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羅沖圍

遇見|羅衝圍

位於廣州市白雲區

有一塊片區

向來被人們視為“城鄉結合部”

它坐擁一線珠江資源

地理優勢得天獨厚

從昔日的“小鄉村”

逐漸演變成如今繁華的

廣州西北部主要交通樞紐

遇見|羅衝圍

羅衝圍

說起它,老廣最先想到的

大多數是羅衝圍客運站

遇見|羅衝圍

它是廣州市公路主樞紐二級汽車客運站

站場面積2.3萬平方米

站日均發送旅客將近10000人次

日最大發班能力1300班

日最大旅客發送量2.8萬人次

遇見|羅衝圍

羅衝圍客運站貫通北環、廣清、廣佛高速公路

去往清遠、英德、從化、連州等地

都可以來這裡搭乘長途汽車

常聽人們說

這裡是廣州車輛最多最集中的汽車站

遇見|羅衝圍

適逢春節前

大批的外來務工人員

都會來此搭乘汽車返家

遇見|羅衝圍

它送來一個又一個追夢的年輕人

又送走一群思鄉的遊子

遇見|羅衝圍

客運站外人山人海

人們拉起行李箱

整裝待發

期待數小時後的闔家團聚

遇見|羅衝圍

客運站將羅衝圍站

與市區、市郊連成一片

讓交通比以前更為便捷

遇見|羅衝圍

而在羅衝圍客運站附近

還有羅衝圍公交總站

遇見|羅衝圍

12號公交車的舊總站

就是在這裡

遇見|羅衝圍

藍天白雲

高樓之下

公交總站的汽車

把居民送到一個個目的地

遇見|羅衝圍

小時候我總是很不解

羅衝圍為什麼叫羅衝圍呢?

住在這裡的人都姓羅嗎?

遇見|羅衝圍

瞭解了羅衝圍的前世今生之後

才明白它的名字

外來人逐漸多起來後

為了書寫方便

便改作為羅衝圍

遇見|羅衝圍

如今螺湧村依舊存在

以經營製衣業為主

改革開放後

羅衝圍的名氣漸漸增大

人們慢慢習慣把相鄰的松溪、槎龍等

也歸入羅衝圍片區

遇見|羅衝圍

從羅衝圍公交總站

往松南路方向走去

能看見一大片生活住宅區

遇見|羅衝圍

松南路是白雲區的一條市政道路

南起增槎路,北至華僑糖廠

連接內環路與金沙洲大橋

住在羅衝圍的表哥說

這裡充滿了他的童年回憶

遇見|羅衝圍

天微微光時

就能看到工人拉著水泥車

賣力地工作著

遇見|羅衝圍

小車從高架橋上駛下來

“堵”

可以說是人們對羅衝圍的第一印象

遇見|羅衝圍

倘若路程不遠

大家都寧願選擇步行

飯後散步

成為了住在羅衝圍的一項悠閒活動

遇見|羅衝圍

姑丈說

那時看著鶴山大廈

一層一層向上建起

彷彿能預感到羅衝圍

即將要發展起來了

遇見|羅衝圍

年輕的母親推著嬰兒車

來到豐菜園市場

解決一日三餐的食材

遇見|羅衝圍

買上幾個橘子

陽光灑在身上

四周洋溢著生活氣息

遇見|羅衝圍

大叔們三三兩兩地

站在便利商店前

度過百無聊賴的午後

遇見|羅衝圍

五金店的老闆娘又嘮叨了起來

儘管生意不好

但開鎖配鑰匙這些日常小事

每一個住在這裡的人們都離不開

遇見|羅衝圍

人多車多

緊緊牽上父親的手

回家後完成功課

又能看一會兒動畫片了

遇見|羅衝圍

寬闊的馬路上

不時能看到共享單車的影子

下班時趕著回家做飯

總離不開這便民設施

遇見|羅衝圍

不少老廣在羅衝圍住了幾十年

在這裡開枝散葉

享受天倫之樂

遇見|羅衝圍

在華糖幼兒園上學的小朋友

不知道是否比其他孩子

更喜歡吃糖呢?

遇見|羅衝圍

增埗橋建成通車、增槎路逐步成形之後

沿途的農田和和魚塘被徵用

建起了廠房和倉庫

華僑糖廠、西村水廠、廣州發電廠等工廠

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在羅衝圍

遇見|羅衝圍

建起的工廠給羅衝圍帶來了生機

擁有60年製糖歷史的華僑糖廠

它的宿舍也在松南路

遇見|羅衝圍

居民樓外

如迷宮般的小巷

成為孩子們的捉迷藏聖地

遇見|羅衝圍

綠色的大鐵門

貼上了新春“福”帖

繁華都市中遺失的人情味

通通都能在此地尋回

遇見|羅衝圍

散步在一片居民樓之中

突然跑來幾個小孩子

看到鏡頭立馬眯起小眼睛

給出了最純真燦爛的笑容

遇見|羅衝圍

滿頭白髮的爺爺

騎著自行車從我身邊路過

這時耳邊傳來親切的女聲

“咁遲先買菜?今日生菜好靚啊!”

