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變」改革看隴南(139)」變!變!變!看隴南「這些村」如何激活鄉村振興滿盤棋~

「“三变”改革看陇南(139)」变!变!变!看陇南“这些村”如何激活乡村振兴满盘棋~

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三變”改革

像一顆石子投進了平靜的湖面

讓一池水變得生動起來

不斷激活城鄉存量資產

自然資源、人力資本

促進農業生產增效

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

為農業農村發展培育了新動力

成為農村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建設的

強大引擎

「“三变”改革看陇南(139)」变!变!变!看陇南“这些村”如何激活乡村振兴满盘棋~
「“三变”改革看陇南(139)」变!变!变!看陇南“这些村”如何激活乡村振兴满盘棋~「“三变”改革看陇南(139)」变!变!变!看陇南“这些村”如何激活乡村振兴满盘棋~

隴南把農村“三變”改革作為培育壯大農村產業、促進農民收入快速穩定增長,有力助推脫貧攻堅進程、深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建立完善機制、打造平臺載體、強力組織推動。並按照壯大一批、引進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大力培育“三變”改革承接主體。把特色主導產業項目與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結合起來,針對現有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區域和村,按縣區、分區域、分產業開展摸底,確定承接“三變”改革的對象,從政策上支持、項目資金上傾斜,扶持壯大經營主體。

截至7月份,全市參與“三變”改革的經營主體336家,村集體經濟組織達到271個。全市參與“三變”改革的農戶達到3.12萬戶,已實現累計分紅5175.66萬元,其中貧困戶戶均增收近2000元。

「“三变”改革看陇南(139)」变!变!变!看陇南“这些村”如何激活乡村振兴满盘棋~

為了更好地推進

全市農村“三變”改革工作

助力脫貧攻堅

我市召開了

全市農村“三變”改革暨

脫貧攻堅幫扶工作推進會

現在先隨小隴一起了解

值得觀摩的他們如何華麗“三變”!

↓↓↓

徽縣永寧鎮綠風苗木公司:

探索“三變”改革路 打好綠色經濟牌

永寧鎮位於徽縣東部,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736戶2734人。近年來,永寧鎮將農村“三變”改革與農業結構調整、特色產業發展、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有機結合,堅持走“產業集約化、農民組織化、資產股份化、運行市場化、收益長效化”的發展路子,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業為主、多業並重”的產業發展格局。

永寧鎮立足土地資源充足的優勢,引進綠風、綠亞、天潤、天順等大型苗木企業4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家,全鎮育苗總面積達到1.28萬畝。甘肅綠風苗木公司是永寧鎮2015年招商引資引進企業,該公司計劃投資1.3億元,流轉土地1萬畝,在永寧鎮建成一個集觀光旅遊和新樹種引進試驗推廣為一體的精品示範園。目前,已經流轉土地8000餘畝,栽植紫薇、雪松、櫻花、紅葉李等34個園林綠化景觀苗木品種(類),完成投資7000餘萬元。

綠風苗木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的運營模式,鼓勵農戶以土地、資金、勞務技能等生產要素入股,積極參與苗木產業發展,破解了農戶缺資金、缺技術、缺市場的三大難題,有效盤活了農村閒置土地、資金和勞動力等資源,促進了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增值,使苗木產業成為了群眾增收的錢袋子,企業增收的綠色銀行。綠風苗木公司參與“三變”改革的具體做法有:一是企業“三帶”助脫貧。通過“公司+基地”帶動農戶、“公司+專合組織”帶動農戶、“基地+旅遊”帶動農戶的帶貧機制,引導農戶依法自願將土地流轉給公司,由公司統一經營,農戶到公司務工,領取土地租賃費和務工工資。目前,規劃區域內現已流轉800多戶農戶土地8000餘畝,其中貧困戶109戶1050畝,長期務工農民468人,其中貧困戶132人,年流轉土地資金約400多萬元。依託萬畝苗木基地,成功舉辦了“花滿田園·相約永寧”首屆鄉村文化旅遊節,帶動了永寧鎮鄉村旅遊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今年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0餘萬元。二是農民“三轉”促增收。三轉:即農民轉技術工人,部分群眾到基地務工,從樹的栽植管理起挖裝運全部掌握,吸納468人在基地長期務工,人均年收入達1.6萬元。農民轉公司股民,吸納群眾閒散資金入股公司,採取“保底+利潤分紅”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增收,每年按不低於10%進行保底分紅,使農民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股民。農民轉三產從業者,將土地大量流轉公司後,農民外出務工或從事餐飲、運輸等行業,實現持續增收。三是公司“三幫”帶發展。公司通過積極發揮優勢,幫助願意發展苗木的群眾提供技術指導、信息服務和市場營銷,幫助應對市場、自然、技術三重風險,有效破解了自我發展能力弱的問題。目前,在綠風公司的示範引領下,帶動周邊8個村926戶群眾發展苗木產業,其中貧困戶169戶332人。

