪椅、康復訓練、位移機等智能輔助移動功能。“有了它,病人就可以隨意活動,可以‘走’到窗臺看看,也可以在走廊裡來回‘走走’。”

“病人樂於接受這些機器,我們很高興看到這樣。治療師的最終願望就是希望病人能夠迴歸家庭、迴歸社會,既然科技能夠助一臂之力,就是最好的結果。”對於醫療從業者可能受到的職業衝擊,彭廣衛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對於康復治療行業而言,AI技術能夠替代治療師勞力性的工作,但對於病人的精準治療、心理疏導以及治療時的人工誘導,AI或許難以做到。

“康復治療不僅針對病人肌體功能,同時也是對他們心理創傷的治療。”彭廣衛說,在AI輔助下,康復治療師能為病人提供更精準的治療,與此同時,對病人進行心理評估,實時關注病人情緒,與病人互動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AI+交通

“解放了農民,創造飛手新職業”

被採訪人:單濤(大疆無人機教練級飛手)

此次大會中,觀眾在“AI+交通”主題體驗區裡可以登錄無人駕駛系統,感受新時代人車協同的宏大智慧,也可以直擊無人機全自動機場。而自動駕駛技術不僅將變革人類的出行方式,也會加速社會發展和相關行業的文明進程,同時創造出更多新興職業。

例如,隨著農村勞動力短缺、人工費上漲問題的凸顯,越來越多的農業大戶對於無人機植保的接受度提高。植保無人機的專業“飛手”成了搶手的“飯碗”。

2014年,單濤帶著一臺無人機毅然辭去原單位工作,單槍匹馬做起了植保“飛手”。如今他已是國內領頭無人機企業大疆的教員級飛手。

相對於消費級無人機飛手而言,農業植保飛手的專業性更強。飛手除了學習操控和維修無人機外,還須學習農作物主要病蟲草害、藥劑學常識、施藥技術、作業規範等知識。

說起植保無人機帶來的變化,單濤給出了一組數據:若使用人工採摘,一個工人花2個月才能採完10畝棉田。而如果採用採棉機,雖然效率提高了,但機器在掉頭轉彎時非常容易帶落棉桃,形成損耗在5-7%左右。

相比之下,植保無人機無論在效率還是質量上,都遠勝前二者。“一臺無人機,攜帶一桶10升的脫葉劑,一畝地打一升藥水,一桶藥6分鐘消耗完。”單濤說,採棉機一天植保100畝地,無人機則可以做到6分鐘10畝地,效率是採棉機24倍,而植保折損率為0。

如今,越來越多像單濤這樣的年輕人走進農田,成為新農人,他們用科技為農民賦能,重新定義農業生產。

入行4年多來,單濤還有一個感觸:“如果說植保無人機的出現是解放了農民,同時創造了植保飛手這個新職業,那麼植保無人機的不斷升級迭代,也可以說是慢慢解放了我們飛手。”

他說,過去為了精確,一臺無人機作業往往要配備3個人力———1人操作飛機、1人拿著對講機在田地處觀察距離和高度、1人負責藥水等後勤保障。

可隨著無人機技術成熟,如今一架植保無人機配備1人就足以,“無人機飛行的高度、速度、藥量等都能提前定點設置,這在節省人力和工作量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精準度。”他說。

AI+智造

“流水線工人被替代是肯定的”

被採訪人:孫紅(正泰新能源車間質檢員)

在“AI+智造”主題體驗展裡,觀眾戴上AR/VR眼鏡,就能觀看工廠加工組裝流水線全場景,通過時刻在崗的無人機監測戶外機械設備工作狀態。而在真實的製造車間裡,“機器換人”也在加速上演。

在正泰新能源的電池車間,質檢員小孫正在重複一系列動作:將一沓多晶電池片置放於質檢架上,通過機械臂抓取、紅外掃描,她要以秒級的速度去判斷屏幕上這塊電池片是否有瑕疵,並在“遙控器”上按下紅綠鍵。

小孫身旁,裝載了阿里雲ET工業大腦的AI質檢員也在完成同樣的任務。上任兩月來,這位AI“質檢員”24小時無休地對電池片進行質檢。通過深度學習和圖像識別算法,此前,AI質檢員已集中學習了4萬多張瑕疵樣片,憑藉自己的“工業大腦”,它能快速將紅外圖像轉換為二進制語言,將有瑕疵的電池片分類放置,“眼速”是人工的兩倍以上。