原來是剛從市場回來的鄰居

遇見|羅衝圍

斜坡上

長滿了參天的大樹

低矮的居民樓

被一片翠綠點綴著

遇見|羅衝圍

搭上竹竿

晾起衣服

沾上灰塵的窗戶

隱約能看見裡面堆滿了生活用品

遇見|羅衝圍

比起新築起的高樓

我更喜歡舊式住宅

牆體留下了歲月的痕跡

防盜網則勾起兒時的回憶

遇見|羅衝圍

小學的時候

週末要練習書法

樓下洋溢著小孩子的笑聲

而我只能透過防盜網的一個個小格子

看著窗外同齡人歡樂地打鬧

遇見|羅衝圍

密密麻麻的居民樓

媽媽說他們那一輩稱這些為“握手樓”

打開窗戶

不僅能和隔壁家相望

還能伸出手握在一起

畢竟兩棟樓相隔太近了

遇見|羅衝圍

每逢放學時分

學生們總會成群結伴地跑回家

一段小樓梯

也可以玩上半個小時的石頭剪刀布

遇見|羅衝圍

藍天下

這裡珍藏了許多溫馨的小故事

遇見|羅衝圍

週末睡懶覺時

最害怕聽到“賣爛嘢”的叫聲

相比起來

高價收購電器的奶奶顯得慈祥多了

遇見|羅衝圍

剛洗完澡的薩摩

吐著舌頭為主人開路

潔白的毛色,可愛極了

狗年到了

我也想讓一隻夢寐以求的小狗

遇見|羅衝圍

賣甘蔗的大哥

不慌不忙地砍著手中的蔗

“今年不回家過年了,多幹點活兒賺錢吧。”

遇見|羅衝圍

華僑糖廠一直往下走

就能看到松溪北約的牌坊

遇見|羅衝圍

松北村裡住了不少職工家庭

外來人員也會選擇在這裡租房

村裡應有盡有

租金還便宜多了

遇見|羅衝圍

新鮮玉米裝滿了單車後座的兩個籮筐

“買兩根玉米吧,很清甜的。”

雖然是流動小攤

但大叔親切的笑容

讓人感覺到他在這裡也有一份歸屬感

遇見|羅衝圍

又看到一個小牌坊

似乎在隱約告訴你

“家到了”

遇見|羅衝圍

古廟前

姐姐牽著弟弟的手

臉上露出了淳樸的笑容

遇見|羅衝圍

住在高橋街的年輕人

早已換上了新衣服

等待春節的來臨

遇見|羅衝圍

在村裡

最常見的或許就是

粘著高價收購的單車了吧

遇見|羅衝圍

村裡沒有大商場

美容彩妝店一家挨著一家

愛美的男女像是村裡最時髦的人

儼然成為了經濟的支撐

遇見|羅衝圍

還在讀幼兒園的小孩

趁著假期

用稚嫩地聲音賣起了蘋果

遇見|羅衝圍

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

為松北增添了不少年輕的活力

遇見|羅衝圍

逆行的摩托車

裝滿了塑料的三輪車

讓人晃神猶如回到了90年代

遇見|羅衝圍

從松北路往增槎路方向走

終於來到了期盼已久的螺湧市場

遇見|羅衝圍

理髮屋內外都擠滿了人

大家都想趕在春節之前

給自己換一個新發型

遇見|羅衝圍

五塊錢一對的襪子

在這裡購物

性價比可高了

遇見|羅衝圍

燒臘店前排起了長龍

無論是剛下班的年輕人

還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

都愛來這裡“加料”

遇見|羅衝圍

1元一隻的奇異果

3.8元一斤的楊桃

飯後果可以說是老廣們吃飯的習慣

遇見|羅衝圍

遇見|羅衝圍

無論是強記麵店

還是傳統的手工作坊

店員們都忙著手上的工作

遇見|羅衝圍

螺湧海鮮酒樓的燒鵝

多年來仍舊是那個味道

家人指定的聚餐點

裝修以後環境比以前更好了

遇見|羅衝圍

小街上

一片大紅揮春映入眼眸

喜氣洋洋

遇見|羅衝圍

走到高橋大街上

天色已漸漸暗了下來

遇見|羅衝圍

狹窄的馬路上

一輛公交車經過

讓人稍感壓抑

遇見|羅衝圍

478號公交車

孤零零地停駐在

高橋大街口站的車站牌上

成為了這裡居民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

遇見|羅衝圍

麻辣燙、武漢熱乾麵

或許是不少人離不開這裡的原因之一

遇見|羅衝圍

一天的工作結束以後

一頓溫熱的麻辣燙

比起充滿儀式感的大餐

更加貼心美味

遇見|羅衝圍

老舊的綠色信箱生鏽了

信箱門不翼而飛

襲來滄桑的歷史感

遇見|羅衝圍

昏黃的路燈下

施工工程還在繼續

遇見|羅衝圍

人們依舊耐心地等待著

那輛唯一的公交車

遇見|羅衝圍

羅衝圍

東依緩緩流淌的石井河

南與荔灣區僅一河之隔

西臨蜿蜒壯美的珠江水域

北與黃金圍物流園區相連

遇見|羅衝圍

從舊時的農田

發展成如今車水馬龍的繁華地段

我突然想起螺湧村裡

那一棵擁有350多年曆史的老榕樹

它見證著羅衝圍

一步一步走向興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