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的20餘封家書 承載三代人69年的濃濃鄉情

1949年前往臺灣的陳金南,35年後終於收到來自湖南老家的第一封家書。從那之後,他陸陸續續收到來自老家的20餘封信,並將它們珍藏起來。這些信,也讓他的女兒踏上尋親之路。時隔69年,陳湘華帶著家書和一枚父親的印章,跨越1600公里來到《等著我》節目現場,見到了素未謀面的親人,讓漂泊在外幾十年的父親最終得以落葉歸根。

半個多世紀不忘湘音湘味 離家35年終於收到第一封家書

陳金南25歲時離開湖南前往臺灣,從此背井離鄉半個多世紀。他給女兒取名湘華——湘,是湖南的簡稱,華,代表中華,道盡了他對家鄉無盡的思念。陳湘華直到現在還清晰地記得,父親退伍後開了一家雜貨店,店裡有塊小黑板。就是在這塊黑板上,她第一次看到了“湖南武岡”這個地名,父親握著她的手,一筆一劃地慢慢教她寫這四個字。所以她從小就知道自己是湖南人。

海峡两岸的20余封家书 承载三代人69年的浓浓乡情

儘管離家已久,父親的口音和口味始終沒變。陳湘華在《等著我》節目中回憶起每次父親叫她回家,就會喊:“妹兒,吃飯囉!”每一次吃飯,桌上都會有一碗辣椒,而且父親還喜歡吃花生,會通過收音機關注湖南的天氣狀況。在她10歲那年,有一天晚上她突然聽到父親在哭,第二天才知道是

海峡两岸的20余封家书 承载三代人69年的浓浓乡情

夢到了奶奶。父親經常給家鄉寫信,可35年來從未有回應。直到1984年,已是花甲之年的陳金南終於收到了母親的回信,信中寫道:“看到兒的全家相片,娘萬分高興,要是能歡聚一堂叫媽媽叫奶奶,那就多熱鬧啊!”又過了四年,兩岸開放探親,陳金南迫不及待回湖南探望家人,才得知母親早已去世,那份回信是親人託人所寫。

20餘封家書承載兩岸守望 血脈親情聯結三代人

在那個通信不發達的年代,信件一來一回,往往需要七八個月,一年也只能收到一兩封。相隔1600公里的一家人,就這樣靠書信維持著聯繫。父親將所有家書都保存在一個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地方。1989年,17歲的陳湘華收到了一封堂兄陳滿生寄來的書信,信中寫道:“我們雖然出生異地,但是我們有共同的祖父、祖母、故鄉、故土。”以前陳湘華覺得只存在於父輩之間的血脈親情,延續到了下一代:“原來在大陸,還有跟我們同輩的兄弟姐妹!”

就在陳湘華盼望著有一天,能跟隨父親回湖南老家時,父親卻病倒了。1992年,陳金南突然重度中風,半身癱瘓,無法說話寫字。在那之後,陳湘華再也沒能聽到父親用濃濃的鄉音訴說家鄉的情景。他時常望著地圖,看著湖南和臺灣相隔這麼近,卻又這麼遙遠。十年後,父親離世,陳湘華想告知湖南的親人,卻怎麼也找不到之前的那些信,沒有了地址,他們就這樣斷了聯繫,至今已失聯26年。

珍藏家書失而復得 女兒跨越1600公里取一捧故鄉的土

父親去世後,陳湘華多年來一直在苦苦尋找那20多封“遺失”的家書,終於在家中一個角落的抽屜裡找到了當年父親珍藏的一疊書信。裡面還有幾封父親的親筆信,他在回信中寫道:“所謂家書值千金,其實這幾十年來天天盼望的,又何止千金,萬金……”陳湘華想象著父親寫下這些信的時候,字裡行間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就好像她現在思念父親一樣。她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先後兩次回到湖南尋找,卻發現老家的行政區劃發生了變更。

海峡两岸的20余封家书 承载三代人69年的浓浓乡情

如今,在《等著我》節目現場,她終於找到了日思夜想的湖南親人,見到了多年前給她寫信的堂兄陳滿生。遺憾的是二伯去世了,他後半輩子戒了菸酒,堅持鍛鍊,只盼著能等到弟弟一家人回來,就這樣一直堅持到去年。陳滿生為妹妹帶來了湖南老家的花生,陳湘華嚐了一顆,和當年父親帶回臺灣的是一樣的味道。

海峡两岸的20余封家书 承载三代人69年的浓浓乡情

“以前你是一個人回來的,這次我帶你一起回來”,節目錄制第二天,湘華帶著爸爸全部的愛與思念,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湖南老家,和親人相擁,祭拜祖父祖母。她還特地從臺灣帶了一枚父親最喜歡的印章,埋在祖父母的墓裡,取了一罐家鄉的土,準備帶回臺灣。從此,離家69年的父親終於迴歸故土,這段兩岸相望的親情也再次聯結。

海峡两岸的20余封家书 承载三代人69年的浓浓乡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