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0:《梁家河》第十集:要做行動上的巨人

點擊上方藍字

“南華警方”

Day10:《梁家河》第十集:要做行动上的巨人

關注我們

Day10:《梁家河》第十集:要做行动上的巨人

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裡,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

——習近平

要做行動上的巨人

“鐵鎖”是武暉的小名。

“來,小朋友,進來進來!”窯洞內,知青對著窯洞門外的武暉輕聲叫著。

武暉沒有動,衣衫破爛的他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他其實也不是小朋友,只不過身材瘦小,顯得小罷了。

那年,武暉14歲,比習近平僅僅小一歲,在知青到來之前,他剛從學校回到梁家河。他是一名初中生。

武暉沒有進去,站在門口聽他們說話。他看知青,如同在看一個新世界。

那時正是寒冬臘月,天氣很冷,但知青們不會燒炕,窯洞內冷得如同冰窖,知青們就問門外的武暉會不會燒炕,武暉說:“當然會了。”在農村,哪個娃娃不會燒炕?武暉這才怯生生地走進了窯洞。

就這樣,武暉成了知青窯洞裡的常客。知青們知道了他的小名叫“鐵鎖”,他也記住了六名知青的名字。

武暉兄弟姊妹七個,家裡人口多、勞力少。當時在農村這樣的家庭是最窮困的。

武暉的小名“鐵鎖”隱藏著一個辛酸的故事。武暉曾有一個哥哥,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武暉出生後也體弱多病,父母就請算命先生為他“保鎖”,所以為他取了小名“鐵鎖”。

“保鎖”是陝北的一種習俗。小孩子出生後體弱多病,就要“保鎖”以消災避難。被“保鎖”的孩子,家境好的,通常佩戴一把銀鎖;尋常人家的,一般用12個頂針串起來當鎖。這個鎖一直要戴到12歲生日時,再舉行一個“解鎖”儀式。

“解鎖”後的武暉仍很瘦小,雖然生在農村,瘦弱的他卻很難適應農村繁重的勞動。即使鋤地這樣別人看來最輕的活兒,武暉也受不了。他經常藉口解手,跑到溝裡坐著,直到隊長叫他,才回去勞動。一開始,他跟知青一樣掙6分,後來有所提高,但從來沒有達到過10分。

武暉個子小,但人很聰明。他很樂意幫助知青與村民消除語言障礙。武暉在學校裡學過普通話,知青聽不懂延川方言就問他,於是他成了知青們的“翻譯官”。

“翻譯官”的角色讓武暉增添了不少自信。因為彼此住得不遠,武暉一有機會就來找知青。除了喜歡聽知青們聊天,更吸引他的還是那些擺在炕臺、窗臺和枕邊的書。

上學這幾年,他除了課本,幾乎沒有讀過什麼課外書,更沒見過這麼多磚頭一樣厚的書。起初,他小心地拿起一本放在炕上的書,一頁一頁翻看。知青們見他喜歡讀書,就對他說:“喜歡就拿去看。”

他借的第一本書是習近平帶來的《十萬個為什麼》。“知道了十萬個為什麼該多了不起啊!”武暉心裡甜絲絲的,走路也神氣起來了。

這本書為他打開了一個認識廣闊世界的窗口。他如飢似渴,興奮不已,再也捨不得放下。餓的時候,他啃著糠糰子,捧著書,覺得平時難以下嚥的糠糰子也好吃了許多。

看完《十萬個為什麼》,他又從習近平那裡借來了《三國演義》《母親》《靜靜的頓河》等。他跟知青們開始有了精神上的交流。

他從王燕生、雷平生身上感受到了率真和坦誠,從習近平身上感受到了低調和務實。武暉說:“我欣賞他們,他們事實上是我的人生座標。”

武暉覺得,正是讀書帶給習近平他們無限的力量。習近平說:“書裡有更廣闊的世界,有更豐富的知識,通過學習,人增長了見識,汲取了知識,就會變得更堅強、更強大。”

在習近平的影響下,武暉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漸漸堅定了上大學的決心。

1973年,他和習近平一同報考大學。成績出來了,他被延安師範學校錄取了。

武暉上學走的時候,習近平送給他30斤糧票,又拿出一件王燕生離開梁家河時留下來的藍色毛領大衣,對他說:“你把這件大衣拿上,到了學校又能穿,又能當被子蓋。”