傳統的人工質檢平均速度大約在2秒一張,一天要看上萬張紅外圖像,而整個質檢過程需要工人時刻緊盯屏幕,即便一臺質檢機器兩人一組三班倒,手誤、誤判等情況仍不可避免。 但即便小孫和她的人工質檢員同事已經“手腳並用”全力以赴了,AI質檢員的到來仍然帶來了一個殘酷的數據對比:人工質檢的準確率在93%到97%,而AI質檢可以穩定在95%以上。小孫坦言,人工質檢只需判別瑕疵和沒有瑕疵,而AI質檢對瑕疵的分類更細。對於這位另類同事的工作能力,小孫是服氣的。

那麼,AI質檢員來了,小孫擔心自己的工作被替代嗎?答案是肯定的。雖然目前,工廠為保證質檢員的“眼力”,仍然需要人工質檢崗位實行輪崗制。但隨著技術更迭,小孫們又將何去何從?對於這個問題,小孫還沒有想過答案,但她也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在她看來,自己或許可以轉型服務業,或許可以專注一門手藝,“總之是去做一些更需要人性化、不容易被替代的工作。”她說。

AI+服務

“有了機器人,揀貨不再日行5萬步”

被採訪人:馮飛龍(上海蘇寧物流快遞中心經營副總監)

“AI+服務”展示應用分佈在各個場館。它是掃地機器人,也是語音助手;它是物流機器人,也是生活管家。它為人類帶來更好的生活狀態,體現“人機交互、在你身邊”。對於那些散落在各個服務崗位的人們來說,AI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對於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海蘇寧物流快遞中心經營副總監馮飛龍早有關注,他說,“人工智能就在我每天的實際工作中,今後機器人將擁有類人的思考和交互能力,賦能經濟生產和社會生活方方面面。”

在位於上海奉賢的蘇寧物流倉裡,1米多高的貨架自己做著高速漂移、旋轉,兩個貨架如果碰頭了,一方還會主動讓道,就如同兩個人一樣。在這間5000平方米的倉庫內,消費者在網購平臺蘇寧易購上下達的訂單,源源不斷地湧入。

這頭,70713號機器人接到一條新指令。它立即動身,用約每秒2米的小滑步,平移向一個貨架。貨架有6層,其中放著手機、平板電腦等各種貨物。只見70713號直直地鑽入貨架底下,馱起重達數百公斤的貨架後,快速向著揀貨區移動。

那頭,馮飛龍正站在一排白色的分揀箱旁等著它。根據面前電腦屏幕上的空間圖提示,他從第三格取出一款小米手機,又在略低一點的第五格取了一個移動電源。取完貨物後,根據屏幕提示分別放進眼前標著編號的分揀箱,馮飛龍按下一個白色按鈕,表示取貨完畢。

“有了這些機器人,揀貨可比以前快多了。”馮飛龍一邊把貨物放進購物箱裡,一邊告訴記者,以前消費者下單後,揀貨員需要自己到貨架前找貨物。由於一個訂單往往含有幾件、幾十件貨物,揀貨員需要在倉庫內來來回回跑動,“最多時,一天要走5萬多步,相當於一個馬拉松。”

可就算用100米衝刺的速度奔跑,一個小時,一位揀貨員也只能揀100多件貨,一天下來最多揀貨800件。而有了搬運機器人搭檔,他只要站在原地,等著機器人把貨物送到跟前,揀貨速度比過去快了5倍不止。“現在一天下來,算上中午吃飯,揀貨員的步數只在2000步左右。”馮飛龍說。

勞動報記者獲悉,目前,上海蘇寧物流AGV機器人倉中一共有270組機器人。單件商品平均揀貨時間為10秒,整件商品揀選效率超過10倍人工,小件商品揀選效率超過5倍人工,揀選準確率可達99.99%以上。

而對於倉庫一線的操作人員來講,馮飛龍認為,人工智能並不是完全取代人,而是幫助他們在減輕體力勞動的同時又能提高效率。“雖然走路比以前少,但其實有效工作時間則變得更多,”馮飛龍說,“現在,揀貨員需要一直站在操作檯前持續不停工作,不然,一旁排隊等候的機器人就要‘堵車’了。”