綠風苗木公司通過“三帶、三轉、三幫”帶貧機制,積極主動參與“三變”改革,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多元增收的新路子。2015年以來,綠風苗木公司累計為群眾分紅1980餘萬元,其中土地分紅790餘萬元,勞務分紅1180萬元,配股分紅18.1萬元。

「“三变”改革看陇南(139)」变!变!变!看陇南“这些村”如何激活乡村振兴满盘棋~

隴南金種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借力“三變”改革 做活土地文章

為了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推動農村“三變”改革與農業結構調整、特色產業發展、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有機結合,永寧鎮黨委、政府立足“金徽糧倉”的產業基礎,以龍頭企業為依託,以產業扶貧為主線,於2017年引進隴南金種子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在永寧鎮投資900多萬元,建成了佔地5000多平米集烘乾車間、磨製車間、儲藏車間為一體的廠區,主要從事農副產品及雜糧收購、烘乾、代存、加工、儲藏銷售;農業科技培訓、推廣、信息諮詢,現代農作物新技術、新品種、新材料的引進和推廣等服務。

該公司成立以來,主動投身“三變”改革,帶動傳統種植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一是實行土地入股,變“單打獨鬥”為“抱團發展”。為有效解決家庭農業經營粗放、土地效益不高等狀況,探索建立“農戶土地入股,公司收益分成”的產業扶貧模式,農戶將土地入股到該公司,每畝保底600元收益。由公司實行統一規模化耕、種、肥、防、收、儲、售等一站式服務,畝均收益增加800餘元。除此,按每畝年收益公司與農戶1:3分紅,增收部分全歸於農民。吸納農戶土地入股2200餘畝,涉及3個貧困村200多戶群眾,實現效益分紅共176萬元。

二是實行務工分紅,變“被動輸血”為“主動造血”。農戶成為公司股民後,公司為農戶開展技術培訓,吸納農戶就地務工或外出務工,務工收入每月可達3000餘元,通過長效產業與短期收益的結合,實現了增收方式多元化,解決了貧困戶持續增收的問題。目前,公司現有務工人員20餘人,年勞務收入48萬元, 解放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均增收3萬餘元。

三是發展訂單農業,變“銷售阻滯”為“渠道暢通”。公司積極與大型用糧企業合作聯繫穩定的銷售渠道,並乘電子商務的快車道銷往全國各地。針對自主發展的農戶,公司統一採購優質種子等生產資料,與農戶簽訂訂購合同,按照最低價優先供應,農戶自主耕種後高於市場價收購,期間晾曬收割等由公司啟用現代設備進行,農戶生產成本降低畝均200餘元,真正做到了農戶手中有訂單,種養心不慌,有效規避市場風險。目前,公司已與238戶簽訂訂單農業9800多畝,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共贏關係。

「“三变”改革看陇南(139)」变!变!变!看陇南“这些村”如何激活乡村振兴满盘棋~

徽縣大河店鎮火石村:

“三分三合” 創品牌 “五個連變”促轉型

發展背景:大河店鎮火石村距離縣城13公里,轄3個村民小組61戶2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戶57人。耕地面積1277畝,人均5.6畝,林多、地多、糧食多。多年以來,群眾收入主要依靠種糧賣糧,未形成優勢產業,群眾增收致富比較困難。