武暉畢業的時候,習近平已經離開了梁家河。武暉先是被分配到文安驛公社五七中學任教導主任,後調至延川縣教研室工作,其後又下基層,先後擔任城關鎮、文安驛鎮、禹居鄉的教育專幹。但無論到哪裡,他都要求自己少說多做,做行動上的巨人。

1987年,武暉調任禹居中學校長。他沒想到禹居中學跟自己想象的完全兩樣:教室的門窗破破爛爛,在風中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響,校園裡堆著垃圾,長著荒草,磚頭碎石散落一地……

武暉明白了,這是老師人心散了,信心沒了!這是家長對學校失望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武暉第一把火燒在整頓學校秩序上。他制定了嚴格的紀律,自己帶頭執行。學校門口、操場、課堂都是他的監督崗。

他站在校門口,看哪個老師遲到,哪個學生早退!

他站在操場上,看哪個班級喊聲洪亮,哪個隊列步伐整齊!

他站在教室裡,看哪個老師講課精彩,哪個學生舉手積極!

他站在全校師生大會的主席臺上,表彰先進,獎勵優秀,批評落後,懲罰違紀。

不到一個月,師生能按時出早操了,早讀有琅琅讀書聲了,課堂活躍起來了,自習安靜下來了,學生放學有隊形了,教師上課有精神了……禹居中學終於有了學校的樣子。

武暉清楚,衡量一個學校好壞的關鍵在於教學質量。他樹榜樣、立標杆,組織教學觀摩,獎勤罰懶,老師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禹居中學的教學工作迅速步人正軌。

第二年,武暉帶著一名老師到延安市教育局申請到一個教學樓建設項目,並很快實施。不久,一座嶄新的教學樓矗立在禹居中學的校園裡。他又跑到鄉上、縣上爭取支持,配齊了教學設備,師生們歡天喜地搬進了新教學樓。

禹居中學變了,裡裡外外都變了。人們說:“禹居中學能走在全縣鄉鎮中學前列,武暉不容易。”

不容易的事還有很多。1993年,武暉調任永坪鎮教委主任,正遇上全縣狠抓“普六”,要求鄉鎮農村學校“班班都要有教室,人人都有課桌凳”,入學率必須達到99%。

武暉對永坪村支部書記、村主任說:“可以吸引社會力量加入,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

村支部書記、村主任一聽,武暉說得對,就與延長石油公司結成共建單位,很快建起一座五層教學樓,永坪村一步邁過了“普六”關。

按照同樣的思路,永坪鎮多方籌資,所有學校都實現了“普六”達標。

2000年,武暉調到永坪中學任總務主任。四年裡,他與校領導一起,搞規劃、跑項目、找資金,又當協調,又當監工,人不歇腳,腳不停步。一座公寓樓、一座教學樓、一座餐飲樓相繼拔地而起……終於讓永坪中學徹底變了模樣。

2014年,武暉退休了。臨走之前,他獨自來到校園裡,東走走,西望望,捨不得離去。

“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武暉想,他沒有辜負生命的意義!

能人:要想辦法巧幹,避免苦幹

在周圍人的眼裡,劉永耀是個“能人”,心靈手巧,他自已也很享受這個稱號。劉永耀說,他年輕的時候,讓他佩服的人很少。但是,習近平看得遠、想得深、辦法多,讓他徹底服了。

1974年農曆正月,劉永耀接到文安驛公社教委的通知,他被調任梁家河小學校長。那時,習近平是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因工作關係,一來二往,兩人就熟了。

劉永耀記得,當時梁家河小學一共四名教師,包括他這個校長。剛開學的時候,習近平來學校召集他們四人開會,簡短的講話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梁家河要改變面貌,必須要有一批有文化有知識的人才;二是培養梁家河人才的任務就靠老師們了;三是老師們有什麼問題,他可以幫助協調解決。

會上,袁樹成老師說:“我們是從外村來的,吃菜有困難,可不可以給我們劃一塊地,我們自己種菜?”第二天,習近平就在學校外面的一個平灘裡給他們劃分了一塊地。這塊地離河很近,澆水很方便。

