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清明•家書


清明節,大雨,回家。

到家的時候,父親已經從墳地裡回來了,一頭花白,一腳的泥。

鄉下還是繼續著土葬的傳統,有公共的墳地,據說是“大鍋飯”散夥的時候,專門劃定的區域。幾十年過去了,那裡的墳地已經多的數不清了,沒有特定的路,祭拜十分不方便,加上昨夜一場大雨,更加的泥濘。

家裡一連五年,爺爺奶奶和姑姑相繼過世,父親也一下子老了許多。他的家幾乎沒了。

我們這邊傳統,清明其實分為三天。

清明前一天,新墳。

顧名思義,新墳就是過世未滿三年。我想這三年應該暗合“守孝三年”之意,如果有親人三週年未過,這一天是需要到墳地祭拜的。

清明這一天,最為正式的祭拜。

全國各地應該都一樣。

清明節後一天,亂墳。

我也是今年才知道,原來清明節後面還有一天,稱為亂墳。母親說是那天有專門的、做善事的人挨家挨戶收集一些紙錢,為那些無兒無女,或者枉死,或者無人打理的墳墓祭拜一二。大家都會預留一些紙錢出來,當是行善,也是禮節。

家裡的長輩安葬在兩個墓地,一南一北。

北邊是老墳,父親的爺爺輩安葬在那裡。我隨父親去過多次,但現在獨自一人去還是有些迷亂。鄉下的墓地可不是城裡的墓園,規劃錯落有致。父親每次去都會給我說一說墓碑後安息著哪一位,可我始終記不住,只是父親努力的維繫著家族的記憶傳承。

族譜是有的,可上面的名字卻是陌生的。

南邊是新墳,我的爺爺奶奶安葬在那裡。那裡也是父親最傷感的地方。墓碑父親堅持用了最好的,只是每次看見它,父親都會失落一陣。眼見荒草綠了又黃,黃了又綠,那墓碑上的名字卻愈加的深刻。

姑姑的死,太過突然。

老人講清明、冬至是一年裡的兩個門檻。類似於有人說的73歲和84歲一樣。姑姑沒能熬過清明。前幾年出車禍,行動不便;後來又腦溢血,加上本身遺傳性高血壓,終於將她壓垮。姑姑走的時候,父親沒能趕上最後一面,十分遺憾。那日隔著電話,我聽見了父親在低聲的哭泣。那聲音裡透出的孤獨感,至今記憶猶新。

生死總讓人無奈,悲傷也無法避免。

父親見我們回來後,急忙換了鞋子,搓了搓手,高興的要抱著孫子。懶懶睡著,可絲毫沒有影響,老人的隔代親,總是讓人難以理解感受。

家族的血脈,總是在孫子和墓地間來回延續,既有新生,又有結束。人站在中間,左右都是迷茫。

父親說,努力活著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