發展思路:“五個連變”,即:劣勢變優勢,地多糧多、收入低,轉型發展生態養殖優勢明顯;優勢變產業,飼草豐富、生態優異、群眾有養豬的傳統,因地制宜發展黑豬養殖產業;產業變產品,通過綠色農產品認證,帶動全縣更多的貧困村建立養殖基地,建成銷售、加工產業鏈;產品變商品,註冊了“青泥黑豬”商標,建立線上線下兩條銷售渠道,通過電商平臺和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廣泛宣傳;商品變經濟收入,村集體有穩定的產業收入,群眾有穩定的經濟收入。

發展模式:“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電商”。火石村依託“123帶動百千萬”產業扶貧工程,充分發揮黨支部的引領作用,對合作社的發展進行支持和監督,依據《章程》和協議充分保障村集體和農戶的合法權益,不參與合作社經營管理等具體事務,通過“三合三分”,整合資金、整合人力、整合資源,合作社的領導權與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權分離,監事會監督權與理事會經營權分離,合作社資金管理權與資金使用權分離。建立管理財務等制度體系,明確了黨支部、村委會、合作社的關係和職責,匯聚了扶貧攻堅的各方有利因素;合作社是發展基地和脫貧的紐帶,在合作社建立黨小組,每名黨員結對幫扶一戶貧困戶,組織貧困戶參與到合作社中、抱團發展脫貧產業,合作社為貧困戶提供技術指導,讓貧困戶直接進入產業鏈條,合作社在支部的領導下成為組織生產、開展培訓、發展脫貧產業的基地;貧困戶是生產者和受益者,貧困戶在全程參與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有銷售收入、就近務工收入和入股紅利、配股紅利、集體股份紅利分配收入,激發了強大的內生動力;電商是銷售渠道和宣傳平臺。發展網上認購,建立產品和消費者直接交易渠道,最大限度地減少銷售環節成本、提高養殖效益,提供養殖實時監控視頻,保證了產品質量,擴大了品牌宣傳,倒逼合作社走綠色發展、品牌發展的生態養殖路子。

發展過程:在幫扶單位縣委組織部和大河店鎮黨委、政府多次調研,反覆和村組幹部、群眾探討溝通,充分研究市場的基礎上,決定立足火石村優勢發展“青泥黑豬”生態養殖產業。採用村黨支部領導,村集體控股,群眾入股、貧困戶配股的方式,組建了徽縣青泥黑豬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流轉土地140畝,註冊資金89.5萬元,股東46人。在合作社建設過程中,縣農牧局、林業局支持建成母豬繁育圈舍、散養棚、養殖圍網等設施;縣委組織部幫助購置繁育母豬10頭,為火石村注入資金20萬元,給14戶貧困戶和1戶返貧家庭共配股1.5萬元,每戶1000元,群眾入股39.3萬元、固定資產折股3.5萬元。組織部注入的20萬元中剩餘的18.5萬元,其中5萬元股金產生的紅利作為村集體積累,剩餘的13.5萬元股金所產生的紅利平均分配給貧困戶。形成了黨支部領導的集體+個體的混合所有制產業扶貧模式,支部領導、集體控股、群眾入股、貧困戶配股,讓產業跟著市場走,市場跟著需求走,群眾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黨支部走。

發展目標:2017年,青泥黑豬養殖規模達到300多頭,出欄商品豬69頭,實現經營收入32萬餘元,純利潤19萬餘元,其中預留髮展基金1.5萬元,股民分紅12.4萬元,村集體分紅5.7萬餘元。2018年底將出欄青泥黑豬1000餘頭,實現利潤120餘萬元,為脫貧奔小康提供堅強保障。

「“三变”改革看陇南(139)」变!变!变!看陇南“这些村”如何激活乡村振兴满盘棋~

徽縣大河店鎮三泉村:

“三變”增活力 “三泉”換新顏

三泉村,位於徽縣大河店鎮東北部,坐落於青泥嶺腳下,因“三眼神泉”而得名。全村轄7個合作社210戶84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5戶334人,耕地面積3077.5畝,林地1.04萬畝。

近年來,三泉村立足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區位環境優勢,將“三變”改革與農業結構調整、特色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旅遊、脫貧攻堅等有機結合,積極探索,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能人大戶帶動,形成了“三帶四入”(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帶動、能人大戶帶動,資源入股、資金入股、勞務務工入股、土地經營權入股)的多元化“三變+”發展模式,實現了特色產業提質增效、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多贏局面。

