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希布塔尼:謠言=(事件)重要性×模糊性|科學剖析謠言生成過程

“我聽人說,業委會不用交物業費,還收了物業公司的好處,你看那誰…”

“XX工程寫著30萬,做過種工程的人說實際只要20萬就夠了,剩下的肯定進了他們業委會的口袋…”

“業委會的人竟然要把我們的打乒乓球的活動室改成兒童遊樂中心!”

“上次X叔叔說公佈的他家車輛信息是不對的,而且公佈的業主信息一點也不詳細,業委會的數據肯定有問題,就是要製造小區車位不夠的假象,藉機毀我們的綠化,增劃車位..”

T.希布塔尼:謠言=(事件)重要性×模糊性|科學剖析謠言生成過程

當我們看到食品安全謠言、公眾人物的“黑料”各種花式上熱門的時候,可未想到,有天會在生活的小區裡見證謠言滿天飛;當我們對小區裡關於上屆業委會亂作為的傳聞義憤填膺的時候,可沒料到,在自己參與新一屆業委會工作之後,也成了謠言的主角,被扣上了子虛烏有的帽子。不少人也因此挫傷熱情,轉而對小區公共事務心灰意冷,甚至失望退出。

那麼各種各樣的小區謠言到底從哪裡來?為什麼會一再擴散又屢禁不止?是誰在傳播又抱著什麼樣的目的?人們又為什麼會相信它?我們該怎麼認識它?

既然有這麼多的問題和疑惑,這會兒可不能再讓謠言地遁了!接下來,現“捉”謠言本尊,聚光燈亮起,把舞臺交給它,讓我們好好聽一聽關於它的秘密。

我是誰?

謠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傳媒,卡普費雷認為它是在社會中出現並流傳的未經官方公開證實或者被官方所闢謠的信息。相比於“是否被證實”,“非官方來源”才構成了謠言的內容特徵。

希布塔尼則更強調謠言的集體議論過程。他曾提出一個公式: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這是一個乘法關係:假如重要性等於零,或者事件本身並非含糊不清,謠言就不會產生了。也就是說,如果事件對人們完全不重要的或是完全確定的,它也相應缺乏了被流傳的動力,不能構成謠言。但這公式僅限於“從某個事件一發生便流傳開來”的謠言。

舉個栗子。

有業主在雨天聽到家中異常聲響,懷疑有小偷入室並反映給了物業,但值班物業和保安勘察後並沒有發現特殊痕跡。隔天謠言在小區裡散佈:“小區發生入室盜竊,業主受到損失,物業掩蓋安保不力,沒有采取措施,業委會也不作為…”

這至少還是有“風”、“影”被捕捉到了,添加了少許“油”和“醋”。但也有些謠言造就了本身不存在的事件,是徹底的編造,從“無”中生出“有”。

謠言的自我陳述:

我可以是真,也可以是假,就是讓你們真真假假分不清。

我可以有真實的內核,但我的外衣也很百變。

流傳賜予了我生命。

| 到底誰在製造我?

就算有始作俑者,謠言的基礎也還是在於他人,在聽到謠言並且傳播謠言的人身上。謠言實際上也是群體在說話。

其產生的過程,是因為有人相信它確實是一個真實且重要的消息,於是和周圍的人進行交談,但這不能預示信息的真實與否。

謠言常產生於一件擾亂人心的事,並且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在不斷交流信息的過程中,人們試圖將他人所敘述的零碎片斷拼湊起來。當信息越不全面、越貧乏時,聽眾就越不自覺斟酌其中含意,進一步解讀和闡釋。謠言也會誘使人們進入一個想象的世界,對充滿陰謀、詐騙、假消息和經濟或政治大戰的世界進行想象。

可見謠言不是一種消極的重複,而是包含了想法、觀點的豐富交流。它也會因此從最初形態變形、走樣。

在業主與物業或業委會所掌握的信息之間,存在著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下,容易產生一系列聯想補充和誤解。

起初,可能只是有人疑惑:“晚上保安和物業的人進了XX棟,好像有盜竊發生”,由於入室盜竊事件擾亂人心,事關業主們的財產安全,加以觀點交流後,經過傳播變成了篤定的“盜竊發生,業主受損”。當下一個聽眾再結合可見的物業的反應,更進一步闡釋為“物業一點動靜也沒有,就是想掩蓋安保不力”。而由於其他信息,如業委會的態度信息含糊不清,聽眾通過“想象”,結合已形成的刻板印象和解釋圖式,再進一步發揮補充:“業委會與物業同穿一條褲子,所以不監督物業、不作為,對入室盜竊這件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與謠言的雛形相比,更加豐滿,填補了貧乏信息的空隙後,聽起來更“有理有據”,也變得更“真實且明晰”。

T.希布塔尼:謠言=(事件)重要性×模糊性|科學剖析謠言生成過程

一方面,謠言流傳越廣,它的來源越是隱蔽和越具戰略性。並且也時常成為頑強持續下去的“神話”,是一種通過中間人所犯下的“完美罪行”,往往沒有明顯痕跡,也沒有確鑿證據,很難準確得知其製造者。另一方面,對謠言來源的追蹤能使輕信“虛假”謠言的公眾自我辯解,將責任轉移到群體之外的個人身上,迴避群體“推波助瀾”的真正責任。

有著惡意目的謠言製造者,或是為謀求一己之利,或是為達到惡意中傷或是惡作劇的目的:

  1. 利用謠言追求政治利益或經濟利益,在避免自己拋頭露面情況下,由他人自覺不自覺的傳謠,代替發言。傳播出不便說出的話,把別人“當槍使”並且從中獲益。常見於小區業主派系暗鬥中;
  2. 也有僅因結怨而刻意報復的單純誹謗,損人但不利己;
  3. 譁眾取寵進行惡作劇的,則是帶著“惡搞”的心理,看人們被欺騙而樂在其中。

而無惡意的謠言製造者,雖懷著美好願望和誠意,但並沒有對謠言的真實性進行核實。可能是處於困境中(對所處環境感到不安)的人,表達焦慮、恐懼或者願望和希望,傳遞出試探性信息,以期他人進行核實;也更可能是純粹的誤解。

謠言的自我陳述:

我是信息的擴散過程,也附加了信息解釋和評論。

成就我的不只是第一個捏出我形狀的人,更是彙集了群體的力量。不停地有人給我添配飾,甚至動刀給我整形。

我是被惡意製造的,也是被有善意的人無心製造的後果。

人們常說“謠言止於智者”,那麼傳播謠言的人都是毫無判斷力的人嗎,為什麼有智識的聰明人也會相信謠言?促使謠言不斷流傳的原因還有哪些?謠言和群體還有什麼不得不說的秘密呢?

等等等等..一下!

中間小憩,敬請期待下一幕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