老師們被感動了,他們沒想到這個20歲出頭的娃娃書記辦事這麼幹脆利落!當時,習近平正準備在村上辦沼氣,對於這樣一個新鮮事物,許多社員根本不敢想,當然就很難接受。

有一天,習近平和劉永耀談起辦沼氣的事情,說他就是想通過大辦沼氣解決社員的燒柴問題,再用沼液提高土壤的肥力,進而提高糧食產量。習近平給劉永耀講了在四川學習時看到的一個沼氣肥實驗:在同一塊田地裡,取出同樣的土用尿素水、河水、沼氣肥水分別和成三個泥團,在同樣的條件下,讓這三個泥團乾透。這時,用尿素水和成的泥團要用力砸才能碎開,用河水和成的泥團則稍一用力就能碎開,而用沼氣肥水和成的泥團,只要用手指輕輕一壓便碎開了。

習近平說:“我們如果長期使用化肥,就會造成土壤的板結。咱陝北土地瘠薄,若能使用沼氣肥,就能改良土壤,提高產量。推而廣之,如果全世界都能使用沼氣肥的話,既清潔環保,又改良了土壤,這是多麼好的一件事!習近平還說了一句讓劉永耀震撼的話:“人來到世上,就是要為人類辦好事。”

劉永耀說:“社員不理解辦沼氣,你給他們講道理,就像剛才給我講的那樣,他們肯定能理解。我已經被你說服了。”

習近平說:“我已經想好了,先建一個沼氣池,讓社員看到實際效益,再說服就容易了。”

梁家河第一口沼氣池順利產氣,成功點火。社員信服了,更多的沼氣池建了起來。

全省沼氣利用推廣現場會確定在梁家河召開後,劉永耀毛遂自薦:“近平,我在延安參加過美術學習班,有一點兒美術基礎,畫個宣傳畫之類的事能做到。你要是需要幫忙,儘管言傳。”

習近平聽了很高興,指著第一口沼氣池旁的一面窯牆說:“我先叫人將這面牆粉刷一下,你準備在這上面給咱畫個宣傳畫。”

過了幾天,習近平把劉永耀叫到粉刷好的窯牆前,說:“劉老師,就在這上面畫。”

劉永耀很吃驚:“我還以為是牆上的一小塊兒,整個一面牆這麼大的畫,我從來沒畫過。”

“宣傳畫嘛,就是要大。”習近平笑著說。

“那該畫什麼內容?”

“就畫全國人民大辦沼氣。”

“全國人民那麼多,怎麼畫得出來?”劉永耀一時沒了主意。

就畫工農兵學商五個人物,代表全國人民嘛!”習近平脫口而出,顯然經過深思熟慮。

劉永耀便構思了一張草圖讓習近平看。

習近平看了後問:“怎麼是兩個農民?”

“梁家河沒商人,就畫了兩個農民。”

習近平又問:“那學生怎麼扛個鐵鍁?”

”學生正在上山下鄉嘛!”

習近平收起了笑容,說:“學生就是學生,不能畫成農民。再說了,這幅畫上的人物,代表的是全國人民,不只是梁家河人。”

劉永耀這時才明白,自己的眼界窄了,只想到梁家河,而習近平想到的卻是全中國。

草圖修改好之後,劉永耀開始往牆上畫。第一天,劉永耀用兩根椽子綁了一個腳手架站在上面,還沒動筆就摔了下來。

習近平從山裡勞動回來後問他:“今天怎麼沒畫?”

劉永耀說:“差點兒把我摔壞,哪還顧得上畫?”

習近平一看搭起的架子,說:“這不行。要畫好畫,心要靜,手腳要穩。人站在椽子上搖來晃去,怎麼能畫好?”

他回頭對民兵連長石治山說:“你這幾天不要上山了,專門為劉老師服務。”

石治山弄來一塊長條木板,用繩子一綁,人站上去穩穩當當,這樣,畫起來好多了。

幾天後,一幅色彩鮮亮的宣傳畫展現在人們眼前。

習近平看了又看,滿意地說:“不錯,畫得不錯。”

劉永耀說:“畫是畫成了,可是兩邊空白太多,是剷掉還是寫上兩句宣傳語?”