一、統分結合,合作社增添新活力

按照“村集體持股+群眾參股+貧困戶配股+合作社運營”的模式,整合財政涉農資金89.1萬元,為85戶建檔立卡戶配股48萬元,村集體持股41.1萬元,吸納民間閒散資金25.6萬元,成立由村集體控股的徽縣三鑫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成了存欄百頭的青泥嶺高山黃牛養殖繁育基地,合作社以母牛繁育,黃牛育肥為主,流轉土地種植飼料40畝,收購當地群眾玉米秸稈存儲青貯飼料30萬斤,飼養人員2人,目前養殖繁育母牛46頭,育肥黃牛54頭,牛存欄100頭,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散養黃牛500餘頭,形成了“四統一分”(統一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培訓、防疫、銷售,農戶分散養殖)的“基地+農戶”的統分結合養殖模式,實現青泥嶺高山黃牛品牌效益最大化。

二、龍頭帶動,產業發展多元化

在“三變”改革中,積極探索,形成多元化“三變+”模式,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一是“三變+田園綜合體”模式。引進甘肅綠苑園林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流轉土地480餘畝,投資800多萬元,建成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觀光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公司與26戶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年土地分紅19.2萬元,吸收當地群眾64人常年在企業務工,年務工收入120多萬元。二是“三變+鄉村旅遊”模式。將“三變”改革與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旅遊相結合,立足三泉區位優勢、自然景觀,充分挖掘歷史文化、人文古蹟等旅遊資源,盤活閒置資源,積極發展鄉村旅遊。建成青泥古道文化展覽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青泥古道周邊的歷史變遷。修復三泉村人民公社舊址,把有歷史的東西保留下來,重塑上世紀不同年代的生活場景,讓舊時代的文化元素,全部在這裡得到體現,勾起了人們對那個崢嶸歲月的回憶。連續兩年相繼成功舉辦大河店鎮“花映三泉·古韻青泥”鄉村文化旅遊節,吸引縣內及周邊遊客12萬餘人次,帶動創辦農家樂3家,旅遊創收近百萬元。

三、大戶帶動,激發群眾發展動力

積極為返鄉青年、能人大戶搭建平臺,動員本村回鄉青年投入130萬元成立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建成500畝苗木種植基地,群眾土地入股6戶31畝,資金入股3戶15萬元,流轉土地28戶470畝,與全村61戶貧困戶簽訂務工協議,形成了土地入股、資金入股、土地流轉、富餘勞動力務工的精準脫貧模式,帶動全村發展苗木、中藥材1200畝,群眾從苗木合作社獲得土地分紅、勞務分紅、效益分紅等疊加收益81萬元。

「“三变”改革看陇南(139)」变!变!变!看陇南“这些村”如何激活乡村振兴满盘棋~

康縣岸門口鎮莊科村:

“三變”促發展 產業惠民生

莊科村位於岸門口鎮中節河流域。全村轄4個社94戶327人,2018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5戶61人。有林地6049畝,耕地面積743畝,長期以來群眾收入主要以糧食種植和外出務工為主,增收致富困難。近年來,該村搶抓“三變”改革機遇,在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積極開展試點工作,發展林業生產、鄉村旅遊、食用菌金耳生產等產業,全面完成了改革試點任務,為整村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黨建引領,夯實“三個基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三變”改革中的 “主心骨”作用,一是強化組織基礎,把村黨支部作為平衡農戶與合作社共贏的重要支撐,成立了由村黨支部書記為組長的“三變”改革工作領導小組。二是夯實群眾基礎,注重發揮群眾改革主體作用,組建工作組入戶走訪,召開村組幹部會、黨員會、村民代表座談會、村民大會,徵詢群眾意見建議,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增強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三是打牢工作力量基礎。農村黨員、退休幹部、能人大戶、熱心群眾組建了一支熱心公益、公正負責、群眾放心的工作力量,開展政策學習和業務培訓,認真負責地投入到創新改革工作中去。