AI+零售

“接觸不同環節,晉升通道更寬”

“看臉吃飯”“靠臉購物”等零售活動,將在AI+零售體驗展被遇見。在這裡,深蘭科技、亞馬遜、儀電等10家企業將讓觀眾感受到智能的購物體驗、更豐富的購物場景。與此同時,你還將注意到零售行業的從業者如何被科技重構。

無人系統、自動收銀等技術席捲零售圈後,在滬上一家以互聯網思路開起的網紅便利店———猩便利,收銀崗已完全消失。

19歲的李江原先在全家便利店工作,如今,他是猩便利長寧店的一員。“在傳統便利店工作,收銀佔據了很大的比重。每天工作10—12小時,最吃重的工作就是站在收銀臺前,除了收銀找零外,還需要不間斷熱食。”李江告訴記者,特別是在用早、午、晚用餐高峰時段,要兼顧收銀和熱食的工作,非常忙碌。“在高峰時段消費者排隊十多分鐘是常事,作為工作人員,我們則一刻不停歇,人挪不開腳、連補貨的時間都沒有。”

無人收銀後,他的工作從便利店的收銀員變成了一名“導購”,往來店中有老人、也有年輕人,他需要按照貨架上“下載APP、註冊、掃碼,完成結賬”的順序,指導往來顧客學習如何“自助下單支付”。

相比過去有人收銀的便利店,他認為現在的工作更輕鬆、收入也更高。李江說:“現在我對如何更好地服務顧客有了更多經驗,在工作中也比以前主動了。比起收銀,現在的模式能夠接觸不同環節,晉升通道更寬。”

AI+金融

“運用微表情,知人知面更知心”

被採訪人:郭鵬程(平安金融壹賬通高級總監)

作為“AI+金融”應用體驗區,1號油罐內部被改造成一個無人銀行,圍繞無人理財、智慧風投等方面展開。其中,一個微表情互動的小遊戲,不僅能體驗到人臉識別的趣味,也讓觀眾瞭解到,AI技術是如何輔助信貸員識別欺詐。

“以信貸行業為例,目前業界貸款的不良率較高,金融風險主要存在‘騙貸’行為。”平安金融壹賬通智能金融高級總監郭鵬程,向記者道出智能“微表情系統”的開發初衷和運行原理:當涉及大額的貸款申請時,金融機構在批放貸款之前都會讓信貸面審員與用戶進行一個十到十五分鐘的問答。起初會核對用戶的基本信息,在用戶回答的過程中,金融壹賬通的人工智能技術會為用戶進行一個微表情的側寫,記錄一個用戶回答問題的習慣。

現場演示中勞動報記者看到,一位技術產品經理在微表情識別機器前面,AI機器立即按照他的抬眉、瞪眼、眯眼、嘴角等面部表情進行數據分析。據金融壹賬通資深AI算法工程師徐國強介紹,目前金融壹賬通的微表情技術能識別54種微表情、39種面部動作單元,例如抬眉可分為內角、外角;僅嘴唇就分為嘴唇向上、嘴角上揚、嘴角收緊、嘴角下沉等8個維度。 隨著面審員問題的深入,用戶在回答之後的問題時,若出現了違反他之前回答習慣的情況,例如眼睛從直視屏幕轉為眼睛往上瞟或往腳下看,系統則會為其標記一個異常,當整個面審環節結束後,系統會根據之前記錄的異常次數、等級進行一個綜合評估反饋給信貸面審員。

“如果申請人感到心虛,一瞬間的面部表情變化都會被AI讀取。”郭鵬程表示,人臉的表情由幾百條細微的小肌肉控制,比如眼角肌肉的生物反應等。即便是騙貸者,他的表情也很難做到完全自主控制,非常細微的表情變化也許人類看不出,但機器完全可以。

如果前後差距過大,就意味著從基礎問題到追問環節,此人的情緒、心理變化較大,如此就可提醒面審員此人有一定風險,要做更多地調查,以更好地降低風險。

郭鵬程指出,人工智能的確可以替代金融行業中一部分機械性、重複性的工作,但目前核心業務還是要依靠人類來完成最後的決定性判斷。就拿信貸審核來說,人工智能作為輔助無疑可以起到提高金融機構面審員的效率和水平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