習近平說:“就寫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吧。”

劉永耀一聽,馬上在畫的兩邊寫下了這八個大字。

1993年,習近平回到梁家河,村上的人打電話告訴了劉永耀。劉永耀連忙從縣城趕到梁家河,正好在辦沼氣宣傳畫旁邊與習近平相遇了。習近平指著牆上的畫,笑著對劉永耀說:“你看,當年畫的辦沼氣宣傳畫都快成壁畫了。”大家哈哈大笑。隨後,他倆就在這幅具有特別意義的宣傳畫前合影留念。

畫完這幅畫不久,劉永耀被調回公社五七中學任教。來梁家河之前,他曾在那裡教書。

有一天,劉永耀正在上課,梁家河大隊民兵連長石治山騎著自行車急匆匆來到學校接他,說是村裡正在打壩,柴油機壞了,請他去修理。劉永耀坐在自行車後座上納悶:打壩怎麼還用柴油機?

到了梁家河一看,習近平和社員們正坐在工地上等著。劉永耀趕忙修好柴油機。

劉永耀驚奇地看到,柴油機帶動水泵開始抽水,水從山坡高處把土衝成泥漿,泥漿流到人工築起的兩道土梁中間的凹槽裡,沉澱後形成了壩梁,既省工省力,又結實牢靠。

劉永耀感嘆道:“你咋想到這個辦法?我從來沒見過這樣打壩。”

習近平笑著說:“這叫水墜壩,不是我想出來的,是從報紙上看到的。”

劉永耀讚歎道:“好辦法!好辦法!”

習近平說:“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面臨巧幹和苦幹的選擇,我們要想辦法巧幹,避免苦幹。”

習近平接著說:“像你這樣的人太少了,要不是我認識你,把你請來,今天就巧幹不成,只能苦幹了。你能不能培養一批修理柴油機的人才,為全公社、全縣解決修理柴油機的問題,讓大家都學會巧幹,減少苦幹?”

當時國家號召學生學工、學農,劉永耀回到學校,徵得校長同意,在五七中學辦起了柴油機學習班。

辦學習班期間,劉永耀遇到了許多疑難問題,於是他便利用暑假帶領幾名學生走訪各個大隊的柴油機管理人員,竟然發現了不少“絕招”。他集思廣益,總結出43條柴油機故障解決辦法,油印成冊,發到全縣各個大隊。

這本小冊子深受大家的歡迎。柴油機管理員說,有了這個小冊子,一般問題都能解決,再也不用把柴油機抬到縣城去修了。

年終,在縣上召開的科技表彰大會上,劉永耀獲得了200元的獎勵。

1978年,全縣中學教師轉正考試,劉永耀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用,並被分配到延川中學任教。當時他負責電教工作,主要任務是搞幻燈片教學。他製作的幻燈片課件,曾在延安地區評比中獲得第一名。後來,他製作的“波的衍射”幻燈片課件,在陝西省評比中獲得一等獎。

20世紀90年代,劉永耀的妻子在延川縣南關小學教數學,有一次回家後氣得不吃飯。

劉水耀問:“咋了,把你氣成這樣?”

妻子說:“給學生講小數點移位知識,怎麼講學生都聽不懂,我不會教了。”

劉永耀說:“我給你想個辦法,肯定能讓學生聽懂。”

晚上,劉永耀找來硬紙片,製作了一個教具,只要把教具上的“小數點”向前、向後移動,數值立馬變小、變大,一目瞭然。

第二天,妻子帶著他製作的教具去上課,效果出奇地好。

“全國有多少小學教師需要這個教具啊。”劉永耀對教具進行重新設計,精細加工,做出一個新的樣品,起名“小數點移位演示器”,沒想到一級一級送上去後,竟獲得了國家專利,受到教育部的獎勵,並在陝西省舉辦的第三屆科技交易洽談會上獲得銀獎。

退休後,劉永耀又開始琢磨起節油器。他想設計一個裝置達到節約用油的目的。他的節油器經過多次試驗,節能效果非常顯著,如今正在申報國家專利。

劉永耀的老家依洛河有幾百畝鹽鹼壩地,一直空閒著。2016年,他從南方引進優良荷花品種栽植到這些壩地裡。他說,如果荷花能夠在依洛河適應,他就擴大種植,然後交給村民,讓他們摘蓮蓬、採蓮藕,發家致富。他做不到為全人類辦好事,但是給家鄉辦點好事還是能做到的。劉永耀說:“一句話,那就是人來到這世上,就要辦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