二、嚴格程序,抓住“五個關鍵”。一是強化政策宣傳。成立了專門的“三變”改革機構,廣泛宣傳“三變”改革政策,提高群眾對“三變”政策的認識。二是開展 “兩清” 核查。反覆討論,制定了清產核資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工作方案,堅持摸清家底,摸清人員,不漏一物,不少一金,不空一人。三是嚴格股份量化。立足村情,科學設置土地股、房屋股和現金股等多種股權。土地入股面積以二輪土地承包確定的面積為準,村民房屋、土地折價後按每股600元折股量化。村級各類入股股份總收益的40%留做村集體積累,60%為貧困戶收益分紅,做到公開、公正、公平。四是引進經營主體。以康縣綠園聚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康縣銀杏谷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2家公司作為全村“三變”改革的承接主體。五是激活入股要素。為了盤活農村閒置資源,村“兩委”成員、公司負責人積極動員農戶以土地、房屋、勞動力等資源入股,增加群眾收入。全村簽訂土地流轉合同66份、入股土地84餘畝,房屋入股82間,現金5萬元。

三、搭建平臺,實現“三個突破”。全村“三變”改革按照“村黨支部+公司+農戶(貧困戶)”運行模式,積極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由農戶以房屋、土地折算成股份入股,由兩家公司進行經營管理,給農戶進行固定分紅,入股農戶優先到公司務工。目前已有6戶農戶以房屋43間,37戶農戶以耕地50畝入股康縣綠園聚農業開發有限公司;5戶農戶以房屋39間,23戶農戶以耕地34畝入股康縣銀杏谷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實現了資源盤活突破,加快了土地流轉步伐,使群眾通過土地入股穩定增收,實現了一份土地有“保底分紅、效益分紅、務工薪金”三份收入。實現了產業發展突破,通過“三變”改革,發展壯大了民俗客棧、休閒農業等特色產業,助推了全村產業轉型。實現了脫貧攻堅突破,確保全村貧困戶每戶有2項以上長效增收產業,同時發展家庭“菜單式”扶貧產業,就近務工增收,拓寬了貧困戶增收渠道,激活了群眾的內生動力。

「“三变”改革看陇南(139)」变!变!变!看陇南“这些村”如何激活乡村振兴满盘棋~

康縣岸門口鎮賈家壩村:

黨建領航促“三變” 富民強村奔小康

賈家壩村位於岸門口鎮以南,距縣城約22公里。全村轄10個社286戶985人,農村勞動力582人。全村總面積2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45畝,糧食種植以小麥、玉米為主,養殖以養雞、豬為主,經濟作物以核桃、中藥材種植為主,主要經濟來源靠外出務工。“三變”改革開展以來,村黨支部以黨建為引領,與基層黨建、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和富民產業發展相結合,通過激活農村沉睡資源,聚集分散資金,發展農村經濟,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探索出一條“三變+基層黨建+富民產業+脫貧攻堅”的新型路子。

一、突出黨建主體。村黨支部以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為抓手,積極引領農村“三變”改革,先後引進隴南康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康縣康垚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2家公司作為經營主體,分別在2家公司成立了黨支部,確定了“支部+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支部通過“三會一課”、黨員微信群、印製宣傳品等廣泛宣傳“三變”改革政策,為支部黨員設崗定責,鼓勵黨員利用自身優勢,發揮帶頭示範引領作用,積極動員農戶、貧困戶以現有土地、林地、勞動力等資源入股,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加了財產性收入。

二、增加資金投入。村集體充分利用縣級財政投入資金,向隴南康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康縣康垚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分別投資入股15萬元和30萬元,其中村集體佔股20%,全村54戶貧困戶佔股80%,每年按照4%的固定分紅給予村集體和貧困戶進行分紅,進一步壯大集體積累,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的財力支持。

三、激活要素資源。公司為進一步擴大生產加工規模,做大做強企業,動員群眾以周邊閒置的土地入股,用於擴建廠房,增添機械設備,進一步增加就業崗位,讓閒置的資源發揮效應,增強了帶動農戶增收的能力。截至目前,兩家承接經營主體吸納周邊農戶28戶以土地24.52畝入股,其中貧困戶入股4.8畝,136名群眾以勞務入股、其中貧困戶98人,36名群眾以生產技術進行入股,均實行固定分紅+效益分紅,年入股分紅可達10.3萬元。同時,2家承接企業免費向當地群眾提供食用菌(香菇和黑木耳)栽植技術培訓,低價向群眾提供菌棒,廠家負責回收香菇和黑木耳,共扶持農戶86戶(含全村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餘元,解決了村上富餘勞動力就業問題,有效地助推了全村精準脫貧。

