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真貧 真脫貧——廣西壯族自治區信訪局幫扶田東縣梅寧村小記

梅寧村是田東縣平馬鎮唯一的貧困村,2017年底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77%,達到貧困村“十一有一低”的脫貧指標標準。

“這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自治區信訪局真扶貧,巧扶貧。”平馬鎮黨委書記梁世生坦言,該局在人力、財力、物力、智力上鼎力幫扶梅寧村,讓梅寧實現了“脫真貧、真脫貧”。

A 派出精兵強將

2015年10月,梅寧村被確定為自治區信訪局掛點幫扶。

派誰去當第一書記?派誰去幫扶貧困戶?一時間,該局50多名幹部職工關注、熱議這個話題,有人建議派後勤人員或一般幹部。

“脫貧攻堅和主業一樣重要,派去的必須是精兵強將,只許打贏不許失敗。”經過召開專題會議,局班子形成思想共識。

很快,名單出爐:第一書記是能征善戰的正處級領導汪新。同時,14名廳級領導、處級領導,每人結對幫扶1戶貧困戶。

“他們的幹部經常下來,真是全身心幫我們。”這是梅寧村群眾的共同印記。幫扶以來,該局領導到梅寧村開展調研、指導等工作70多人次,為群眾辦了許多實事好事。

局領導深入調查發現,當地群眾種植油茶有基礎有激情,於是專門讓汪新組織35個種植能手、貧困戶到巴馬瑤族自治縣學習考察山油茶產業。目前,該村已成立山油茶合作社,種山油茶近100畝。

B 啟動“自選動作”

梅寧村有8個自然屯,2016年之前,只有2個屯通水泥路,其它6個屯沒通水泥路。出行難,運輸難,群眾怨聲載道。

要致富,先修路。該局爭取政府投資609萬元,發動群眾自籌72.2萬元,修建20.3公里水泥路,於2017年1月實現了屯屯道路硬化的目標。這些路,如今被群眾稱為“民心路”“富民路”。

飲水問題,同樣是該村的老大難。每到乾旱季節,梅寧村的百娘、六塘等3個屯附近水源枯竭。該局爭取政府投資137.5萬元,發動群眾自籌5.5萬元,建設了3個屯的飲水工程。通水那天,群眾寫了一副對聯:“飲水思源銘黨恩 吃水不忘信訪局。”

解決“兩大難”後,該局瞄準了“自選動作”。該局捐資31.5萬元,完成了5個屯共5.5公里的屯內主幹道硬化,並安裝50盞路燈;捐助一批價值近4萬元的體育健身器材和辦公用品;捐助100多噸水泥,建設1.1公里產業路。

村民韋世苦不是貧困戶,3個兒子均在廣東打工。孩子們支持他蓋起2層樓房主體,後續援助跟不上,導致新房沒有安裝門窗。該局發動幹部職工捐款1.1萬元,給韋世苦安裝了門窗。

C 選準發展路子

脫貧攻堅,既要“輸血”更要“造血”,既要修道路更要指出路。

梅寧村有林地4.8萬畝,人均31.4畝;耕地1232畝,人均0.81畝。如何利用好這些資源?

該局引導和鼓勵梅寧村成立3家養殖合作社,合作社社員達150多戶,其中貧困戶50多戶。該局撥給該村兩委3萬元,入股村裡的六佰好養殖合作社,最困難的30戶貧困戶每戶可分紅240元。

為解決群眾生產“融資難”,該局協調銀行和相關部門,先後幫助48戶貧困戶辦理了扶貧小額貼息貸款233萬元,幫助87戶申報“以獎代補”31萬元,貧困戶產業覆蓋率100%。

貧困戶覃仕受獲得5萬元扶貧貸款和5萬元“以獎代補”後,養殖了55頭肉豬,年收入幾萬元。貧困戶覃少偉用5萬元的扶貧貸款購買一部農用車,運輸木頭、建材等,腰包也鼓起來。他說,信訪局用辛苦指數換來了鄉親的幸福指數,讓鄉親的苦日子變成了好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