「“三变”改革看陇南(139)」变!变!变!看陇南“这些村”如何激活乡村振兴满盘棋~

康縣城關鎮鳳凰谷村:

發揮聚集效應 共享發展紅利

鳳凰谷村位於康縣西北2.5公里處,全村轄8個合作社253戶865人。是全省首批美麗鄉村建設精品村,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也是2016年度中國最美村鎮“人文獎”獲得村。該村在縣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市委組織部的大力幫扶下,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產業,積極探索“三變”+鄉村旅遊的“三變”改革模式,已建成集旅遊觀光、休閒娛樂、農家餐飲為一體的全國鄉村旅遊示範村,是全縣貧困發生率最低、政府兜底最少、小康戶最多的村莊。

一、資源變資產,夯實基礎設施

近年來,共整合美麗鄉村、財政獎補、危房改造、通村公路、汙水收集、護莊河堤、環境整治、安全飲水、扶貧產業等各類涉農項目資金930萬元,撬動群眾籌資投勞約1200萬元,為村內人居環境改善和各類資源(房屋、土地、勞動力等)品質的提升打好了基礎。農戶將土地、房屋、勞動力等資源後經確權、折股、量化入股公司,有效的盤活農村集體各種資源,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了農民資產性收入。現已建成星級旅遊公廁2座,1200平方米的三星級鳳凰客棧1座、農家客棧14家,農家樂3家,同時可以接待200人的就餐和住宿;修建了仿古形象大門、愛情主題景觀、佔地6000平米的兒童樂園,旅遊度假公司無償使用三年,以“三變”改革資金髮展的電商中心、商店、茶屋、美食小吃、水上樂園、碰碰車、蹦蹦床等以村集體資產的形式入股鄉村旅遊度假公司,由鄉村旅遊度假公司獨立經營,村集體和農戶保底分紅。

二、資金變股金,發展鄉村旅遊

2014年,該村就初步探索建立了“支部+公司+農戶”的鄉村旅遊扶貧模式,採取集體控股、群眾參股、貧困戶持股的方式,通過鳳凰谷村40戶群眾股東(貧困戶)籌資35萬元成立了鳳凰谷鄉村旅遊度假有限公司。在“三變”改革開展後,按“三變”改革方案,將30萬元財政增資配股資金以村集體名義投資入股到康縣鳳凰谷鄉村旅遊度假有限公司,公司按照三年內達到30萬元的年6%比例給予村集體分紅,村集體入股收益再對貧困戶進行二次分紅。公司股東(40戶群眾)按年盈利實際持股比例分紅。通過發展農家客棧、農家樂、鄉土旅遊產品開發、傳統特色作坊、藝術工藝加工、鄉土農產品購物、農業產業觀光、農耕鄉情文化體驗、兒童遊樂園等產業鏈,形成親近自然,走進美麗鄉村,吃農家飯、住農家屋、體驗農家生活等鄉村遊樂為模式的“三變”+鄉村旅遊產業模式,幫助貧困戶穩定脫貧致富,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添加新的動力,有效破解貧困村產業匱乏和村集體經濟薄弱等難題。

三、農民變股東,推進鄉村振興

貧困戶按照分紅比例每戶分紅3000元,已連續兩年對貧困戶和群眾進行入股分紅和獎勵160多萬元;同時,公司為全鎮範圍貧困戶搭建農特產品銷售平臺,拓寬農戶增收渠道,使其由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有效增強其主人翁意識,實現農戶與公司“聯產聯業、聯股聯心”。鳳凰谷旅遊公司吸納本村管理和服務人員就地就業,帶動村上100多戶群眾收益,讓群眾過上了“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的生活,有效解決了“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通過“三變”改革創新發展思路,鳳凰谷村農業產業變“大”了,旅遊產業變“靚”了,現代服務業變“活”了,也被評為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吸引省內外遊客休閒度假。預計每年可以吸引遊客10萬人次,按人均100元消費,產值就可以達到1000萬元,帶動200多人就業和創業。鳳凰谷村的發展模式激活了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推動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完善了農村現代治理體系,有力地推進了鄉村振興。

「“三变”改革看陇南(139)」变!变!变!看陇南“这些村”如何激活乡村振兴满盘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